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東竹絲編織畫,又稱篾織,是潮汕地區已經瀕臨失傳的一門民間藝術形式,現僅在藍城區霖磐鎮西龍村夏氏一家傳承。據清代《潮州府誌》記載:“揭陽人多取笙竹以製器,甚精巧”,當地群眾在長期竹編生產中,不斷提升審美情趣,逐漸發展出以竹絲編織創作書畫藝術作品的形式。
竹絲編織畫其製作技藝極為細密精巧。選用當地生長3年以上,竹身呈黃蠟色,每節竹節大概有60-80公分,竹株生長挺直,不受蟲蛀、沒有倒伏的廣寧竹為原材料,經鋸、刮、片、分、理、浸、染、曬、編、織、修,裝潢等十多道工序,先把竹片削成細如線、薄如紙的竹篾絲,再把竹篾絲染成不同顏色,然後按照設計圖紋要求進行編織製作而成。編織方法有平麵編織法、黑白兩織全、立體織法等。整個編織過程的每道工序,要一絲不苟,才能使其素材薄如膜、細如絲、柔如紙,成品達到平整、細密和光滑的要求。
揭東竹絲編織畫中“黑白兩織全”技法,是藍城區霖磐鎮民間竹編藝人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改良而成。傳統竹絲編織畫工藝隻有一麵成畫,經過傳承人的長期實踐與探索,發展出采用黑白兩種或多種篾片挑壓交織成畫麵的新抽法編織,能夠呈現出雙麵畫作的效果。其作品黑白分明、對比強烈,體現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濃鬱的地域文化特色。竹絲編織畫題材廣泛,藝術精湛,內容多以人物、花卉、雄鷹和山水風景等為題材,代表作品有《八仙過海》《梅蘭竹菊》《四才女》《鄭板橋書法》《竹石圖》等。
竹絲編織畫運用極為幼細的黑白兩種或多種竹絲挑壓交織成圖案形象,所製的竹絲編織畫具體明快,如通花錦繡,若隱若現,富於變化和動感。色彩古樸淡雅,自然和諧,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是一種技藝極為精細、巧奪天工的民間工藝品。
由於竹絲編織畫製作技藝難度大,製作要求高,製作周期長,習藝周期長及待遇收入低等原因,揭東竹絲編織畫僅剩夏榮居一家傳承,隨著夏老年事已高,年青一輩紛紛轉行,該項技藝處於瀕臨失傳狀態,亟待采取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