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廣州的300餘件秦漢文物在國博亮相,不少文物因外形獨特“圈粉”無數。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我國目前考古發現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獨一無二的絲縷玉衣、“華音宮”印文陶片……經過一年的籌備,來自廣州的300餘件秦漢文物終於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與觀眾見麵。
8月10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這是首個在國博舉辦的廣州考古成果專題展,展覽以宏觀、中觀、微觀敘事相結合的全域視角,全麵呈現嶺南地區古代曆史文化的麵貌與特色。眾多廣州出土的精品文物為首次進京展出,不少文物因外形獨特“圈粉”無數。
精品文物讓你大開眼界
展覽中,一件件獨特而生動的文物吸引不少觀眾圍觀、拍照。其中,2020年在廣鋼新城M4出土的陶鴞形五聯罐,因造型“萌萌噠”,神似“憤怒的小鳥”,讓觀眾感歎“這件文物太適合做成文創了”。
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海宇攸同展”策展人翟勝利以用來烹製調味品的青銅染爐以及用來烤肉串的銅鍪銅烤爐舉例說:“其實古人的生活離我們今天並不遠,因為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經創造出來了包括煎、炸、烹、煮等各種我們能想到的飲食方式。”
雖然諸般珍饈美饌早已煙消雲散,但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的各類飲食器具和相關遺跡,觀眾依然可以感受到嶺南地區極具特色而又豐富多元的古代飲食文化魅力。
展覽中,帶著異域色彩的胡人頂燈俑也讓人印象深刻。從目前的考古發掘情況看,胡人燈這類器物在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區均有少量發現,其中又主要集中在廣東地區,尤以廣州為多,可以說是一種具有特色的本地考古遺存。
“這種造型很特殊,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人俑有著特別的體型特征,比如深目高鼻、臉上多留有絡腮胡,表明了他們應當是當時的胡人形象,”翟勝利解讀道,可能在曆史中胡人給南越國的貴族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所以把他們的造型做在這種燈上,作為一種器具的體現。”
展品中,絲縷玉衣無疑是最重磅的文物之一。獨立展櫃周邊圍滿好奇的觀眾,紛紛驚歎這件玉衣巧奪天工。
“這次我們把近年來廣州地區的考古文物精品都帶來了。”南越王博物院院長李民湧介紹,此次展覽共展出廣州地區出土的秦漢時期精品文物332件(套),包括一級文物38件、二級文物43件、三級文物53件,另外還有廣州地區近年出土的漢代金餅、陶胡人俑燈、珠串、漢代陶鴞形五聯罐等尚未定級的精美文物。這批文物主要從中華文明的構建和塑造、基因的傳承以及交流融會等幾方麵進行組合,其中不乏絲縷玉衣、“文帝行璽”金印、木簡、金餅等具有重要意義的珍貴文物。
廣州考古成果首次集結外展
“秦漢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位於帝國南域的嶺南地區在這一時期取得了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李民湧介紹,經過秦平嶺南、和輯百越、漢設九郡等一係列曆史事件,嶺南地區成為了秦帝國直接管轄下的行政區域,通過不斷學習中原地區的先進技術和吸收多元文化的精華,嶺南地區形成了兼收並蓄、勇於開拓的文化底色。
新中國成立後,為配合城市建設,廣州拉開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研究工作的序幕,在廣州市區先後發現了南越文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及大量漢代臣民墓葬。其中,南越文王墓是中國華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墓主身份最高的漢代彩繪石室墓,被稱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考古五大發現之一。
南越國宮署遺址內出土了我國現存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漢代宮苑遺跡,被譽為“廣州曆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是世界上迄今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木構水閘遺址,反映了漢代的高超水利技術。
由以上三處南越國考古遺存組成的“南越國遺跡”於2006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2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作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點”再次入選預備名單。
近年來,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指導下,廣州市屬博物館和文物單位通過組織“廣州考古六十年”等展覽,集中展示了廣州秦漢考古的重要成果,這些成果集結送至省外則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