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務公開 > 文件庫 > 全部文件 > 粵府辦
006939748/2025-00059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
yabo 11选5
2025-02-24
yabo 11选5 關於印發《廣東省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進老年人福祉實施方案》的通知
粵府辦〔2025〕4號
2025-03-13
時間 : 2025-03-13 12:22:45 來源 : 本網
【打印】 【字體:

yabo 11选5 關於印發《廣東省

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進老年人

福祉實施方案》的通知

粵府辦〔2025〕4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進老年人福祉實施方案》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發展改革委反映。


yabo 11选5

2025年2月24日


廣東省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增進老年人福祉實施方案


  為全麵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培育銀發經濟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工作部署,製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發展民生事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

  (一)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有序推動適老化改造,采取政府補貼等方式為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推進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使之逐步具備承擔全托、日托、上門服務、協調指導等功能。鼓勵養老服務機構、家政企業、物業服務企業運營家庭養老床位,探索互助養老新模式。推進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和改造提升,支持有條件的公辦養老機構增加護理型床位,開辟失能老年人照護單元。結合“百千萬工程”實施,提升農村養老服務,引導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兩院一體”或毗鄰建設。到2027年,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累計完成不少於12萬戶;各地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進一步提質增效;鞏固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不斷豐富服務內容;進一步推動養老機構完善護理型床位的照護功能。(省民政廳、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衛生健康委,省殘聯,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拓寬為老便民生活服務。聚焦一刻鍾社區生活圈,開發社區服務線上平台,建設改造一批社區便民消費服務中心、老年服務站等。實施好《廣東省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實施方案》,引導養老服務設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增設老年助餐功能,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機關事業單位、慈善組織、個人等提供老年助餐服務。優化便民商業布局,鼓勵發展便利店、綜合超市、大眾化餐飲、維修服務、家政服務、美容美發、藥店、再生資源回收點等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業態。鼓勵零售商、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用品代購、家政預約、代收代繳、陪診等服務。(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民政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豐富老年人健康及文體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醫養結合機構。加強康複醫院、護理機構和安寧療護機構建設,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開展麵向老年人的中醫健康體檢、健康評估、健康幹預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通過多種方式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老年人提供醫療巡診、家庭病床、居家醫療等醫療衛生服務。到2027年,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達85%以上。完善老年教育服務體係,推動部門、行業、企業、高校舉辦老年大學,逐步開展老年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進教學資源和師資共享,到2027年,進一步完善全省老年大學縣級全覆蓋。發揮各級老年人體育協會等的作用,運用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博物館、體育場地設施、商超、書吧等場所,廣泛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文化、體育和其他娛樂活動,滿足老年人體育鍛煉和精神文化需要。(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文化和旅遊廳、衛生健康委、體育局、中醫藥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壯大市場規模,激發釋放消費潛力

  (四)引導社會資本壯大經營主體。積極引入銀發經濟領域中央企業、外資企業、平台企業以及外地優質企業等。鼓勵和引導國有企業結合主責主業整合重組優勢資源,積極拓展銀發經濟相關業務,相關投入在經營業績考核中按有關規定予以統籌考慮。鼓勵各地組建銀發經濟產業聯盟和相關行業協會,加快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核心產業強鏈。建立銀發經濟相關行業培育孵化機製,加大優質企業主體培育,鼓勵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鼓勵聚焦老年用品需求研發和創業興業,推進老年用品行業企業“小升規”,打造一批在銀發產業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知名企業。通過各項扶持保障政策,引導社會資本等積極參與養老,支持養老服務多元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提高行業效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民政廳、商務廳、國資委,省工商聯,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完善銀發經濟行業標準。探索建立省級銀發經濟統計指標體係,研究界定銀發經濟範圍和相關產業分類。健全銀發經濟相關行業標準規範,特別是醫養結合服務、康養產業等新生或交叉行業。發揮相關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在養老服務、文化旅遊、老年用品、適老化改造、智能技術應用等領域承擔標準化試點示範建設的作用,建立健全老年設施、環境、服務等方麵的標準和評價體係。結合各領域質量控製和技術評價實驗室,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第三方質量測試平台,引導企業開展老年產品和服務質量測評、驗證和認證。(省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廳、民政廳、文化和旅遊廳、衛生健康委、統計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開展消費促進行動。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支持居民開展舊房裝修、廚衛等局部改造和適老化改造,對購買綠色智能家居產品給予補貼。將老年產品和服務納入各級促消費政策範圍,支持各地通過消費券、體驗券等方式推進銀發經濟消費。推動老年用品製造企業與平台商、服務商精準對接,引導電商平台、大型商超等舉辦銀發主題購物節,支持設立銀發消費專區,壯大老年用品消費規模。圍繞重點應用場景,打造鏈接社區、機構和家庭的平台型領軍企業,提供線上線下服務。利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平台展示推介銀發經濟前沿技術和產品服務,支持各地培育老年用品展會、博覽會,鼓勵行業協會分類舉辦各類優質渠道對接會和產品展銷會。鼓勵各地結合春節、重陽等傳統特色節日以及“敬老月”等活動,開展銀發消費主題活動。支持有自主產權、附加值高的老年用品出口歐美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民政廳、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體驗平台。鼓勵各地探索建立覆蓋康複治療、配驗幫助、產品選購指引、租賃維修等服務的老年用品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一批適老生活體驗中心(店),區分不同生活場景集成各類生活用品、家居產品、智能終端、輔助器具、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打造沉浸式場景體驗平台載體。支持鼓勵各地發揮國企和社會力量作用,結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養老機構等建設適老生活體驗中心(店)等。(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民政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營造良好消費環境。依托“信用廣東”,加強銀發經濟領域信用體係建設,建立健全銀發企業和個人信用檔案。持續推動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製,持續發揮信用助力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以信用環境改善,推動市場環境持續向好向優,推動企業提高行業服務質量水平。依法嚴厲打擊以投資“養老項目”、銷售“養老產品”、宣稱“以房養老”、代辦“養老保險”、開展“養老幫扶”等名目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各類詐騙犯罪,鼓勵將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各類詐騙犯罪納入信用記錄。(省發展改革委、公安廳、民政廳、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培育潛力產業,開辟經濟發展新賽道

