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專欄 > 鄉村振興信息公開 > 鄉村振興工作動態

河源東源探索鄉村引客留客新路徑

時間 : 2025-04-10 10:21:11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周末早上6時許,阮小蘋就忙活起來,炒好芝麻和花生,裝上艾葉、糯米粉,她要和姐姐、姑姑一同回到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的老宅。“格桑花開的時候,村裏的生意比市區還火爆。”最多的時候,阮小蘋家的小院一天能賣出千餘個艾粄,收入近4000元。

  乘著“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東風,東源縣大力發展“村道經濟”,以農村道路網絡為載體,通過盤活村民閑置資產,如房屋、院落等在地資源,引導村民自主經營民宿、茶館等,或引入市場化主體如品牌餐飲、文創空間等,在村落巷道形成微型商業集聚形態。

  今年1—2月,超68萬人次遊客湧入東源縣各鄉村及景點,帶來超1.8億元收入。“村道經濟”正成為引導市民返鄉、村民致富的“黃金走廊”。

  村道旁擺攤生意紅火

  站在下屯村遊客服務中心觀景台上俯瞰,觀光村道包裹著溫婉綿延的格桑花海和百米見方的池塘,串連起阮嘯仙故居、聞嘯軒學堂、村民的庭院及粵菜師傅培訓基地等。

  近三年來,義合鎮圍繞“春種水稻、夏植蓮花、秋收向日葵、冬種格桑花”的思路打造“四季花海”,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強化趣味景點建設,放大花海經濟效益。今年,景區打造了趣味小火車娛樂設施,讓遊客乘小火車穿梭於花海之中。下屯村黨總支部書記阮藹宜介紹,花開的時候人山人海,觀光小火車單日最高營收達1.3萬元。

  “隻要把攤子支起來,坐在門口做艾粄,就會有人過來問‘這是什麼’‘好吃嗎’,很多遊客嚐過之後,都會買一些帶回去。”阮小蘋家的老宅緊挨著紅色旅遊景點阮嘯仙故居,是“村道經濟”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周邊的餐廳也嚐到了甜頭。“許多顧客會提前打電話訂位。”位於嘯仙橋一側的餐館老板許萬濃說,餐館平時每天約20桌生意,但格桑花開放期間,僅午餐時段就曾接待50桌客人,“雞鴨都賣光了,要趕緊到市場重新買菜”。

  仙塘鎮南園古村的村道上,一旁是可供遊人體驗的小塊農田,一旁是村民用鮮花、盆栽裝扮的客家民居。人車分流後,村道給村戶擺攤創造了條件。在現場看到,一戶人家正在用挖掘機平整宅基地,打算趁著好勢頭開一家飲品店。

  村民潘雪花在院子裏支起涼棚,賣烤腸、麻團和檸檬茶。“春節期間,她家6個人來幫忙還忙不過來。我路過的時候,她說‘書記,太累但也太開心了’。”紅光村黨支部副書記潘小科說。

  為鄉村“留客”各顯其能

  村道上不隻有村民擺攤,還引入了市場化主體。一年多來,糖巢創客社區通過創客大賽、人才培訓、社區建設“三線並行”規劃八大業態、建成20個社區單體項目,培養了200餘名創客,成功引進吉客家焗雞、廣東舒健體育、河源“客+”李記傳統美食等15家商家、5家個體經營戶入駐。

  獨具魅力的創客大道和沿江村道日均吸引近2600名遊客前來“打卡”。2024年鄉村運營團隊實現營業收入60萬元,村民總收入增加50萬元,為本地村民增加就業崗位20個。

  “糖果秀劇場建成後,將承辦脫口秀、創客路演;十五聯興工坊建成後,東源的優質農產品可集中展銷;還可將社區打造成婚慶攝影優選地。”糖巢創客社區的運營者李盈表示,豐富村道上的業態將有助於改善節假日與工作日客流量“冷熱不均”問題。

  同樣,在下屯村新春尋寶嘉年華活動期間,遊客領取一份尋寶地圖,沿著村道完成6至12個散落在東江濕地公園、蘇家圍國家級4A景區等地“義合鴨”雕像的打卡集章,就能換領文創產品。

  “我們希望通過豐富的產品供給,延長遊客留在村道上的時長,從而帶動更多消費。”義合鎮黨委書記曾天禧透露,“除了‘義合鴨’這樣瞄準年輕人的IP,我們還開展義合靈芝茶、靈芝醋等養生產品研發,致力於打開‘銀發’市場。”

  據了解,今年東源縣擬出台《東源縣鄉村“百道千坊萬匠”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聚焦縣城郊野、鄉村振興示範帶等重點區域,通過3到5年時間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

  村道上大有可為,這也讓龍利村黨支部書記黃兆桓有了新思路。龍利村毗鄰縣城,近年來引進了貝拉小鎮、隱·營地、休閑農莊等農文旅業態,雖人氣越來越旺,卻無法輻射帶動村內消費。“結合幫扶力量,我們計劃打造一條‘雙擁’文化示範主街,發展‘村道經濟’。”黃兆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