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策解讀 > 省內政策速遞

廣東博士、博士後人才新政引熱議 服務創新驅動 打造科技人才高地

時間 : 2018-01-31 16:55:31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戰略資源,博士和博士後人才是最具創新創業活力和發展潛力、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生力軍。隨著國家推進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自貿區等國家和省重大戰略的出台實施,廣東正著力打造適應新時代創新發展的“人才矽穀”。近日,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等13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新時代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若幹意見》),提出了一係列創新措施,加快彙聚優秀拔尖青年人才。

  《若幹意見》的出台,有利於完善青年人才扶持政策,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不斷壯大博士和博士後人才隊伍,從而助力打造南粵青年創新人才高地。

  人才熱議《若幹意見》

  極大激發青年人才科研創新積極性

  《若幹意見》出台後,引起在粵工作的博士、博士後人才和用人單位的熱議。大家紛紛表示,《若幹意見》對在粵博士、博士後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將極大激發博士後群體科研創新的積極性,並對國內外博士和博士後人才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電力設計研究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副站長黃肇和認為,《若幹意見》中關於“采取‘核實認定、不限名額’的方式,麵向業內公認全球排名前200的高校引進國(境)外博士畢業生來粵從事博士後工作,並給予每人每年30萬元生活補貼和出站留粵工作的40萬元住房補貼”等相關規定,以及全球博士和博士後人才招募機製等配套政策,為外向型服務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做好人才服務、留住高端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016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的冉昊進入中山大學藥學院,從事博士後工作研究,同年12月入選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博士後項目”。“廣東出台人才新政,對海外博士和博士後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讓我深切感受到了吸引人才的誠意。”冉昊說,人才新政全麵而細致,從科研支持到生活保障,考慮非常周全,將極大激發博士後群體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若幹意見》的出台和實施將進一步促進省科學院引進博士、博士後等高層次青年人才,為我省打造創新人才高地、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的產業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省科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認真貫徹落實《若幹意見》,把創建博士工作站作為人才引進工作的重點,通過建設博士工作站,建立博士和博士後事業編製保障製度和激勵機製,大力培養和聚集海內外博士和博士後優秀人才,引導人才發揮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作用,努力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暨南大學中國史專業博士李金操說,《若幹意見》體現了我省對博士和博士後培養、引進工作的高度重視。《若幹意見》製定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充分考慮了博士和博士後人才留粵期間可能麵臨的生活工作問題,在薪金待遇、交流培養、配偶工作、子女教學等方麵提供便利,為博士和博士後等高層次人才留粵提供了政策保證。

  2016年,畢業於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李煒博士進入汕頭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科研工作,研究新型鈣拮抗劑作用靶點。“《若幹意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麵加強對博士和博士後人才的扶持,這對於我們博士後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讓我們能更全身心地投入博士後的科研工作,讓我們感到如沐春風。”李煒說,“在《若幹意見》以及揚帆計劃等政策的支持下,我將繼續推進博士後課題,推進新型鈣拮抗劑作用靶點的研究,為開發更有效、更安全的新型心血管疾病藥物出力。”

  人才新政含金量高

  解決青年人才後顧之憂

  《若幹意見》從拓寬培養途徑、加大引進力度、推進順暢流動、搭建發展平台、加強服務保障五個方麵提出一係列創新舉措,著力破解製約我省青年人才創新發展的問題,加快培養集聚一大批優秀拔尖青年人才。

