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肇慶古城牆。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蜿蜒於鬧市中的肇慶古城牆,始建於宋皇祐年間(1049—1054年),曆經近千年風雨仍屹立,華燈初上,屹立在城牆上的披雲樓莊嚴肅穆。肇慶古城牆於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為數不多、廣東僅有的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磚城牆,是我國古代嶺南城防的傑出典範。
肇慶古城牆位於端州區城西街道宋城路。據肇慶地方誌記載,肇慶古城牆始建於宋皇祐年間,初為土城,宋政和三年(1113)擴建為磚城。明洪武元年(1368)修葺,明正德、嘉靖、崇禎年間和清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年間,中華民國四年(1915)及新中國成立後均有修繕。現存的肇慶古城牆周長約2800米,城牆高6.5至10米,頂寬8至18米,兩邊砌磚,中間夯土,單麵砌磚,磚牆上厚約60厘米,下厚約220厘米,逐層向內收分成梯形。城牆外圍有28個突出的敵台。城磚有宋、明、清、中華民國等不同時代的青磚,規格在30種以上。
肇慶古城牆基本保留宋代城牆的原始形態,是廣東省內唯一主體基本完整的古城牆,對研究中國曆史,特別是研究宋代曆史、建築文化和建築形製等方麵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古城牆多次修繕,相繼發現了為數不少的刻有銘文、吉祥圖案的城磚,跨越年代從宋代至民國,展示了大量的修葺曆史信息,因此古城牆也被譽為“磚的博物館”。這些城磚,反映出北宋時期肇慶的重要政治地位。
肇慶市博物館已退休館長馮詠浩表示,上世紀80年代,城牆進行1949年後的首次修葺,即由他主持。他發現的“太宋國”銘文城磚,是確定城牆始建於宋代的重要實物證據。
他回憶道,1989年1月24日傍晚,在肇慶古城牆最高處、重建仿宋披雲樓的工地上,建築工人收工後,他習慣性地在工地巡視一周,在披雲樓東側約30米的殘城牆上,見到一塊特別的體量較大的薄青磚。
拂去塵土,露出了磚坯上的銘文“太宋國”。馮詠浩表示,經過查詢資料,知道‘太’即‘大’的意思,‘太宋國’即‘大宋國’。“肇慶古城牆定‘姓’這回終於找到有確切宋代身份的物證了。”他說道。
據悉,2015年8月,肇慶市對古城牆的三處進行搶修時,在西門處發現一段宋代城牆,並收集出60多件刻有銘文的城磚,“崇寧元年”磚便夾雜其中。它的出現,讓肇慶文博工作者十分驚喜,認為“它不僅將城牆包磚時間推前了11年,也再一次佐證了古城牆是宋城牆的身份。
資料顯示,在肇慶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當地將推進府城複興寫入報告。報告指出,以肇慶古城牆、包公府衙、兩廣總督府、崇禧塔中西文化園為重點複興府城,挖掘深厚曆史文化資源,重現曆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風貌和恢宏氣勢,讓府城印跡回歸城市、融入生活……從2016年起,該市陸續投入大量資金實施肇慶府城保護與複興項目。實施完成了古城牆修繕保護工程(一期)(朝天門至南門段)、披雲樓南側二階牆保養維護工程、府城遺址公園、府城廣場、北門(市博物館)廣場、騎樓街建築外立麵修繕等項目建設。
此外,肇慶市積極推動肇慶古城牆參與“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自2014年申遺工作啟動以來,組織完成了肇慶古城牆三個城門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建成了肇慶古城牆專題展示館並免費對外開放。完成了麗譙樓展覽提升項目以及披雲樓展覽提升項目《千年一探——肇慶府城官廨的變遷》。編輯出版了《肇慶古城牆》《肇慶古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專題研討會論文集》《文博履蹤》《肇慶古城牆與府城考古》等研究成果。2019年,肇慶古城牆被專家組推薦納入申遺預備名單。
據悉,肇慶府城保護與複興項目位於肇慶端州老城區的中心,核心是近2.8公裏完整的古城牆和0.46平方公裏的內城,是肇慶地脈、史脈、文脈的核心和重要載體。肇慶的府城複興迎來契機,府城的文化正被再次發現,價值正再次回歸。
“府城複興,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工作。一方麵要求寫實,另一方麵要具有傳承的人文特質。”肇慶當地學者受訪時表示,永慶坊的“微改造”經驗,給複興提供了指導性意見,目前古城牆已收集的城磚能夠辨認的有記時、州縣名、 人名、數目、號碼、用途等詞語,有些也標示了工具、方式、方法等,顯示的信息和意涵足以作為指引進行尋繹,資料也為北宋中期肇慶城池建設的過程和策劃、實施等進行全麵考究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