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廣東主會場活動開幕,今年以“博物館的未來:恢複與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Recover and Reimagine)”為主題,主會場活動設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
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廣東主會場活動開幕。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該活動充分利用精美的建築和環境優勢移步換景,用靈活創新的方式和豐富多樣的內容,傳遞傳統曆史文化的魅力,展示出廣東文博在麵向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廣州“四個出新出彩”等方麵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係列活動激發“創新力”
“5·18國際博物館日”廣東主會場活動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承辦。儀式於當日上午9時半在陳家祠文化廣場舉行,粵港澳三地有關領導和文博單位嘉賓等近200人參與了本次啟動儀式。
啟動儀式上,主辦方公布了26個“2021年廣東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名單;為“廣東省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獲獎單位、2019-2020年度廣東省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優秀案例獲獎單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博物館講解大賽’廣東省選拔賽”金牌講解員、“第三屆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等獲獎單位頒獎。
近年來,文物保護愈發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此次廣東省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優秀案例獲獎單位之一。“文物展出過程中,空氣和光線都可能對文物有一定的損害,如何把這種損害減少到最低的限度,讓文物更加有效地全方位展示給公眾?”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淩雲將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比作戴口罩,“我們使用了超低反射度的玻璃,遊客拍照時不會反光。而文物展示采取密封空間展示,溫度冷熱不影響內部空間。此外,采取人來亮燈、人走滅燈的燈光布置,也是預防性保護的一部分。
如何讓深藏在庫房裏的文物“活”起來,走進大眾的視野,也成為博物館需要創新和思考的問題。在本次“廣東省最具創新力博物館”評選中,廣州博物館憑借“消失的名菜”項目獲獎。該項目還原廣州館藏文物中的民國老菜單,讓文物中的“粵菜”重回當代人的餐桌。
現場還公布肇慶市為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廣東主會場活動的舉辦城市。廣州和肇慶兩地領導代表交接了活動旗幟。
精品大展輪番“上新”
據悉,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省多個精品展覽在本次博物館日麵向公眾開放。
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博物館策劃承辦的《從黃浦潮到珠江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在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展區展出,集合廣州、上海、北京三地八家博物館,展出100件文物、近200幅圖片,全景呈現建黨百年的曆史。
在廣東省博物館二樓大堂,一個巨大的“您好!坪石先生”互動空間顯得格外亮眼。從16日至18日,這一空間以燈影秀等形式,向觀眾介紹抗戰時期華南教育中各位坪石先生的故事。
廣東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館方近期將推出《紅色熱土 不朽豐碑——中國共產黨領導廣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曆史專題展》,並舉辦“光影憶百年,紅星耀中國——紅色經典電影放映廳”活動,播放係列紅色經典電影。
而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16日下午,誌願者們通過個人講解展示及風采展示,參與第七屆“南越王杯”誌願者講解比賽暨表彰大會,爭奪“金牌誌願者”講解員及“金牌團隊”等稱號。
文博惠民活動受熱捧
國際博物館日前後,全省各地陸續舉辦的公益性文物鑒定、文物鑒賞講座、專家講座等係列文化惠民活動,受到市民的熱捧。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等專家在活動現場舉行公益講座。
在陳家祠文化廣場,由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的專家組成公益性文物鑒定點,長期從事陶瓷、玉器、雜項、書畫等多個類別文物鑒定與研究工作的何鋒、潘鳴皋、楊穗敏三位專家親臨現場,免費為市民提供文物谘詢鑒定服務。
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的會議室內,兩場公益性文物鑒賞講座正在進行。長期從事陶瓷、玉石類文物鑒定研究工作的專家林滔為在場觀眾詳細分析了清朝康熙雍正時期廣彩瓷器的特點。而長期從事書畫類文物鑒定與研究工作的專家黃應餘則以廣東書畫為例,向聽眾介紹了中國書畫鑒定的基本常識。
活動期間,5月15日,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的專家們走進惠州,為當地市民完成書畫7件、錢幣75件、玉器雜項70件、陶瓷80件的免費鑒定。5月18日,還將在河源、深圳等地開展惠民鑒定活動。
此外,廣東省文物鑒定站還攜手廣東省博物館,共同舉辦“博古鑒真——2021大型公益性文物鑒定及文物法規谘詢活動”,在今年內舉行四場“鑒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