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全國首個互動體驗型新冠專題展覽“戰疫——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在廣東科學中心正式開放。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在“病原體迷宮”中緊張地操作從而避開各種病原體,同時學習到病毒來源知識;將手放在檢測區,可以檢測“看到”手上的病毒和細菌……8月13日,廣東科學中心曆時5個月策劃的“戰疫——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下稱“戰疫專題展”)正式開放,這是廣東科學中心配合科技活動周宣傳推出的全國首個互動體驗型新冠專題展覽。
戰疫專題展設置“病毒來襲”“共克時艱”“科學防治”和“疫情警示”四個分區,共36個展項,全方位展示了病毒的知識與危害、新冠疫情的發展與影響、全民抗疫的感人事跡、科學防治以及科技在抗疫中的支撐作用。
“新冠病毒長什麼樣?”“病毒有多小?”“冠狀病毒家族成員有多少?”在“病毒來襲”展區,公眾通過互動展項的體驗,可以從認識病毒、病毒傳播、疫情肆虐三個方麵係統學習新冠病毒的基本知識、傳播途徑以及了解到曆史上大瘟疫的情況。
首次應用非接觸互動方式是本次展覽的一大特色。廣東科學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展覽首次大麵積采用了非接觸互動方式,所有按鍵型互動裝置均設計為感應啟動,公眾無須觸碰按鍵,而是將手懸空在感應按鍵上方稍作停留,即可啟動。這一設計減少了公眾與展項之間非必要的手部接觸,降低了公共場所的傳染風險。
不少前來參觀的觀眾認為,展覽設計注重互動體驗、寓教於樂,參觀後收獲頗豐。例如,在認識新冠病毒的模塊,觀眾將手懸空放於感應按鈕上方,啟動觀看模型動態演示和視頻,就可了解新冠病毒的感染過程和致病機理;而在科學防治展區,公眾可以通過扮演新冠病毒“偵探”,用模擬放大鏡來探尋偵查病毒可能存在的地方,學習了解新冠防控的相關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為致敬“最美逆行者”廣大醫護人員,展覽還別出心裁設計獨立模塊,觀眾隻需要拿起聽筒,就能聽到他們在戰疫中發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