  (九)統籌布局推進產業集群化。結合全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將銀發經濟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五”規劃,統籌優化銀發產業布局。培育銀發經濟產業梯度和互補體係,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謀劃布局不少於2個國家級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區,重點發展智慧康養、抗衰老、康複輔助器具等潛力產業,在粵東粵西粵北布局銀發經濟集聚區,重點發展老年用品、旅遊度假等產業。打造特色鮮明、集聚度高的老年用品及銀發經濟產業園區,建立省級銀發經濟重點項目庫,抓好珠三角1億元以上、粵東粵西粵北5千萬元以上老年用品重大項目建設。到2027年,推動建設一批高質量銀發經濟產業園,全省老年用品規上企業不少於6500家,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產業體係更加完善,產品供給更能滿足老年人群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民政廳、自然資源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發展康複輔助器具產業。支持各地參與康複輔助器具產業國家綜合創新試點。鼓勵老年用品製造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裝備,加快適老化康複輔具、智能穿戴設備、居家養老監護、無障礙科技產品等智能養老設備的創新研發。研究出台廣東康複輔具目錄。統籌現有政策和資金對老年用品領域中試平台或具備中試功能的載體、項目予以支持,強化科技成果實現批量應用推廣。支持企業發展智能輪椅、移位機、康複護理床等生活照護產品,擴大認知障礙評估訓練、失禁康複訓練、用藥和護理提醒、睡眠障礙幹預等設備供給。(省民政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衛生健康委,省殘聯,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推進社會適老化改造。以滿足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複護理等需求為核心,改善居家生活照護條件,增強居家生活設施設備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支持引導社會化專業機構為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家適老化改造服務和智能化升級。支持有條件的老舊小區樓棟加裝電梯,推動環境及配套設施改造建設、小區內建築節能改造,探索“改造+運營服務”一體化的市場運作模式推進小區改造。(省民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發展抗衰老產業。深化皮膚衰老機理、人體老化模型、人體毛發健康等研究,探索基因技術、再生醫學、激光射頻、細胞治療、免疫治療等在抗衰老和延緩老年病領域的研發應用,推動基因檢測、分子診斷等生物技術與老年病防診治深度融合。實施老年美妝專項行動,強化保養護膚化妝品原料配方研發和生產工藝開發設計。強化老年人藥品、食品、保健品開發,鼓勵生物醫藥企業大力研發針對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神經係統疾病等的創新藥物,拓展生物醫藥產業銀發新賽道。針對老年人健康促進、營養補充、慢病管理、咀嚼吞咽困難等需求,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合作開發具有廣東特色、適合老年人咀嚼吞咽和營養要求的營養補充食品、易食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藥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發展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加強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示範推廣,推薦我省老年用品產品申報列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印發的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積極將產品推廣到居家、社區和機構等應用場景。鼓勵各地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在智慧健康場景、智慧養老場景等培育一批示範企業、示範產業園區。鼓勵企業麵向家庭護理、老年照護等領域研發具身智能機器人,提升人機交互可靠性和安全性,滿足生命健康、陪伴護理等高品質生活需要。支持應用效果明顯的示範街道(鄉鎮)及產業基礎雄厚、區域特色鮮明的示範基地納入國家有關試點範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民政廳、衛生健康委,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拓展旅遊服務業態。支持國際郵輪港口專用碼頭、設施設備的適老化改造,方便老年人體驗粵港澳大灣區郵輪“一程多站”式旅遊。深化探索旅居養老模式,聯動更多地方組團開展旅居養老合作。鼓勵各地利用優勢醫療資源和特色資源,創建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加速發展中醫藥健康和老年旅遊。積極打造“粵美鄉村”旅遊品牌,建設以中醫藥(南藥)康養為主題的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充分盤活和發揮森林、溫泉、河湖、醫療設施等資源優勢,打造環“兩山”示範區“世界級森林溫泉康養目的地”,開發一係列“森林+溫泉”康養產品,培育多梯度、深層次、多元化的大健康產業集群。(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展改革委、民政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中醫藥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深化銀發經濟灣區合作。將銀發經濟發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空間,拓展實施“廣東院舍照顧服務”“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港澳藥械通”等計劃。深化粵港澳在養老服務產業、人才、項目、標準等方麵的交流合作,支持港澳投資者在粵投資新建養老服務機構。探索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各類開發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等平台進一步強化跨區域間銀發經濟產業協同。探索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建設老年用品產業科技研發中心、展示體驗中心、貿易集散中心等示範項目。(省民政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商務廳、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要素保障,優化銀發經濟發展環境

