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化橘紅自漢代時開始種植,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在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下逐漸進化而成,至今民間仍流傳著“龍化橘樹”、“鳥送橘種”、“羅仙植橘”等關於化橘紅起源的傳說。明萬曆《高州府誌》載“化橘紅唯化州獨有”,更被李時珍編入《本草綱目》,明清時期曾被列為宮廷貢品。現化橘紅主要在化州的河西、官橋、中垌、合江、那務、平定、文樓、江湖、林塵等一帶種植。
化橘紅中藥文化以化橘紅藥用價值為載體,秉承“藥食同源、濟世救民”的核心價值觀,集化橘紅種植、藥材炮製、工藝品製作等於一體。根據曆代醫籍、藥典記載,化橘紅具有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等功能,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等症,曾被列入中國“四大南藥之一”和“十大廣藥之一”。舊時,化橘紅種植以賴家園、李家園和潘家園為最,還有河西、官橋、中垌、平定、林塵等地,化橘紅每年四月開花,至七八月果實直徑達10厘米左右時可以采摘。幼果清洗幹淨後,經開水略燙,幹燥後即可切絲或片入藥。其炮製講究遵古仿真,分修製(純淨、切製)、水製(洗、漂)、火製(曬、烘)等幾種,坊間有“炮製不嚴而藥性不準”之說。明清以降,在保持化橘紅藥效的同時,更將其炮製技藝融合雕刻、塑造等傳統藝術手段和鄉土生活題材,衍生出化橘紅工藝品,如橘紅壺、橘紅瓶、橘紅罐、橘紅煙鬥等。
自古至今,化州人以種橘、製橘為業,化橘紅已成為化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關於化橘紅的詩文、楹聯、題詠等不勝枚舉;而化橘紅種植、藥用的傳說在化州及周邊地區群眾中廣泛流傳,特別是“羅仙植橘”、“範公識橘”和“州官治咳”的傳說故事更為其增添了不少神奇的色彩。這些曆史與文化的積澱成就了化橘紅中藥文化最特殊的形態。
化橘紅種植需要獨特的氣候和地質條件,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化橘紅的老產區正在被城市開發所吞噬,由此導致化橘紅的種植麵積不斷減少;同時,從事化橘紅種植和藥材炮製的老藝人年事漸高、身體欠佳,傳統化橘紅中藥炮製技藝麵臨失傳的困境,化橘紅中藥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