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東村的人工濕地裏,種著菖蒲、美人蕉等植物。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以前村裏明渠多,汙水直排,對環境影響很大。現在好了,用過的髒水都會被集中處理,排到河道裏的水也很清。”談起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前後的變化,潮州市饒平縣聯饒鎮山門村的村民蔡曉強十分欣喜。
蔡曉強所提到的,正是饒平縣正持續鋪開的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提升項目。2024年以來,饒平縣積極探索推進供排水一體化運營改革,同步抓好新建治理與老舊設施提升改造,加快總投資1.67億元、涉及188個自然村的2024年饒平縣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提升項目(一期)建設,目前已實現全縣農村汙水治理率達82.56%。
值得一提的是,饒平縣在治理過程中注重因地製宜,精準製定“一村一策”,並優先采用資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走出一條“節省投資、提升風貌”的農村汙水治理新路子。
生態改造▷▷
臭水池變景觀塘
說起饒平縣大埕鎮上東村,“池子很多”是很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但它的另一麵卻是——因缺乏治理,不少池子都變成了臭水塘。“村民有時會把生活用的髒水倒在池裏,池麵總漂浮著雜物。一到夏天,每次經過這裏都要掩著鼻子。”上東村村民陳先生說。
變化,出現在饒平縣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提升項目的實施。
實地調研,摸清實際情況,是實施項目的第一步。上東村不僅池子多,人也多——常住人口達4600人,且村內房屋密集、巷道窄小。“如果沿用傳統的汙水治理模式,無疑需要耗費巨資來建設管網及集中式一體化的汙水處理設施,大麵積的破路埋管對村民的生活影響較大。”項目技術單位專家、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教授級高工林偉仲表示。
基於這一實際情況,上東村決定摒棄傳統集中式處理方案,因地製宜將村內原有排水管渠及閑置臭水塘利用起來。首先是充分利用已形成的排水體係,將原有的明溝改暗渠,並疏通原有的排水暗管,以此有效縮短新建管道的鋪設長度與埋深。這一思路,節省了4.2公裏汙水管道建設費用,總投資由1650萬元減至769萬元,大幅降低了建設成本。
在此基礎上,對當地16個池塘的塘泥進行清淤並改造成生態塘,引入睡蓮、再力花、黃花鳶尾等多種具有淨化水質功能的水生植物,降解水中汙染物,並通過增設太陽能曝氣設備提升水中溶解氧,以此有效改善池塘的厭氧環境,減少水體發臭現象。“相當於在池子裏構建一個自淨能力強的生態係統。”林偉仲說。
對於不同的池子,項目也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像水深半米至1米的池子,會在池邊種上挺水植物;但如果在水深較深的池子,挺水植物很可能“挺”不起來,那就得在池子中間放置生態浮床,讓水生植物“浮”在浮床上。而對於藻類較多的池子,則在池裏養愛吃藻類的鰱魚、鱅魚,防止池塘發生水華現象。
“對池塘進行改造後,不僅提升了人居環境,而且,生活汙水經過簡單處理,可實現多級利用,變廢為寶。”林偉仲介紹,村內多數住宅都建有三級化糞池,且部分村民仍有在房前屋後種植蔬菜的習慣。生活汙水經過無害化處理後,可用來澆灌菜地,作為源頭一級利用。而未利用的汙水則通過暗渠、暗管集中彙入改造後的池塘,經由池塘這套如同“濾芯”般的生態係統,汙水能在池塘中得以消納,作為景觀補水,實現二次利用。村民可以利用這些水進行菜地澆灌,也可以直接灌溉農田。為此,他們也特地在池邊增設取水口,方便村民取用。此外,池塘裏的水也會通過灌溉渠流經農田,完成汙水的第三級利用——農業生產利用。
不過,由於村民以出海捕魚謀生為主,幾乎半居住於漁船,實際汙水產生量較少。但在節假日、休漁期等人口激增的時段,產生的汙水又會超負荷。怎麼辦?上東村巧妙地在南、北兩個片區的下遊處各設一座人工濕地,當汙水超負荷時,不至於因消納處理不及時而再次形成黑臭水體。
“這些處理思路,通過景觀生態與汙水生態處理技術的融合,既實現了汙水治理的目標,提升了人居環境,同時充分尊重了村民生活習慣,提升了村民的滿意度及幸福感。”林偉仲說。
如今走進上東村,映入眼簾的不再是漂浮著雜物、散發著臭味的臭水池,而是一個個綠意盎然的生態景觀塘。一有陽光,太陽能曝氣設備就會噴出小噴泉,與水麵上的美人蕉相映成趣。而在另一邊的人工濕地也可以看到,經由出水口排出的水清澈見底……眼見這一切,陳先生十分滿意:“池子變幹淨了,空氣也更加清新了!”
