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走進廣東 > 旅遊信息 > 旅遊大圖

韶關乳源利用“千年驛道”打造鄉村“古”遊品牌

時間 : 2019-05-10 10:11:24 來源 : 南粵古驛道網
【打印】 【字體:

  它,起源於秦漢,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其曆史悠久堪稱古京城通往嶺南地區的“高速公路”。它“上通兩湖,下通百粵”,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國曆史上最悠久、線路最長、保存最完好的古道之一。它,是我省文化遺產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護利用價值。近年來,這沉寂了千年的韶關乳源大橋鎮西京古道因為各大媒體的關注一下子熱鬧了起來,成為了喜歡戶外活動的遊客們打卡的“網紅”聖地,古道邊的古村落大橋村也隨之被越來越多的遊客發現和喜愛。

1

  古村人文厚重,做好“古”文章

  西京古道的中心位於大橋鎮大橋村,始建於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由五嶺之一的騎田嶺南下至湖南宜章,經今廣東樂昌、乳源、曲江至英德浛洸,全程500餘裏,201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古道”之一。大橋村位於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西京古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縱貫村內,清澈的大橋河環繞村邊,滋養著世代村民。大橋村因旁有通濟橋,村民稱之為“大橋”而得名。2018年大橋村已成功被列入國家住建部、文化部等部門認定的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目錄。此前,2012年村裏的觀瀾書院與西京古道被列入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2

  觀瀾書院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占地麵積約1000平方米,大小房間50間。書院坐落在大橋河畔,正前方一覽滔滔奔流的大橋河水,波濤後浪推前浪,波瀾起伏,滾滾向前,故取名為“觀瀾”。觀瀾書院建成後,廣集全村子弟入泮讀書,為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發揮過巨大作用。大橋村自明朝宣德年間立居以來,人丁旺盛。當時,有數百戶人家的大橋村,人文蔚起,大興文教之風,曆代人才輩出。到民國初,秀才、舉人、大學生共計150餘人。

  大橋村村內古跡眾多,保存完整,全村古民居約有130間,分布為四橫排,一縱列,形成方形格局。古道、古橋、古書院、古祠等古容貌隨處可見,古建築裏的雕梁畫棟及石刻圖騰,與村落內風水塘相映成趣,處處體現客家人的生活智慧。2016年,大橋鎮積極做好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傳承工作,對觀瀾書院做了進一步的修葺。在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中,該村完善古道標識係統,完成通濟橋、觀瀾書院等遺址修繕,通過在觀瀾書院布置國學展、書畫展、攝影展等,不斷增強古驛道特色曆史文化吸引力。

3

  人居環境改善,煥發“新”動能

  2018年,大橋鎮開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建引領,發動群眾,一同參與整治環境。村民切身感受到了原來髒亂差的小鎮,已經改變成為古而不髒、古而不亂、古而有韻味的小鎮。特別是河堤走廊修複工程的完善。茶餘飯後,村民或遊客會漫步其中。夜幕降臨,有了太陽能路燈,一改以往的黑燈瞎火,大媽們也紛至遝來跳廣場舞。河邊建起了新時代文明活動實踐廣場,還進行過知識競賽、廣場舞比賽等等。

  目前,大橋鎮正從環境著手,結合西京古道,打造古道、古村、古樹、古名人、古書院等擁有“八古文章”的鄉村旅遊品牌,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大橋村緊緊抓住西京古道活化利用契機,以古驛道保護利用和試點示範村建設為突破口,完善基礎設施,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鄉村旅遊發展注入新動能。投入近1000萬元基本完成村巷道修整、排水排汙設施、外立麵整治和部分公共設施建設。對大橋村及農家樂按照“粵北民居”風格進行整體風貌改造,蓋小青瓦,做坡屋麵,統一牆麵色調,畫穿鬥結構圖案,牆壁貼半圓木,提升古村形象。

  2018年8月,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在大橋鎮舉行。大橋鎮也因此一炮而紅。據介紹說:“這場比賽過後,大橋從原來的沒有遊客,沒人知道的小鎮,變成一個網紅鎮。每天都有幾百人來,去年國慶黃金周平均每天高達兩千人次。”同年舉辦的禾花魚節、古書院文化展等古驛道係列活動,大力宣傳當地特色小吃、原生態農副產品及古道文化旅遊。據統計,僅2018年8月,古驛道文化旅遊節已吸引遊客5萬多人,創造經濟收益2500多萬元,成為當地鄉村振興新動能。

  為了更好打響大橋古村的品牌,2019年第二屆“韶關創客行”西京古道徒步挑戰賽將在5月19日舉行,打造出韶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契娭生日”旅遊文化節。屆時,這曾沉睡千年的古驛道周邊又將迎來一番更為熱鬧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