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祠修繕項目工程進入收尾階段,將於本月底竣工。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筆者近日來到廣州市越秀區越華路116號的楊家祠(楊匏安舊居)所在地,改擴建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施工中。現坐落於原省輕工業廳大院內、原為香山縣南屏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祠又名“泗儒書室”,是昔日楊氏子弟讀書的邸舍。這處藏身於老城區鬧市中的紅色革命遺址,曆經三個多月的文物修繕,即將重煥新顏,4月3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曾是聯係共產黨人的場所
入選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楊匏安舊居(下稱“楊家祠”)的主人楊匏安,在廣州宣傳唯物論和社會主義的曆程要追溯到1918年舉家搬到廣州,住進楊家祠開始。他撰寫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是華南地區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還與李大釗在京同年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齊名,載入我國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史冊,因此有“北李南楊”之稱。其著作介紹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學說和政治經濟學,膾炙人口。
1921年,楊匏安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他代理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楊家祠成為楊匏安聯係共產黨人的主要活動場所。此後,不少共產黨人經常到訪楊家祠,研究黨的工作。
“楊家祠是大革命期間我黨重要的活動場所,具有重要的政治、曆史文化價值。”楊家祠修繕布展項目負責人、廣州農講所紀念館黨支部書記黃廣宇告訴記者,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負責的楊家祠本體修繕項目自今年初啟動,省文物主管部門組織的專家組和農講所派出的團隊進駐楊家祠,三個月來相繼完成拆除內部後期加建物、本體建築修繕等,目前修繕工程已接近收尾,預計本月底竣工。
拓寬建築過道 搶救珍貴壁畫
2月底動工的本體修繕,楊家祠修繕布展項目團隊遇到的困難不僅是工期緊的問題。“我們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讓楊家祠達到博物館參觀的標準。”黃廣宇回憶剛剛進駐楊家祠施工現場,本體建築北麵的過道與周邊居民樓共用一道圍牆,過道寬度隻有1米,既達不到消防要求,也限製了展示效果。
“僅僅這道牆,就占據了大約半米的寬幅。”對楊家祠修繕布展的規劃而言,空間是最重要的資源。在有關方麵的共同努力下,這道圍牆得以拆除並向北移0.58米,使楊家祠本體建築過道從1米拓寬至1.58米,既滿足了消防要求,又確保了參觀線路設計落地和整體環境提升。
一座古建築裏埋藏著大量的曆史信息,解碼這些“曆史痕跡”就成了楊家祠修繕布展項目專家組心係的一件大事。據介紹,1月份,省有關領導在調研楊家祠修繕工作時,意外地在楊家祠正門門楣上方發現了壁畫的遺跡。
“但這一塊壁畫遺跡大部被泥沙覆蓋,非常不易辨認。”專家組為此調動一支文物修複技術力量,數位身懷先進修複術的“精兵”小心翼翼地從年久失修的古建門楣上清理出三幅珍貴的壁畫。經文物專家鑒定,這三幅壁畫同出自清代廣府祠堂壁畫畫師陳灼文,名為《雁塔題名》《東坡笠屐》《兄賢弟孝》。
雨季無阻工期 本月底完成布展
適逢今年廣州入汛早,雨季連綿數月,這給施工進度造成了不小的阻礙。負責修繕項目的團隊在開工初期就特別趕製了一個“頂天立地”的防護棚,把整座待修繕的建築本體“罩”進雨棚,使楊家祠在修繕施工期間避過了春夏之交的幾場大暴雨侵襲,施工進度沒受天氣因素拖延。
在緊鑼密鼓開展建築本體修繕工程同時,農講所積極開展征集楊匏安的珍貴文物資料、著手楊家祠紀念館的陳列展覽籌備工作。農講所專家先後走訪楊匏安後人和中央檔案館、中山大學曆史係、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珠海楊匏安紀念館等單位,征集到一批珍貴的楊匏安文物資料,由此編寫“華南明燈——楊匏安舊居史跡陳列”展陳提綱。並在今年春節前於楊家祠道的公開展示基礎上,深化設計楊匏安舊居基本陳列,近日已進入布展施工階段。
“我們將以楊家祠入選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契機,繼續深入挖掘楊家祠紅色革命文物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使之成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時代精神的生動課堂。力爭在4月30日前完成日常開放管理的籌備工作。”黃廣宇表示。
■縱深
穗新增五處省級文保單位
近日,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擬推薦名單公示,省文化和旅遊廳此次公布名單的五大類175處文物保護單位中,廣州有5處文物保護單位入選。筆者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了解到,此次廣州新增的文物保護單位類別包括1處古文化遺址、1處古建築以及3處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均已評定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北京路古道遺址、善世堂、平和大押舊址、沙路炮台舊址、楊匏安舊居。
