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水閘、排洪渠監控視頻畫麵在電子屏上滾動顯示,一旦出現漂浮物,小到塑料瓶,大到泡沫箱,係統均會自動彈出紅框,並一一標注……日前,珠海首個水環境安全監測係統在金灣區上線運行。“公共視頻資源+AI技術”,讓水環境保護實現了從“人防”到“技防”的突破。
自2017年全麵建立河長製以來,5年時間裏,珠海朝著“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不斷邁進,管理機製、資源配置和技術手段都在不斷更新。從建機立製、責任到人、搭建四梁八柱的1.0版本,到重拳治汙治亂、改善河湖麵貌的2.0版本,目前,珠海河湖長製已進入全麵強化、標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3.0版本。
其背後,是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水清則人和,以水為美,與水相伴,珠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正與日俱增。
治水
截汙清淤引活水,黑臭水體不再“黑臭”
夏日晚間,漫步於前山河畔,風光一片大好。河水清澈,水中遊魚成群。河岸兩邊,微風陣陣,年輕的歌者正在直播,小朋友們在旁追逐打鬧,廣場舞愛好者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戴著耳麥的夜跑者悄然而過……
“真沒想到前山河還能‘美回來’!”家住附近的康先生十分感概,“幾年前就是一條臭水溝,水麵上常常漂浮著垃圾、死魚,在河邊站一會兒就會被蚊蟲叮咬。”
前山河如何治?自全麵推行河長製湖長製以來,珠海便將前山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作為河長製湖長製重點工作全力推進。特別是2020年,珠海投資28.04億元實施前山河流域綜合整治EPC項目,對流域內544個小區、527個商業企業、166個機關事業單位實施雨汙分流,解決汙水直排河內問題。同時,輔以全流域水體整治、正本清源改造、汙水處理設施提標拓能、麵源汙染防治等工程。
係統工程之下,前山河河道生態功能開始逐步恢複,水質明顯改善。珠海市河長辦副主任、市水務局總工程師梁傑明介紹,2020年和2021年前山河石角咀水閘國考斷麵水質由2019年的地表Ⅳ類水標準提升到Ⅲ類。
前山河的改變,凸顯了珠海水環境治理的決心。
治水先治汙,珠海已連續三年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納入市總河長令重點工作高位推進,明確每一條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責任主體、各階段的工作任務和完成時限。如今,全市17條城市黑臭水體均已消除“黑臭”。52條問題河湧中,已完成截汙整治48條,4條仍在施工中。
隨著水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發力,珠海汙水處理能力也同步提升。短短五年時間,珠海新建改建汙水管網1580公裏,建成生活汙水處理廠19座,總設計處理規模可達112萬噸/日,2021年汙水處理率達98.1%。水環境質量也整體趨優向好,全市國考斷麵水質全部達到並穩定保持在優良水平。
護水
官方民間共參與,構建長效保護機製
清晨,杜觀山駕著小船行駛在金灣區的航空新城中心河上。看著眼前清澈的河水,他介紹,“以前這裏一片荒涼,河道裏都是養殖戶的蝦籠,水麵上也是一層垃圾,經過整治才變成現在這樣。”
2017年,珠海金灣區三灶鎮全麵推行河長製,杜觀山主動參與河道巡查工作,積極舉報水汙染和侵占河湖水域岸線問題。2018年5月,他正式受聘成為珠海三灶鎮西城社區“民間河長”,負責巡查監督航空新城中心河、魚林村欖坑河、大洋河等河道。
“小時候就在河邊長大,那時候河水很清,村民們經常在河裏捕魚。”杜觀山回憶,但後來隨著非法養殖戶的增多,水質一天天變差。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很多養殖戶把全部身家都投進去了,想要勸退並不容易,隻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往往要磨破嘴皮才能取得他們的理解。”
