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策解讀 > 文件解讀 > 媒體解讀

到2025年廣東基本建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係

時間 : 2021-12-20 09:10:10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係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分階段主要目標:到2025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更加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係基本建成。到2035年,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廣東基本建成,率先建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係。

  “廣東降低碳排放,必須向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拓展。”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曾雲敏表示,多年來廣東在綠色發展的政策體係、市場化機製、綠色金融等方麵做出很多有益探索,但由於產業規模大轉型難、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未來要實現率先建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係仍麵臨很大挑戰。

  供需兩端發力

  生產、流通、消費體係都“綠”起來

  《意見》指出,要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發力,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係,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我省綠色發展邁上新台階。

  產業規模龐大是廣東經濟的重要特征,目前全省已形成7個產值超萬億產業集群,但這也為綠色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廣東是全世界產業門類最多的地方之一,而且體量巨大,推動產業綠色轉型非常複雜,涉及技術、設備、產品、創新、模式轉換等,挑戰非常巨大。”曾雲敏表示。

  《意見》提出,推進製造業綠色升級。構建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製造體係,積極創建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加快實施鋼鐵、石化、化工、有色等行業綠色化改造。積極推進國家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產業。

  產業綠色化,是近年來國際各方普遍關注的焦點。曾雲敏認為,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從人均GDP指標看已經進入高收入階段,並出現大量製造業向外轉移的趨勢,降低碳排放總量不會有太大壓力。

  與之相對的,“我國還處在工業化中後期階段,有些地方還處於中期,這種背景下推動低碳轉型,難度更大。”曾雲敏認為,廣東、浙江、江蘇和北京、上海等省市經濟發展水平高,在傳統產業綠色升級和先進製造業、高技術產業的綠色發展方麵,應該相互借鑒。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建立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意見》特別提出,促進大宗固體廢棄物實現高效高質高值利用,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促進廢舊電池資源化、規模化、高值化利用等。

  “發展新能源一定要重視相關器件退役後的處理問題,廢物處置是新能源產業穩健、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陳勇表示,退役器件中包含很多稀貴金屬,如果能實現循環利用,對新能源發展是重要保障,“但這一循環利用涉及很多技術,包括智能拆解、高效熱解、清潔冶煉、高質回收等,有些國家已經在布局這些技術,並且在循環利用產業創新鏈中占據壟斷地位。”

  新能源綠色化

  在海上風電等技術創新上率先突破

  能源的綠色化是經濟體係綠色化的關鍵,也是《意見》的重點內容。

  《意見》提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係,打造粵東粵西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係統。

  對此,中國能建廣東院副總工程師範永春認為,調整能源結構可以從五個方麵著手:一是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二是充分挖掘區域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分散式光伏建設;三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大幅度提高風、光等能源轉換效率;四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係統,提高係統安全穩定性;五是加大投入,積極推進氫能等新能源產業集群研究,積極推進電能替代。

  “外購電比例高,省內發電中煤電占比較高,這是廣東電力能源的兩個特點。”曾雲敏表示,廣東要充分發揮海岸線漫長的優勢,在探索海上風電新技術、新設備上走在前麵。

  除了大力發展新能源,《意見》還提出,構建綠色低碳高效綜合交通運輸體係,積極打造綠色公路、綠色鐵路、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空港,建立智慧交通發展新模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票式”聯程客運建設。

  無論是綠色產業、綠色能源還是綠色交通,都離不開綠色創新。《意見》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係。在清潔能源、汙染防治與修複、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示範,探索建立綠色技術庫,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技術銀行和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建設。

  “發達國家在很多領域都儲備了綠色發展的新技術,但廣東要推動現成可用的設備、技術比較有限,必須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曾雲敏舉例說,在海上風電的產業化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實際上就是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未來還“必須把綠色低碳與創新驅動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業創新方麵的優勢,在綠色低碳方麵謀劃更多科技支撐項目”。

  綠色金融的支撐作用也不可忽視。《意見》提到,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投融資體係,加大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碳捕集封存利用等領域的投融資支持力度。其中還特別提到,要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共同市場,有序推進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研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碳排放交易外彙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參與廣東碳排放權交易。

  兼顧各區域特點

  讓農村可再生能源因地製宜發展

  在推動綠色發展中,還要兼顧不同區域的發展特點。《意見》把“因地製宜,分類施策”作為基本原則之一。具體就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珠三角地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為引領,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沿海經濟帶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優勢,加快形成新的綠色發展增長極;北部生態發展區重點發展綠色產業,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樣本。

  “不能簡單依靠珠三角現有產業的轉移來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與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發展。必須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係中去謀劃新的發展機會。”曾雲敏表示,關鍵是讓各地探索符合當地資源稟賦的差異化發展模式,同時通過碳交易、排汙權交易等平台和機製,對綠色化要求下的區域協調發展起到輔助作用。

  廣東的城鄉之間,綠色發展也存在差異。《意見》提出,一方麵,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建立健全廢舊農膜回收體係,全麵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處理係統,實施森林生態標誌產品建設工程;另一方麵,增加農村清潔能源供應,推動農村發展“農光互補”和生物質能綜合利用。

  “農村散煤等消費占農村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49%,農林廢棄物、畜禽糞便等量大麵廣,資源化利用程度低,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加上農村電氣化水平比較低,導致農村的廢棄物聚集。”陳勇建議,在優化能源結構的過程中,推動農村的可再生能源因地製宜發展,在鄉村振興中得到應用。“比如,1萬頭商品豬每年產生36.5萬立方米的沼氣,能夠產生80萬—90萬度電,節約300多噸標準煤,直接減排二氧化碳800多噸,同時可以生產大量的有機飼料和肥料。如果讓它無序排放,就會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壓力。”

  此外,他還建議推動更多創新探索,“比如建立一些農業代謝共生產業園,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建立代謝共生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