擁有千年的城市記憶,廣州的文物資源十分豐富。截至目前,廣州現有已掛牌的34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保單位篩選晉級工作廣受關注,廣州文化部門對此專門製訂相關規定,依照申報、彙總、初審的程序開展文物保護單位的評級工作,重點組織專家對申報的文物點逐個進行現場踏勘、評估,“形成專家推薦意見後,複核專家推薦名單中的文物點申報材料,擬定市局推薦意見報送市政府核定公布。”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新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曆史人文藝術價值突出
廣州選擇申報晉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主要的衡量標準有文物保護單位的曆史、文化、藝術價值;文物保存狀況、保護管理責任落實情況等。市文廣旅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負責人表示,這5處新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上述方麵得分較高,便於今後進一步開展更高層次的文物保護工作。
此次唯一入選的古文化遺址、千年古道遺址地處越秀區北京路商業步行街北段,由2002年夏季北京路整飾商業步行街開挖路麵工程中出土大量砂岩石條與古城牆磚而來。考古遺址總發掘麵積為420平方米,揭開了層層疊壓的11層路麵,長約44米,寬約3.8米,距地表深3米以上,分屬民國、明代、宋元、南漢、唐代等五個曆史時期。
專家表示,北京路的千年古道遺址是廣州古城發展曆史的重要實物見證,確證了北京路為廣州古城的傳統中軸線,為廣州古城研究提供重要的地理坐標和曆史線索,其曆史人文及社會價值不可估量。
新增的古建築類別中,廣州番禺區的石一村陳氏宗祠(又名“善世堂”)入選,始建於明正德年間,至1723年曆時41年竣工,是“番禺四大古祠”之一。祠堂梁架及各裝飾工藝做工精細、構圖豐滿勻稱,嶺南特色濃鬱。
專家稱,善世堂在建築空間格局、建築材料使用上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方特征,對研究嶺南祠堂的形製發展、營造技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此次入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別之一的沙路炮台位於番禺區化龍鎮沙亭村北約坊兵崗和馬腰崗上,始建於1884年(清光緒十年)的沙路炮台抗戰期間被日軍摧毀,直到2004年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間,部分炮池、坑道才得以清理,2008年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的考古發掘行動清理出9座單體炮台、3處附屬設施遺址以及交通道路遺存。
“沙路炮台與長洲炮台、魚珠炮台、牛山炮台互為犄角,共同扼守由獅子洋進入廣州的珠江水道,是虎門海防體係的後方陣地,對研究清末廣州江防格局、廣東近代海防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的曆史見證。”專家分析。
現為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的平和大押曾是廣州城北最有名的當鋪、省內現存最大的當鋪舊址,是當地鄉紳於1917年籌資興建。由營業鋪麵、碉樓式倉庫、庭院等組成的平和大押樓頂為四坡攢尖頂瓦麵,頂部四牆角建有外凸形角堡,風格獨特;與之緊鄰的商鋪街市、商鋪管理機構可一窺當年獨具特色的“廣式市井生活”,當鋪與墟市組成的商業格局,在文物保護專家看來,平和大押如同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商業繁榮的縮影,曆史人文價值不言而喻。
繼續加大投入 實施文物保護單位提升工程
目前,這5處新增文保單位除楊家祠和沙路炮台仍在修繕施工中,其餘3處已在日常接待公眾參觀。接下來,廣州將在新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提升工程上繼續加大投入,各項修複、提升工程正在有序推進。
善世堂祠堂前廣場和風水池已修繕一新,祠堂也已對市民遊客開放。北京路的千年古道遺址計劃結合北京路納入全國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契機,擬用VR等科技手段進一步提升千年古道的展陳方式和文化體驗感。
作為此次唯一一處開辟為區級民俗博物館的文保單位,目前館內有中國典當業簡史、均和墟曆史展、白雲區代表性文物建築展以及白雲風土人情特色展4個常設展覽。平和大押舊址保護規劃編製於今年初通過專家評審,正在加緊完善。據透露,平和大押舊址720°全景製作項目正與該區攝影家協會合作推進,預計今年下半年與市民見麵。
此外,正在推進的沙路炮台馬腰崗六個炮池的修複和保護工作計劃到明年完成。隨後對炮台之間的聯結路徑展開修複。管理方計劃將沙路炮台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開發為文旅景點,將策劃舉辦以海防和江防為主題的文物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