在不懈的努力下,這位“民間河長”最終與養殖戶們達成了共識,使問題得到解決。2019年,憑借在清理水麵非法漁業設施方麵的努力,杜觀山被評為廣東省“十大最美民間河長”。航空新城中心河作為三灶鎮最長的河湧,水質也達到Ⅳ水標準以上。
“水環境改善靠的不隻是政府投入和專人管理,更需要全民愛護。”在杜觀山看來,打造一條“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道,最終還是需要依靠人民,“人人參與”才能保障河水“長製久清”。
人人參與,重在凝聚官方和民間力量的合力。
一方麵,珠海全麵建立起市、區、鎮(街)、村(居)四級河湖長組織體係,河湖長製管理覆蓋範圍內共計江河湧渠446條、水庫59宗、山塘21座、湖泊11個,設立四級河長共計497名。
另一方麵,珠海還招募了144名民間河長,主要負責收集河流治水的相關信息,宣傳治河政策、帶動居民護河愛水,收集及反映市民意見投訴,協調群眾與政府良性互動溝通等工作。
他們中,既有黨員,也有企業主、誌願者隊伍、學生群體、熱心市民等。4年前,劃艇愛好者何萍就受聘為珠海首批民間河長。“日常劃艇時就會觀察周邊水域環境,帶領大家撿垃圾,希望通過類似活動帶動大家自發愛護水源。”何萍說。
除了傳統人工巡河模式,珠海還嚐試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巡河。
金灣區跨部門共享現有視頻資源,對岸線閘口、重點河湧、城市道路等地點的視頻監控進行AI監管,為保障水環境安全裝上了“智慧眼”。
鬥門區則上線運行鬥門河長巡河APP。河長登錄APP後,可對自己轄區內的河道發起巡查,實現從巡河、問題上報、解決問題在河長雲中全流程、全留痕管理。
據統計,五年來,全市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湖10萬餘人次,發現並落實整改問題累計2.2萬多個,有效解決了一大批河湖管理保護的突出問題,形成了“齊心支持治水、合力參與治水、共同監督治水”的良好氛圍。
親水
建設幸福河湖,共享治水成果
每到周末,占地66公頃的橫琴芒洲濕地公園便成了親子樂園。大人們沿著碧道散步漫談,小孩一旁嬉戲打鬧,孩童歡快聲與周圍的鳥鳴聲相映成趣。
身為大型天然氧吧的橫琴芒洲濕地公園不隻是人類的樂園,這裏還生活著數量龐大的野生動植物,其中棲息著包括1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在內的62種鳥類。今年春天,以“京劇臉譜”著稱的花臉鴨就從西伯利亞、韓國等地遷徙而來,在珠海與赤頸鴨、針尾鴨一起共享魚塘美味。
碧道是以水為紐帶,以江河湖庫及河口岸邊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建立的複合型廊道。治水為民,也終將“還水於民”。高質量碧道建設正是珠海打造治水3.0版本、將珠海河湖建設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的重要舉措。
截至2021年底,珠海已累計建成123.28公裏碧道,天沐河、芒洲濕地、香山湖、三灶灣海堤、黃楊河、東岸排洪渠等一批碧道示範項目,“串起”了珠海人的幸福生活,成為珠海亮麗的水生態名片。
珠海的高質量碧道建設也收獲了各方的肯定——其中香洲區入選廣東省2020—2021年度萬裏碧道建設激勵名單,獲得500萬元激勵資金;天沐河省級碧道試點獲水利部肯定,芒洲濕地碧道入選“全省親水運動體驗最佳的20條碧道”;香山湖碧道被評為“全省十大浪漫碧道”之一;廣東省首個流域萬裏碧道建設展示館也成功落戶珠海,構建了以碧道為連接的水文化學習交流平台……
梁傑明介紹,按照“三年見雛形、六年顯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目標要求,2022年珠海將繼續推進17條碧道項目建設和配套提升工作,完成95公裏建設任務,到2022年底累計建成218公裏碧道,率先初步建成骨幹碧道網絡,到2025年建成252.7公裏碧道,全市重點河段骨幹碧道網絡基本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