  據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若幹意見》含金量很高,可以說亮點紛呈,主要體現在“六個創新”:一是政策製度創新。如創建博士工作站,設立博士和博士後創新創業基金、建立博士和博士後事業編製保障製度、建立全球博士和博士後人才招募機製等。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實施必將在南粵大地產生人才集聚的積極效應。二是培養模式創新。通過遴選青年拔尖人才,實施優秀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提高在站博士後資助標準,開辟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等舉措,聚焦國際、國內博士和博士後培養。三是引才模式創新。聚焦國際引才,通過加大資金的投入、構建全球人才招募機製、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打造離岸人才研發基地等舉措,靶向引進海外優秀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四是平台載體創新。聚焦產業發展,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積極搭建各種創新創業合作交流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激勵引導博士和博士後人才流向企業一線。五是扶持機製創新。聚焦均衡發展,強化人才向粵東西北流動的政策導向,對引進到粵東西北地區的博士和博士後人才予以傾斜,在資金資助上省財政給予大力支持,在科研、職稱評審上給予特殊優惠。六是管理服務創新。聚焦精準服務,針對當前我省博士和博士後公共服務的突出問題,從住房保障、子女入學、戶口遷移、配偶就業等方麵,提出務實管用、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解決人才後顧之憂。

  引進博士和博士後人才是壯大我省青年創新人才隊伍的重要途徑,為此,我省采取了一係列重大舉措吸引海外人才來粵。筆者注意到,根據日益加劇的人才競爭形勢,《若幹意見》放眼全球,吸引國內外優秀博士和博士後人才來粵創新創業:一是吸引國(境)外優秀博士來粵從事博士後研究,采取“核實認定、不限名額”的方式,麵向全球排名前200的高校引進國(境)外博士畢業生來粵從事博士後工作,每人最高給予100萬元資助。二是吸引優秀博士和博士後來粵工作,對引進或畢業(出站)後留在珠三角地區或粵東西北地區的博士和博士後人才,給予10萬元至40萬元的生活補貼。三是支持企業引進博士和博士後,對引進博士和博士後的企業給予獎補等優惠。四是建立全球博士和博士後人才招募機製,對海外建站、吸納博士和博士後給予一定的資助。

  關於博士、博士後人才服務保障方麵,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前期的調研,博士和博士後人才的後顧之憂主要集中在住房、入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公共服務問題上。為此,《若幹意見》提出了進一步優化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公共服務的具體措施。包括落實購(租)房補貼等優惠政策,延長博士畢業生報到證辦理時限,安排隨遷子女就讀公辦學校(幼兒園),允許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隨其遷移入戶,協調安排配偶工作,在限牌地區購車給予一次性小型汽車免費上牌指標。調研中也反映出服務手段有待進一步優化,為此,《若幹意見》提出了建立省服務管理數據係統,打造博士和博士後服務專區,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務,定期分類舉辦人才現場引薦會等具體措施。

  ■鏈接

  關於加快新時代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幹意見

  博士和博士後人才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生力軍。為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實現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流得動、服務好”,集聚一大批優秀拔尖青年人才,為實現我省“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和“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的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提出如下意見。

  一、強化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培養機製

  1.加大博士和博士後培養支持力度。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每年資助博士和博士後200名,每人給予50萬元生活補貼。省科技發展專項資金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方向項目應加大對博士和博士後的支持,其中自由探索項目中安排30%至50%專門麵向未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資助的博士和博士後,並逐年擴大資助規模。

  2.實施青年優秀科研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每年資助100名優秀在站博士後科研人員、申請進博士後流動站的應屆博士畢業生到國外(境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優勢學科領域,合作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每人資助40萬元。每年選派200名優秀博士、博士後赴國(境)外開展短期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每年選派100名優秀博士、博士後作為訪問學者赴國(境)外訪問進修、合作研究,派出時間一般為6至12個月。

  3.提高在站博士後科研人員資助標準。執行國家在站博士後日常經費製度,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全省在站博士後資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5萬元生活補貼,資助期限一般為2年。全省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省屬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屬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以及中央駐粵單位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後生活補貼由省財政負責,其餘由各地財政負責。入選揚帆計劃博士後扶持項目的,可同時享受上述生活補貼。

  4.建立博士和博士後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博士畢業生和在站博士後可直接申報副高以上職稱。在粵東西北地區工作成績突出的博士和博士後,不受工作年限資曆限製,可直接申報正高職稱。出站博士後在教學、科研等專業技術崗位工作滿1年,經用人單位考核成績優秀的,可直接認定為副高或正高職稱。

