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塱頭村的“十古”資源數量相對較多(資料圖片)。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古屋、古巷、古橋等古遺存是傳承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近日,據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消息,廣州在原名城保護體係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全市“十古”摸查工作,建立廣州市“十古”曆史文化資源台賬,強化廣州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挖掘、保護和傳承並積極探索深化“十古”保護利用的新路徑新方法。
全麵摸查 形成“十古”資源台賬
所謂“十古”,即古村、古樹、古屋、古廟、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橋、古碼頭等十類古遺存。摸清“家底”是進行全麵保護和合理活化的基礎,為此,廣州充分發揮基層力量,市區聯動全麵摸查“十古”。現已彙總整理形成廣州市“十古”曆史文化資源台賬:包括古村73處、古樹2019處、古屋2465處、古廟152處、古巷417處、古道20處、古塔16處、古井101處、古橋39處及古碼頭18處。
其中,尚未公布為法定保護對象的“十古”資源1407處,占比26%,例如佛塱村、文衝村等古村6處,金蘭寺水塔等古塔4處,上堂坊等古屋324處,南沙區觀音宮等未定級的古廟324處,以及暘穀巷等89處古巷,夏街古驛道等17處古道,沙井頭等4處古井,土華村東華橋等6處古橋,南安市古碼頭等8處古碼頭。
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廣州全麵加強法治保障。高質量修訂《廣州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明確將曆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特色風貌林蔭路、文物、曆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革命遺存、古樹名木及古樹後續資源等古遺存列入法定保護對象,將在普查中發現並經專家論證認為具有保護價值的曆史文化資源確定為預先保護對象。
廣州還強化數字賦能效果,打造“指尖上漫遊”互動體驗平台。目前,廣州已全麵完成828處232萬平方米曆史建築、26片336公頃曆史文化街區以及140.6公裏的傳統街道立麵的三維測繪和製圖建檔,推出曆史建築電子地圖、提供“指尖上漫遊曆史建築”平台,開展多元化數字互動活動,讓“十古”資源“活”起來。
合理利用 選取兩大活化利用示範片區
推進“十古”合理利用是工作的重點。廣州積極探索BOT(一種私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EPC(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企業代建、國企平台等多元運營模式,通過改革和創新,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解決國有曆史用地盤活問題,拓寬保護利用的資金渠道,破解“十古”資源保護利用過程中的產權、用地、審批等痛點難點堵點。
荔灣泮塘五約曆史文化街區、曆史文化名村花都塱頭村的“十古”資源數量相對較多,且較為聚集,活化利用後價值突出、影響力大、顯示度高、公共利益強,曆史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作用較好。廣州選取這兩個區域作為廣州市“十古”活化利用示範片區,加大“十古”保護和修繕修複力度,改善人居環境,創新業態融合,注入新業態新場景,開展老百姓特別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主題活動展演、傳統文化體驗等活動並取得初步成效。
在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塱頭村,由政府出資先行建設古村周邊的市政配套,通過BOT模式引入唯品會慈善基金參與建設及運營,引入國際大師設計建設“春陽台”博物館,將部分古村改造成民宿、特色餐飲、特色商業等,既推動古村、古樹、古屋、古巷、古井等古遺存的整體修繕和有效利用,也盤活了村集體資產,通過產業注入與提升,實現集體資產的增值保值,全麵提升社會、經濟與文化效益,已成為廣州網紅打卡地。
與此同時,廣州協同推進“十古”資源保護與城市更新、“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在守住傳統文化內核前提下,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利用“十古”資源培育多種業態,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歸老城區,留住老城市的煙火氣。目前,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沙灣鎮已完成100多間老建築的外立麵修繕,完成留耕堂等10多間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程,正打造沙灣廣東音樂館、沙灣民俗館等10多間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