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的自然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山不在高,綠植成蔭;水不在深,紅樹成林;身在鬧市,草色青青——東莞的自然生態環境將來可以這麼好。
《東莞市科學綠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近日公布,涉及對山林、濕地、野生動植物和城市公園的係列規劃和目標。
據悉,到2025年,東莞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麵積將達14.8平方米,基本建成“美麗海灣”1個,同時新建和改建1000個“口袋公園”。
建成區內林蔭路覆蓋率達85%
《方案》透露,東莞將構建以南部連綿山體為屏障、以水鄉河網濕地為重要生態區、以市域各級生態廊道為脈絡的“一屏一區多廊”生態空間格局。
大體而言,以東江水係、蓮花山餘脈及珠江近岸海域濕地等為主體,強化東江河流濕地生態帶、獅子洋濱海濕地生態帶、南部低山丘陵生態帶的保護和修複,圍繞主要山脈和重要河流湖庫水係,建設依山傍水的生態廊道網絡係統。
到2025年,東莞森林蓄積量可達390萬立方米以上,新增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麵積2768.93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4.8平方米,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0%以上。城市建成區內林蔭路覆蓋率達85%以上,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達85%以上,城市綠道服務半徑覆蓋率達70%以上。
將修複紅樹林20公頃
《方案》表示,東莞將加大對生態資源的保育。首先,是對森林的保護。到2025年,新營造生物防火林帶50公裏,每年撫育防火林帶500公裏以上,並將全市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製在5.05‰以下。
其次,是對濕地的養護。東莞將開展潮間帶與灘塗生態修複,實施宜林荒灘造林、低效紅樹林修複、外來樹種鄉土化改造、受損紅樹林生境修複或重建等。到2025年,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完成省下達目標,岸線生態修複長度7.5公裏,基本建成“美麗海灣”1個,營造紅樹林4公頃,修複紅樹林20公頃,完成全市217條汙染河湧整治。
再次,是對野生動植物等的保護。東莞將完成東莞植物園二期項目建設,提高植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水平。到2025年,對全市至少8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進行遷地保護。
累計建碧道不少於600公裏
家門口就有公園。《方案》透露,將加強城市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以及口袋公園等建設,重點打造東莞植物園、元美公園和東莞市兒童公園,新建或改建1000個“口袋公園”。
河邊走走就有碧道。東莞將重點推進東江幹流、石馬河幹流、東引運河—寒溪河、東江北幹流、東江南支流等碧道工程建設,到2025年,累計建設碧道不少於600公裏,提升生態廊道節點質量310公頃。
居民小區和社區的綠化也會更完善。《規劃》透露,將保障新建居住區綠地指標和質量,加強老舊小區綠化改造,開展牆體、陽台等綠化,豐富綠化層次和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