“現在可以在電腦上記錄和查詢患者的病情,一台一體機就能測體溫、血壓、血糖、心電圖,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身穿白大褂的丁俊英,一邊操作著公衛一體機為患者測量血壓,一邊將數據通過電腦上傳到“智醫助理”係統。
丁俊英是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永和鎮永和圩的一名村醫,持證從醫近30年。最近幾年,她又“上起了課”——到鎮、縣級醫院學習操作電腦、公衛一體機,還跟專家學中醫治療,例如針灸、推拿等。“以前村醫大多時候是單打獨鬥,現在也都成為‘正規軍’了。”
這也是連山多個衛生站這幾年來出現的新變化。2018年以來,連山建成由縣人民醫院牽頭,縣中醫院、縣慢性病防治站、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各鎮衛生院(含分院)和村衛生站為成員單位的縣域醫共體。
其中,清遠市開展醫療衛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專項試點工作,連山承擔標準化專項中的“AI+互聯網醫療”項目,構建村、鎮、縣、市四級緊密型聯動式區域醫療移動平台,現已完成永和鎮6個試點村醫站的硬件設施配備工作。
科技賦能▷▷
互聯互通共享促進預防關口前移
“阿姨,你這幾次測的血壓還比較正常,回去要繼續吃藥、保持好心態。”丁俊英利用公衛一體機為附近居住的老人何愛芳量體溫、測血壓和血糖,隨後打開電腦登錄“智醫助理”係統,分析最近幾次的測量數據後,對老人家的用藥和作息等提出建議。
年近七旬的何愛芳患有高血壓,十幾年來,她感覺不舒服就會來到丁俊英所在的衛生站,最近幾年發現,原本要去到鎮衛生院才能檢測的血糖、心電圖等數據,在衛生站也能檢測了。何愛芳說:“衛生站的設備先進了很多,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檢測,太方便了。”
隨著醫療衛生體係改革推進,意味著要從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作為距離村民最近的健康“前哨”,村醫肩負開展健康管理服務的重擔,實施醫防融合,是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連山持續投入改善就醫環境,46個村衛生站業務用房均達到國家標準。依托“AI+互聯網醫療”項目,構建起村、鎮、縣、市四級緊密型聯動式區域醫療移動平台,優質醫療資源隨之下沉到基層。
連山人民醫院院長韋海明表示,該項目主要以建立互聯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務體係,整合區域內的醫療資源為主,重點完善基層醫療點的硬件建設,通過項目建設,構建村、鎮、縣、市四級緊密型聯動式區域醫療移動平台,最終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業務數據互聯互通,推進分級診療。
目前該項目完成了對永和鎮6個試點村醫站(含桂聯村衛生站、永和墟衛生站、大富村衛生站、上草村衛生站、向陽村衛生站、盧屋村衛生站)的硬件設施配備工作,包括電腦、網絡、攝像頭、辦公桌、公衛一體機等設施配置。
作為“AI+互聯網醫療”的創新成果之一,早在2021年8月,“智醫助理”係統就已經在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智慧公衛專項試點中實現應用落地,為清遠市推動醫療衛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落地貢獻“AI力量”。
“剛開始的機器比較重,功能也沒那麼多,現在都已經改進了。”已經60歲的丁俊英對於新設備帶來的“高科技”行醫體驗頗有感觸,“我所在片區有1600多人,他們來到衛生站檢測的數據都可以上傳係統,數據有跡可循,縣、鎮可以及時分析和關注異常數據,並通知我們及時跟進,這對慢性病的防治更是有效。”
上下聯通▷▷
提供預防治療康複一體化健康管理服務
正值雨季,丁英俊時常背上一個黑色的大書包,撐著傘走街串巷,來到附近村(居)民家中。“一些慢性病患者出院後,上級醫院會在係統通知我們對患者進行定期檢查。”丁俊英表示,醫共體建設以來,村醫開始主動服務,而不是被動坐等患者上門,尤其是針對一些行動不便的患者。
80歲的何先彩老人,由於患風濕病、頸椎增生,曾在連山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當前是丁俊英進行健康管理服務的重點對象之一。“阿姨,你血壓有點高,要控製一下。”丁俊英用當地方言和他們溝通。
“係統要求一年至少來檢查四次,當然我們來的次數不止於此。”丁俊英說:“平時隻要有空閑,發現一些重點對象有不舒服就會主動上門檢查,發現異常的也會第一時間通過係統向上級醫院反映。”
建設醫共體,要避免醫防服務“兩脫節”、醫防信息“兩不通”,才能讓人民群眾獲得預防、治療、康複一體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連山在完善機製上不斷發力,推動實現六個統一(即統一行政、財務、人事、質量、藥械、信息)、上下聯通、橫向聯通、雙向轉診流通,落實市、縣、鎮、村一體化管理目標。
根據相關規劃,連山謀劃2023年推動縣域醫共體實現慢病醫防融合,與縣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實現醫防協同,推動2024年縣域醫共體總醫院(牽頭醫院)與分院實現人、財、物管理係統互通。
“我們現在通過智慧公衛係統,初步與鎮村一級醫療衛生力量形成分級診療機製,尤其是激發村醫‘防’的功能。”韋海明認為,通過村、鎮、縣、市四級緊密聯動,可以幹預或延緩慢性病發展,發現征兆可及時進行轉診會診。
建設醫共體,村醫隊伍麵臨素質參差不齊、部分人員年齡偏大等問題。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2022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及,要落實和完善村醫待遇保障與激勵政策,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采取巡診、派駐等方式確保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有條件的地方可推進“縣管鄉用、鄉聘村用”等。
“村醫是村民健康的‘守門人’,村醫的積極性、主動性關係醫共體真正有效實施的最後一公裏。”韋海明建議,針對這一群體,希望盡快出台完善村醫的進入、退出和養老機製,保障村醫利益,充分調動村醫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