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扒龍舟自清代起盛行,現存最早的下西村“翹南洛溪社”龍舟,傳承至今已有300年曆史。據《九江儒林鄉誌》載:鄉人每夏五月,必鬥龍舟。九江傳統龍舟盛會常於端午節期間進行,後由於水位、氣候和農忙等因素,抗戰勝利後改為10月初舉行。現主要分布於南海區九江鎮的新龍、沙咀、下西、南方、上東、下東、大穀、下北、梅圳等村落。
九江傳統龍舟多以坤甸木構造,可坐40-80人,船頭、船尾分別以木雕龍頭和龍尾,船身飾以彩旗、帥牌等。九江傳統龍舟活動主要包括起龍舟、龍船采青、請阿契、吃龍船飯、龍船會(遊龍、競渡、競豔)、龍船出海、收龍等環節,其中,尤以龍船會和龍船出海最為隆重。每年龍船會前,鄉人擇吉日在宗祠或廟宇拜祭龍頭、龍尾之後,將埋在河湧淤泥裏的龍舟挖出來,舉行起龍儀式;龍船會前3-5天,龍舟到關係好的村落即“阿契”處拜訪,主家村必以禮相迎,宴請客人,稱“請阿契”。龍船會多從10月1日起開始,持續2-3天,其活動分為遊龍、賽龍和彩龍(豔龍)三種。遊龍重神韻,多為龍舟表演,當地有“中州鑼,杉橋舦”的說法,即是指龍舟“中洲”敲鑼者有一手“飛鑼過橋”絕技,當龍舟飛速穿過小橋時,敲鑼者把銅鑼淩空拋過小橋,龍舟剛跨過橋底,便能接住銅鑼繼續敲打。彩龍是專門比美競豔的龍船,越有特色、越漂亮越能贏得觀眾喝彩。賽龍則重在競渡,不分龍頭、龍尾,隨時可反方向而行,百舸齊發,如離弦之箭,千橈劈浪,若揮劍擊波。《九江竹枝詞》中所謂“一聲鼓響如飛去,人力讓他沙咀頭”就生動地描繪了九江龍舟競渡的盛況。
龍船會的最後一天舉行“龍船出海”儀式,由六社村的“周將軍”(相傳代表西漢名將周亞夫)龍舟率領出征西江,拜祭大將廟,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沿途所有龍舟按輩份高低排列,經沙口水閘至下東大將廟附近,穿過海中的龍門後調頭,並沿岸邊接過彩旗再調頭穿龍門,如此反複,直至所有龍舟接過彩旗並到大將廟拜祭後,按原路返回九江圩。
九江傳統龍舟在當地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數百年來,作為當地群眾慶祝節日的傳統休閑、娛樂方式,承載了嶺南社會的風土人情,具有濃鬱的民俗文化特征。但近年來,隨著現代龍舟競技運動的飛速發展,九江傳統龍舟的許多習俗、表演方式已經日趨簡化,中洲鑼”、“杉橋舦”等傳統龍舟技藝已瀕臨失傳;年輕一代更熱衷於現代競技龍舟,新老傳承過程中的脫節,嚴重影響著傳統龍舟的生存和發展,九江傳統龍舟亟待加大力度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