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東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南海衛城牆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及南海衛城牆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計劃。
據新聞發布會消息,南海衛城牆遺址位於東莞市莞城街道,毗鄰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迎恩門城樓,麵積約1.5萬平方米,已發掘麵積3000平方米,是近年來廣東省單次發掘麵積最大的考古項目。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介紹,遺址內文化遺存豐富,清理出土明清時期城牆基址及其配套道路、排水道等設施,同時發現城內建築基址群與生活用水井等遺跡。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宋代至民國時期的建築構件及生活器物,共計小件360件、各類器物殘片90箱。
本次考古最重要的發現即在遺址西部和北部發現的一號城牆基址。目前,已發掘部分為西城牆北段和北城牆西段,城牆基址整體保存狀況較好,平麵呈曲尺形,清理長度約100米。牆體寬約7.6米,內外兩側為紅砂岩條石砌築包邊,中間包夾夯土。
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寧康表示,城牆基址與史料“以石包牆”的記載相符,城牆和城磚尺寸符合明代衛城規製,且該段城牆毗鄰迎恩門城門,其位置與文獻記載的南海衛城基本相符,綜合判斷該段城牆應當為明代南海衛城牆。
作為明代廣東海防體係“衛—所—寨”三級防禦係統中的核心衛城,南海衛承擔著廣東中路海防體係中軍事指揮中樞與海防前哨的雙重職能。
曹勁表示,南海衛城牆遺址揭示了明代海防衛城的空間格局與營建規製,是明清海防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實證了東莞作為“粵海第一門戶”在明代軍事海防體係的重要地位,填補了東莞古城遺址考古的空白,是嶺南地區城市考古的重要收獲。
本次發掘在城牆內側揭露一組具有空間層級劃分的排水係統遺存。該排水係統遺存采用三級分列設計:第一級排水道垂直於城牆內壁並由青磚砌築;第二級排水道沿城牆走向延伸,采用紅砂岩條石構築;第三級排水道為穿越城牆底部的排洪總渠。
新聞發布會透露,東莞將依托南海衛城牆遺址,打造一座集中展示東莞城市發展曆史、古代中國海防體係,兼具曆史教育、生態涵養、休閑遊憩、城市文化門戶等功能的複合型城市考古遺址公園,既滿足普通公園的公共服務、互動交流功能,也兼具考古科普及考古發掘工作延續的功能。2025年上半年,東莞將啟動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工作,公園麵積約2.5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