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山口”“小沙麵”“第二個永慶坊”……短短幾百米的惠吉西街巷,有著各種各樣的代稱。在這裏,你一樣可以看到紅磚綠瓦、中西合璧的老建築,隨處偶遇一排排門麵窄小、內裏深遠的竹筒屋,雕花飛簷、趟櫳木門更比比皆是。新舊交織的惠吉西,既是宜居的溫馨社區,又是充滿活力和美學的新空間,煙火味與新潮在這裏共生共存,被盤活的老街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1300年曆史在這裏重生
雖然地處車水馬龍的中山六路轉角處,但是甫一踏進惠吉西,馬上就會被這裏的歲月靜好和曆史的厚重感層層包裹住。隋唐期間,南海縣政區建置,廣州府城為南海縣轄地,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而南海縣衙就在如今的惠吉西路,後因南海縣縣署遷往佛山地區,留下了這段見證了羊城曆史變遷的老街區。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回國的華僑在這一帶置業。一時間,一棟棟傳統嶺南竹筒屋、獨棟小洋房在這裏拔地而起。不說不知道,僅幾百米的街道竟就隱藏了一處文物遺址、72處民國時期的傳統風貌建築。
時至今日,漫步惠吉西,感受不到一絲破敗殘舊之感,這也許要歸功於2018年開始的社區微改造工程。2018年,惠吉西及惠吉東一帶納入住建部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秉承“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原則,惠吉西與惠吉東的微改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民國年代的老建築布局:清代將軍府遺址、《大公報》報社舊址、歐陽山代表作《三家巷》原型地……盡收眼底的不僅僅是那些複古花窗和雕花飛簷所呈現的別致韻味,還有那些隨處可見的介紹街巷曆史的標識牌,讓曆史由此鮮活起來。
新業態進駐相融共生
盡管如今的惠吉西已成為城中熱門的打卡地,但“網紅”並不是最恰當的表述。這裏的街道靜謐安寧,卻又充滿生活情趣:民居和商鋪門前環繞著鮮花綠植,道路兩旁綠樹成蔭,老年人們坐在樹蔭下歡聲笑語,不知誰家的貓狗在街道上悠閑溜達,社區幼兒園不時傳來老師的諄諄教誨……
中午逛累了,不妨去街道裏的老字號來一份地道美食,沒錯,說的就是在此堅守四十多年的“業記”小食店。這家店如同惠吉西的定海神針,與這個社區共生共存,為居民和遊客提供價錢最公道的牛三星和芝麻糊。如今,這家店的第三代經營者又在同一個社區開了“業記甜湯”,研發了合適年輕人口味的新甜品,吸引了不少“後生仔女”幫襯。
圖片來源:金羊網
午後,富生活氣息的社區會轉變成另一種優雅別致的氛圍。2018年微改造後,惠吉西引入了各類新業態管理經營。於是,短短的小巷裏、綠樹紅牆的遮掩下,一眾中西混搭風格裝飾的咖啡廳、酒吧和文創工作室臨街而立,為這條曆經滄桑的曆史老街增添了幾分新潮與文藝。如果鍾愛異域風情,可以去惠吉西牌坊附近的席拉集合空間打卡拍照,四層紅磚洋房內設計感十足。如果想到古宅懷舊,不妨去36SML咖啡廳,傳統的竹筒屋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斑駁和歲月感,在此點上一杯咖啡,欣賞灑落在店外街道的陽光,不失為一種情趣。
“重生”後的惠吉西,依然保留著老廣州的味道,但同時又打破了傳統的刻板印象,正在引入更多新時代的審美,在這裏相融共生。無論過去與現在,惠吉西的故事總是那麼多,吸引著人們前往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