  (十六)加強科技創新賦能。推進養老用品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鼓勵我省“鏈主”企業、創新型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複、陪護等相關產品和技術科技攻關。支持各地加大創投資源供給,培育適老化家具家電日用品、康複輔具等領域“瞪羚”“獨角獸”企業。舉辦智慧康養(適老)裝備創新設計大賽,通過多種方式推介宣傳獲獎成果,促進獲獎成果轉化應用。(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民政廳、衛生健康委,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探索建立銀發經濟企業“白名單”,支持和引導銀行機構、保險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統籌用好現有專項資金支持銀發經濟重點項目,鼓勵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項目爭取政府投資基金支持。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支持銀發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等開展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和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認定工作,落實各項稅費減免優惠政策。提高金融機構為老服務能力,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運用好人民銀行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向公益型、普惠型養老機構運營、居家社區養老體係建設、納入目錄的老年產品製造等範圍內的市場主體,按照市場化原則提供信貸支持,推動增加普惠養老服務供給。(省委金融辦,省發展改革委、民政廳、財政廳、醫保局,省稅務局、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金融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保障用地用房需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養老服務設施用地需求納入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在編製城市總體規劃、控製性詳細規劃時,新建居住區按照人均用地不少於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養老服務設施,同時,按每百戶不低於20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老舊小區因地製宜補足配齊。常住人口達到中度以上老齡化的縣(市、區)應上調新建居住區配建標準。指導各地依法依規以劃撥、作價出資或者入股、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等方式供應養老設施用地,保障養老項目用地需求。支持利用閑置商業、辦公、工業、倉儲等存量場所改建養老設施,按規定適用國家和省的有關政策。(省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健全數據共享機製。推動銀發經濟領域數據有序開放和合理開發利用,充分利用省數據資源“一網共享”平台建立健全覆蓋本轄區內居家老年人的信息庫,推動數據賦能發展。依法規範智能化產品和服務中的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等活動,加強技術監測和監督檢查,做好安全防護和風險控製。(省政務和數據局、民政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銀發經濟“產業菁英”等人才培養專項行動,搭建產學研用資源共建共享平台,培養創新型領軍人才和青年人才。支持和引導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優勢和社會需求增設銀發經濟相關專業,合理確定老年保健與管理、藥學、養老服務與管理、健康管理、護理等專業招生規模。加強養老服務人才技術技能培訓,提升養老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地市對在養老護理崗位達到一定從業年限的普通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畢業生,以及達到一定從業年限並取得一定職業技能等級的養老護理員,給予一次性崗位補貼或按月發放崗位津貼。(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民政廳、財政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發展銀發經濟,滿足老年群眾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發展全局,事關人民福祉。各地各部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老齡工作委員會等機構作用,完善工作機製,加強統籌協調,抓好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