  二、創新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引進機製

  5.吸引國(境)外優秀博士來粵從事博士後研究。優化珠江人才計劃海外青年人才引進博士後資助項目,采取“核實認定、不限名額”的方式,麵向業內公認全球排名前200的高校引進國(境)外博士畢業生來粵從事博士後工作。省財政給予進站博士後每人每年30萬元生活補貼,資助期限為2年;出站後留在我省工作的,省財政給予每人40萬元住房補貼。

  6.吸引優秀博士和博士後來粵工作。對引進或畢業(出站)後留在珠三角地區工作的35歲以下博士、40歲以下博士後,由各市財政分別給予每人不少於10萬元、20萬元的生活補貼(中央駐粵單位和部屬、省屬單位由用人單位負擔)。對引進或畢業(出站)後留在粵東西北地區及惠州、江門、肇慶市享受省財政轉移支付縣(市)工作的40歲以下博士、45歲以下博士後,由省財政分別給予每人20萬元、30萬元生活補貼。對國(境)外引進博士和博士後另給10萬元生活補貼。對引進博士和博士後創新創業團隊最高給予2000萬元資助。

  7.支持企業引進博士和博士後。企業引進博士和博士後支付的住房補貼、安家費及科研啟動經費,扣減財政支持部分後可按規定在稅前扣除。國有企業引進博士和博士後經費視同考核利潤。對企業引進博士和博士後所發生的人才引進成本由財政按核定金額的2%進行獎補。

  8.建立全球博士和博士後人才招募機製。整合我省海外工作站點資源,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收集當地人才信息,發布我省人才政策和人才需求,舉薦海外人才,省財政對每個人才工作站給予50萬元建站補貼。打造離岸研發中心、海外孵化基地及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就地吸納優秀博士和博士後,省財政給予每人10萬元生活補貼。舉辦海外博士、博士後招聘活動,加強人才政策宣傳,開展與“一帶一路”國家博士和博士後人才交流。每年麵向國(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邀請100名代表來粵交流,每人給予5萬元補貼。

  三、改革博士和博士後流動激勵機製

  9.建立博士和博士後事業編製保障製度。建立博士和博士後事業編製統籌使用機製,預留一定數量的事業編製,專門用於保障博士畢業生和博士後人才的引進、培養、流動所需編製。此類編製專項用於有關事業單位及其博士工作站的博士和博士後,經機構編製和組織人社部門審核後,實行實名製管理。有條件的單位探索員額製管理。

  10.創建博士工作站。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三甲醫院創建博士工作站,支持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大型工業企業、建有研發機構的規模以上企業、成長性高新企業創建博士工作站。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三甲醫院的博士工作站與我省中小型科技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在站博士由設站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三甲醫院統一納入事業編製保障管理,5年內保留事業編製人員身份。在站博士的工資待遇、保險繳納由設站單位予以保障。給予每個博士工作站建站補貼50萬元,省財政負責在粵東西北地區及惠州、江門、肇慶市享受省財政轉移支付的縣(市)設立的博士工作站,其餘由各市財政負責。

  11.健全企事業單位引才用才工資激勵機製。對博士和博士後占科研人員比例30%以上的企事業單位,核定工資總量予以傾斜;對關鍵崗位、貢獻突出的博士和博士後,績效工資分配予以單列核發。單位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轉讓所得收益用於科研團隊(人員)的獎勵部分、單位承擔的各類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的間接費用用於科研人員的績效支出部分暫不列入績效工資調控管理。國有企事業單位引進或聘用海內外優秀博士和博士後,可根據市場標準采用年薪製、協議工資製等方式確定,其薪酬在單位工資總額內單列。根據博士、博士後管理工作人員的實際業績和創新貢獻,建立自主決定其績效工資的分配機製。

