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專欄 > 公共文化體育信息公開 > 服務保障信息

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全新升級迎接十五運會

時間 : 2025-04-27 09:10:02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天河體育中心.jpg

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內景。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今年11月,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在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舉辦。作為此次盛會的核心場館之一,廣州天河體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已於近期提前完成重要節點目標。4月25日,南方日報記者來到天體,提前感受這座煥然一新的體育地標。這座承載著廣州體育記憶的場館,正以全新姿態,等候八方來客。

  用“減法”讓天體煥新

  天河體育中心始建於1984年,承辦了六運會、九運會和亞運會等重要賽事,是廣州乃至全國的重要體育符號。它也是首個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綜合性體育中心,開創了同時建成體育場、體育館、遊泳館三大場館的先河。

  為了迎接十五運會,天河體育中心開啟了新一輪的升級改造。此次改造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州市設計院集團顧問總建築師郭明卓領銜設計。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正是他擔任天河體育中心項目的總設計師,為廣州留下了這座跨時代的體育地標。

  “1984年,正是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候,那時廣州在全國屬於先走一步,因此在接到任務的時候,我和同伴都非常振奮,同時也感受到擔子很重。”站在天體全新升級後的草坪上,郭明卓回憶起當初剛剛接到任務時的心情。

  “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就瞄準世界最先進的體育場館來建設。它要滿足世界級比賽的各種要求,場館裏的設備水平同樣也應該是世界先進水平的。此外,像燈光、音響這些設備,也要達到一流水準。”郭明卓表示。

  一流場地、一流設施……天河體育中心在六運會開幕式初亮相後,得到廣泛讚譽。郭明卓回憶,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臨六運會開幕式時,對天體讚不絕口。“薩馬蘭奇當時說,‘從廣州的天河體育中心,就可以看到中國的體育建築設計水平’,評價非常高!”

  時隔40多年,如今郭明卓已年過八旬。此次再度執筆,他在延續曆史風貌的基礎上,融合時代元素與技術手段,保護和還原天河體育中心建築風貌,為老場館注入新的生命力,重塑城市精神標識。

  “此次改造設計,我們著眼於保存天體原來的風貌,因為它是中國20世紀的建築遺產。”郭明卓透露,此次天河體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主要集中在南廣場和前廣場,用“減法”恢複最初的特色。南廣場已被拆除的門樓將會恢複,增強整個體育中心的儀式感。

  南廣場門樓是體育中心南北中軸線的重要節點,項目團隊通過複原設計,借助雙機抬吊工藝與數字化變形監測,科學控製荷載傳導,確保複建質量與結構安全。

  打造“無界體育公園”

  除了郭明卓特別提到的南廣場門樓複原外,天體此次改造升級還呈現出多個亮點。據了解,本次改造整體布局以“一軸、一心、雙環、多聯”為構架,將封閉的體育場地開放為通達市民生活的城市綠地,融合運動、休閑、觀光多功能於一體,打造城市“無界體育公園”。

  在場地活化方麵,原本閑置的體育場二層平台和多塊空置區域被改造成全天候全民健身空間;原本封閉的戶外群眾乒乓球場被打通並嵌入城市公共空間,采用新型矽PU地麵,有效吸收衝擊力、提升運動體驗,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園林提升方麵,天體新增多個“街角公園”,豐富綠化品種,優化植物層次,提升景觀品質,並拆除部分圍欄實現“拆圍透綠”。以西北側“街角公園”為例,該區域通過拆圍透綠和功能整合,轉變為融合林下休憩、康體、慢跑等功能的綠色城市休息站,使原本功能單一綠地轉變成全民共享的開放場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天體改造以全國首個近零碳既有體育場為目標,通過綜合運用建築與設備提效減碳技術、光儲可再生能源措施、數字化能源與碳排放管理係統,實現場館運行的節能減碳。綠化設計結合嶺南氣候與微地形生態重塑,強化雨水調蓄、地表滲透能力,全方位打造綠色生態城市肌理;項目對大麵積綠地開展植物品種優化、養護工藝提升,形成低養護、低碳排的城市綠島。

  此外,場館建設突出科技賦能,通過全麵搭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數字孿生綜合運營平台,實現“建成即智慧,運行即高效”。利用5.5G+WiFi7高速網絡,通過搭載BIM、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場館日常高效運營管理提供信息智能化支撐,為全運會賽時指揮管理工作全方位可視、全流程可控提供安全保障。

  改造提升後的天河體育中心將承擔十五運會足球、排球、乒乓球、三人籃球等多項賽事任務,並作為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幕式主場館,以全新姿態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運動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