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政策春風,民間投資迎來“複蘇”。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4%,結束了此前長達3年無增長的頹勢。其中,製造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的民間投資分別增長9.7%、9.3%,均跑贏了各自領域的平均水平,釋放出民間資本活力持續增強的信號。
去年下半年以來,優化營商環境、破除隱性壁壘、加大項目推介等一係列政策舉措密集落地,為民營企業投資創造了良好環境。中央層麵,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建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庫,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不斷撬動民間資本投入。一些地方也因地製宜出台了新興產業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民間資本湧入數據中心、新能源等領域。可以說,廣大民營企業用真金白銀對政策及市場預期投下了信任票。
從投資結構看,當前民間投資的回暖並非“全麵開花”,而是呈現出明顯的“創新突圍”特征。一方麵,生成式AI、量子信息、低空經濟等新賽道成為投資“新寵”,備受民間資本的追捧;另一方麵,傳統行業“老樹發新芽”,特別是製造業民間投資中的工業技改投資同比激增,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通過智能化改造煥發新生。
“在傳統領域收縮、在新興賽道突圍”的變化,體現了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也給民營資本帶來更多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這在外貿進出口領域表現尤為突出:一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同比增長5.8%,快於全部進出口額增速,占全部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提升到56.8%。依靠科技創新,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位次持續攀升,折射出民營經濟強大的創新活力和市場潛力。
也要看到,一季度民間投資相關數據雖回暖向好,但民間投資領域仍存在諸多發展製約,需給予更多重視。首先,民間投資出現明顯的區域分化。一些經濟大省吸引了超六成民間資本,而中西部部分資源型城市仍陷在增長泥潭中不能自拔,折射出區域經濟結構與轉型的深層次矛盾。其次,房地產開發投資下滑仍是民間投資的“最大拖累”。扣除房地產後,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速提升至6.5%,但房地產關聯的建材、家居等行業仍麵臨較大壓力。同時,新興產業投資青黃不接,尚未形成足夠規模效應,難以填補傳統領域收縮留下的缺口。最後,要素製約等問題依然如影隨形,民企投資在用地、用能等指標獲取上仍麵臨“玻璃門”“旋轉門”,尤其是較高的融資成本對投資擴張形成了製約。
通常情況下,民間投資是經濟活力標誌之一,沒有民間投資的快速增長,就不可能有消費快速增長。當前,民間投資回暖本質上來自於政策托底與市場自發的共振,這意味著短期內要繼續用好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組合拳”,持續推動存量政策落地實施,鼓勵並保持住民間投資回穩向好的勢頭。從長遠看,民間投資活力的釋放,最終還是取決於改革這個最大變量。要進一步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打破阻礙民間投資的隱性壁壘,讓民營企業“輕裝上陣”,同時加快構建“負麵清單+正向激勵”的雙軌機製,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讓更多民企在公平競爭環境中敢投、願投、能投。
當前,我國發展外部環境更加錯綜複雜,要警惕美國濫施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特別要關注其對民企盈利的衝擊、對民間投資意願的擾動,要進一步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善於在關鍵時間窗口推出政策“組合拳”,早出手、快出手,必要時還要敢於打破常規,讓民間投資從“回暖”走向“持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