分區治理▷▷
年運維費用減少70%
與陳先生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聯饒鎮山門村的村民們。
在山門村黨群服務中心對麵,一個小型的“小花園”十分顯眼。“花園”裏,分別種著再力花、紅花美人蕉和菖蒲,形成顏色各異、錯落有致的景觀。其實,這是該村在西片區新建的微動力處理設施,也是山門村依照“一村一策”實施的生活汙水處理“新法”。
與上東村的“人口大村”不同,山門村常住人口約1600人,分別聚集在東、西兩個片區。此前,該村已建成一座村級汙水處理站,計劃服務於整個村子。但該村日常產生生活汙水量約為90噸/日,而處理站設計處理規模僅為50噸/日,無法滿足全村汙水處理需求。
對此,山門村根據東片區常住人口約900人、西片區常住人口約700人的人口分布特點,采取“分區治理”的思路,將原村級汙水處理站的服務範圍調整為隻服務東片區,並在西片區重新建設一座設施。
據林偉仲介紹,用於東片區的處理設施采用的是“AAO+人工濕地”工藝,即通過厭氧、缺氧、好氧三個階段的處理,去除汙水中的氨氮、總氮和有機物,再通過人工濕地進行深度淨化,使用的仍是傳統動力工藝,存在操作管理複雜、運維費用高等問題。西片區所建設的則是采用“水解酸化+人工濕地”工藝的微動力處理設施。雖說是“微動力”,但由於該設施以生態技術為主,處理能力能達到40噸/日,比起傳統動力工藝更加簡便高效。
生活汙水進入後格柵池後,其中大部分漂浮物會被截流,隨後再進入調節池進行厭氧處理、水解酸化處理,再進入人工濕地係統。該係統采用填料與植物相結合的方式,有效降解汙水中的有機物及氮磷等汙染物,能夠確保汙水達標排放。
“這一做法,最大特點就是‘省’。”林偉仲表示,人工濕地微動力設施與AAO設施相比,建設成本降低了約40%,年運維費用減少70%,同等規模下電費降低了約95%。“低運維成本,將保障設施長期穩定運行,實現‘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省下來的還有汙水收集方麵的成本。與上東村一樣,山門村同樣利用原有排水係統,采取了“明溝暗渠化改造+管道鋪設”的方式,不僅顯著降低管道鋪設長度、減少路麵開挖現象,也節約了40%的管網投資。
“分區治理”的措施之下,如今山門村兩片區汙水均實現100%達標排放,日均處理能力達90噸,完全覆蓋全村需求。
對於這一變化,在村裏土生土長的蔡曉強感受很深。他說,山門村溝渠多,以前常有發臭現象。但現在,走遍全村都不再聞到任何臭味。他還特意到排放口觀察,發現排出去的水都很清。“現在住在村裏,安全感、幸福感都滿滿的!”
改革引路▷▷
40多天內從“零”開始搭建公司
上東村、山門村水環境的由濁變清,得益於饒平縣積極探索開展的供排水一體化運營改革。
饒平縣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股負責人洪楚釗介紹,該縣供排水管理曾存在“九龍治水”、權責模式的曆史難題,涉水事務公司也普遍存在資產較少、體量較小等瓶頸問題。
對此,饒平縣以集成式思維推進改革,在40多天內從“零”開始搭建起供排水一體化建設運營管理公司——鳳江水務公司,並理順運行管護機製、整合涉水資源資產,破解了涉水事務“多頭管理”問題,並以市場化改革為方向,推動該公司負責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後續管理和運營管護。
在饒平縣的推動下,由該公司作為建設業主單位及借款人的“2024年饒平縣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提升項目(一期)”在統籌各類資金9088萬元的基礎上,成功獲得省農業發展銀行授信1.33億元。今年,該項目又統籌中央資金911萬元,並積極申請地債、國債等資金,爭取政策性貸款支持,使涉水事務公司“有項目、沒資金”問題迎刃而解。這一改革經驗,還成功入選全省10個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民生領域改革”典型案例。
一係列改革硬舉措,釋放了發展活力,也令各村生活汙水治理提升項目按下“快進鍵”。據饒平縣鳳江水務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海濱介紹,饒平縣按照“邊設計邊推進”的思路,縮短前期時間,通過合理協調,讓班組提前進場,並將項目劃分兩個標段同時作業,實現多個片區多點同步施工。與此同時,通過組建縣鎮村工作專班,加強督導協調,確保施工“無障礙”。
在這一思路的推進下,2024年222個村汙水治理任務於當年10月完成,2024年底提前啟動的2025年275個村汙水治理任務,目前也已提前完成66個村,剩餘將爭取在4月底基本完成。“屆時,饒平縣農村汙水治理率將達100%,提前一年多完成2026年的目標任務。”
在“快”的同時,饒平縣還聚焦於“省”。該縣優先采用資源化、明溝暗渠化等經濟模式,充分利用原有池塘,巧妙將部分人口近萬的大村“化繁為簡”實施資源化治理,走出一條“節省投資、提升風貌”的農村汙水治理新路子,預計節省工程建設成本約1.42億元。
對於如何用好這些設施,饒平縣也已想在前頭。洪楚釗表示,該縣已出台《饒平縣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設施運維工作方案(試行)》,實現“建設—運營”有效銜接。每年,將由縣級統籌運維資金500萬元,采用兜底加激勵模式,落實運維管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