  12.推動博士和博士後人才交流選拔。選派優秀博士、博士後參加中組部“博士服務團”到西部地區服務。麵向省內外選派優秀博士、博士後參加“科技專家服務團”,到粵東西北地區開展掛職服務,服務期限一至兩年。對接粵東西北產業發展需求,組織一批博士和博士後到粵東西北地區柔性服務。鼓勵支持專業性較強的機關、參公事業單位從緊缺急需專業的優秀博士、博士後人員中選拔考錄公務員。

  四、搭建博士和博士後創新創業平台

  13.設立博士和博士後創新創業基金。省財政投入10億元,設立博士和博士後創新創業基金,委托專業機構運營,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投入,不斷擴大基金規模,通過股權投資、貸款擔保貼息、風險補償等市場化機製,支持博士和博士後創新創業項目,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有條件的市可參照設立博士和博士後創新創業基金。

  14.加快博士和博士後創新平台建設。對新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的設站單位分別給予不少於50萬元、50萬元、30萬元建站補貼,省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省屬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屬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由省財政負責,其餘由各地市財政負責。推進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後公共實驗室、博士工作站等創新平台協同發展。支持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和其他創新平台在對社會開放共享的基礎上優先對博士、博士後人才開放使用,優惠減免相關費用。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設立博士和博士後聯席議事機構。支持全國博士後創新(江門)示範中心建設。支持廣州、深圳等市在博士和博士後管理體製機製改革創新上先行先試。

  15.加快博士和博士後科技成果轉化。編製博士和博士後專利發明成果轉化藍皮書,每年遴選100項轉化成效突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省財政給予每個項目事後獎補50萬元。創辦廣東省博士和博士後人才交流與科技項目博覽會。在省“眾創杯”創新創業大賽開設博士和博士後專場。建設區域性博士和博士後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轉讓、許可收益或作價投資形成的股權,用於獎勵作出重要貢獻的博士和博士後等人才比例不低於60%。建立博士、博士後科技工作容錯和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機製。

  五、加強博士和博士後人才服務保障

  16.建立博士和博士後服務管理智慧體係。建立省博士和博士後服務管理數據係統,對在粵博士和博士後進行動態管理。省市高層次人才“一站式”平台設立博士和博士後服務專區,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務。廣東人才網即時發布博士和博士後政策和需求信息。定期分類舉辦博士和博士後人才現場引薦會。

  17.優化博士和博士後人才公共服務。製定落實博士和博士後購房補貼、租房補貼或租住人才公寓等優惠政策,引導建立博士和博士後購房新機製,妥善解決博士和博士後的安居問題。博士畢業生報到證辦理時限延長為5年。博士和博士後隨遷子女入讀幼兒園、各級各類學校享受與當地戶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由實際居住地或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市、縣(市、區)教育部門妥善安排就讀。允許博士和博士後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隨其遷移入戶,在各級人才市場設立博士和博士後集體專戶。博士和博士後配偶願意在粵就業的,由用人單位通過雙向選擇協調安排工作。來(留)粵工作的博士和博士後,在限牌地區購車可享受一次性小型汽車免費上牌指標。

  18.加強組織保障。省、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省行業主管部門應設立博士和博士後管理辦公室,落實人員編製經費。建立落實博士和博士後人才政策的評估和考核機製。加強博士和博士後國情教育培訓,激發愛國報國情懷。加強博士和博士後聯誼會、俱樂部等社會組織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社會團體承接政府部分博士和博士後服務職能,推動博士和博士後人才的聯誼交流。

  ■數讀

  ●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每年資助博士和博士後200名,每人給予50萬元生活補貼。

  ●每年資助100名優秀在站博士後科研人員、申請進博士後流動站的應屆博士畢業生到國外(境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優勢學科領域,合作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每人資助40萬元。

  ●全省在站博士後資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5萬元生活補貼,資助期限一般為2年。

  ●采取“核實認定、不限名額”的方式,麵向業內公認全球排名前200的高校引進國(境)外博士畢業生來粵從事博士後工作。

  ●對企業引進博士和博士後所發生的人才引進成本由財政按核定金額的2%進行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