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三百多年前,得風氣之先的廣州工匠率先習得西洋機械鍾表的製作技藝,一件件極富嶺南特色的廣鍾走入宮廷。如今,這些古鍾表重返“故鄉”,讓觀眾得以一睹清代廣作的獨特魅力。
11月29日晚,備受矚目的廣東省博物館(簡稱“粵博”)原創大展“璀璨時光——清代廣鍾精品展”盛大啟幕,共展出廣鍾精品及相關文物110餘件,其中46件為故宮博物院所藏。
據策展人、廣東省博物館期刊編輯部主任吳昌穩介紹,本次展覽曆時三年多時間籌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廣鍾專題展,也是粵博多年來對於廣鍾的工藝研究、保護修複、數字化重建與活化利用等方麵成果的集中展現。展覽將持續展至2025年4月6日。
給乾隆皇帝賀壽的鍾表能演奏《茉莉花》
展覽分為“時間的刻度”“時間的藝術”“時間的溫度”三大部分,展出精品文物、曆史檔案、各類廣作工藝品和豐富的多媒體數字展項等多類展品。
步入展廳,一座金碧輝煌、工藝精美的寶塔式西洋鍾格外引人注目。據介紹,這座名為“銅鍍金嵌料石升降塔鍾”的文物來頭不小,它收藏於故宮博物院,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粵海關進獻給乾隆皇帝的生日禮物。
隻見塔基座三麵均有阿拉伯數字鍾盤,塔基上立五層圓形寶塔,四角立武士。吳昌穩介紹,塔身能升降是這座西洋鍾的特別之處。“當弦滿開動後,起源於明代的民歌《茉莉花》同步奏響,塔的二至五層會隨著音樂聲逐層緩慢升起,直至固定高度後停止。再開動時,塔身又會隨著音樂緩緩下降到最低位置。”
據介紹,“銅鍍金嵌料石升降塔鍾”也是本次展覽唯一一座有明確文獻記載,曾進獻給古代皇帝的鍾表。文獻中有詳細記載,乾隆皇帝還與家人一起對它進行拆箱查驗。
“一盞茶”“一炷香”“日上三竿”……在沒有機械鍾表前,古人多通過具體情境來感知和表述時間,時間觀念相對模糊。引入機械鍾表後,人們才開始對“小時”“分鍾”等計時單位有了確切認知。
誕生於歐洲的機械鍾表最早由傳教士帶入中國,因為上發條後可以自動報時,因而也被稱為“自鳴鍾”。此類既可以報時,還能娛樂表演的“新鮮玩意兒”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喜愛。在康雍乾時期,中國一度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時鍾進口國。
廣州工匠曾被征調入宮從事時鍾製作
為迎合中國人的審美趣味,來自西方的自鳴鍾往往透露出濃厚的中國風情。它們在造型上模仿中國傳統建築,如樓閣式、亭台式、塔式等。同時在外型點綴上加入了大量象征著美好寓意的傳統意象,如壽桃、蝙蝠、仙鶴、龍鳳等。
吳昌穩介紹,自鳴鍾造價不菲,一般人很難消費得起,它們通常以獻禮、貢品的形式進入宮廷,供皇帝觀賞娛樂。而皇帝的喜好就是時尚的風向標,慢慢地,中國本土也開始了機械鍾表的模仿製造。
在清政府“一口通商”政策的加持下,廣州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國最早接觸和製造近代機械鍾表的地區之一。而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在廣州生產的自鳴鍾,通常又被稱為廣鍾。
吳昌穩特別提到,此次展出的“銅鍍金琺琅轉花卷簾白猿獻壽鍾”和“掐絲琺琅轉鴨荷花缸鍾”兩件廣鍾尤為難得。前者采用了燒製難度十分大的綠琺琅工藝,工藝繁複、紋飾精美。後者則用水法生動表現了荷塘的意趣,體現了廣鍾融合創新的特點。
根據不同的製作材料和工藝,廣鍾又被分為銅質鍾、木質鍾、琺琅鍾三種技術流派。在吳昌穩看來,廣鍾是西方技術中國化的典型代表,外來技術與本地工藝的完美結合,造就了廣鍾這一絢麗多彩的藝術作品。
“清代廣東地區工藝美術十分發達,廣鍾在製作中采用了篆刻、鑲嵌、圓雕等多種工藝,可以說集傳統工藝美術和西洋時鍾之大成,是嶺南風物的代表。”
隨著廣州工匠製作技藝的成熟,廣鍾逐漸得到各方的認可,一些工匠還被征調入宮從事時鍾製作,形成了“宮廷樣,廣州匠”的製作模式。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廣州工匠潘淳就因善於燒製琺琅,被時任廣東巡撫楊琳推薦至宮廷造辦處參與時鍾製造。
數字化呈現館藏“明星文物”的修複成果
在“清代廣鍾精品展”的籌備過程中,廣東省博物館還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成立了古鍾表修複實驗室,對廣東省博物館所藏數件珍貴廣鍾進行修複和保養維護。明星文物“銅鍍金自開門三星報喜葫蘆式鍾”經過修複後,也在展覽中與觀眾見麵。
這件鍾表通體遍飾藍底金花透明琺琅,內有福祿壽三星報喜,寓意福祿長壽,它被視為具有濃厚中國傳統思維的藝術佳作。
據廣東省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主任張歡介紹,在對“銅鍍金自開門三星報喜葫蘆式鍾”進行修複的基礎上,項目組還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對鍾表全部零構件進行掃描與重建,實現了數字化複原與展示。
“僅僅是‘銅鍍金自開門三星報喜葫蘆式鍾’就涉及300多個零件的修複、維護和微米級數字化采集與建模,實現了首例廣鍾一比一複製級模型重建。”張歡說。
展覽現場,觀眾隻需要移步展廳的3DMapping投影項目“廣鍾的機械構造”,就可以近距離觀摩這件鍾表的構造原理和數字化成果,感受數百年前廣州工匠的精工細作。張歡還表示,通過這個項目,廣東省博物館打通了一條從科學研究,到保護修複,再到展示利用的全鏈條的文物工作路徑。
“工匠精神”“中國智造”的生動寫照
為了讓觀眾沉浸式體驗廣鍾技藝的樂趣,本次展覽還采用現代設計手法,利用AI互動技術,搭建互動場景“潘淳的作坊”,打造沉浸式融合投影項目“時鍾幻境”,“廣鍾拚裝”等互動遊戲和現代裝置作品,使傳統的廣鍾技藝變得可觀可感,讓觀眾體會廣鍾跨越時空的魅力。
“通過這個展覽,可以看到古代工匠巨大的創造力和創新性,真的讓人歎為觀止!”在吳昌穩看來,廣鍾既是中西方技術、藝術融合創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工匠精神”“中國智造”的生動寫照,更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實物代表。本次展覽從“工匠精神”“中國智造”和“文明交流互鑒”三個維度,全麵展現清代廣鍾的多元麵向和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