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走進廣東 > 嶺南文化 > 非遺文化 > 傳統技藝

烏龍茶製作技藝(潮州單叢茶製作技藝)

來源 : 廣東省文化館
【打印】 【字體:

潮州單叢茶屬“烏龍茶”,其曆史悠久,關於“潮州單叢茶”的最早記載見於嘉靖《潮州府誌》,稱“饒平縣每年進貢“茶葉一百五十斤三兩,芽茶一百八斤三兩”。清康熙《饒平縣誌》記載:“待詔山,在縣西南十餘裏,四時雜花竟秀,名為百花山。土人植茶上,潮郡稱待詔茶”,還有“茶種的宜風,宜露,宜微風;采宜微日,宜去梗”;“炒宜緩急火,宜善揉生氣,宜淨鍋;宜密收貯。兼此者不須借鄰婦矣”等關於茶種、製茶的記錄。

潮州單叢茶根據產地不同,又分為白葉單叢、鳳凰單叢和石古坪單叢,其中白葉單叢的原產地是雙髻嶺,鳳凰單叢的原產地是鳳凰烏崠山,石古坪烏龍茶是石古坪佘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栽培品種,原產大質山(也稱“百花山”、“待詔山”)。潮州單叢茶製作技藝工藝流程包括:采青,晴天下午采摘,做到眼緊、手快、輕采、輕放,采一個放一個,避免茶青緊壓。曬青,即日光萎凋。在有陽光的下午4-5時。鮮葉薄置不重迭。若氣溫在22℃-28℃時,曬15-20分鍾;20℃-25℃時,曬20-30分鍾;28℃-33℃時,曬10分鍾左右。通過曬青,使“茶葉曬貼篩”,鮮葉水分消失10%-15%,便算適度。涼青,又稱“複式萎凋”,將曬青後的茶葉移置陰涼處的涼青架涼青,一般1-2小時為宜。碰青,也稱“做青”,俗稱“浪茶”,溫度一般為18℃-20℃,濕度一般為75%,時間大約從晚上6:00-7:00到第二天天亮,曆時需10-12小時,隔2小時碰一次,全過程需碰青5-6次;每次適度碰青約2分鍾。炒青,炒青也稱“殺青”。碰青後堆放一小時後進行炒青。將青葉投入鍋內,先揚炒,後悶炒,均勻炒;鍋溫控製在150℃-200℃之間。揉撚,從輕揉到重揉,再輕揉,中間解決2-3次,葉細胞破碎在40%-50%之間。烘焙,俗稱“焙茶”,用炭爐烘幹。經兩次以上的分次悠火烘焙,初焙約40分鍾取出鬆之,30分鍾後第二次入焙,20分鍾後熄火,焙籠中擱置至完全幹即成茶。

單叢茶的香型均屬天然香型,而且豐富多彩,主要有蜜蘭香、芝蘭香、黃梔香、桂花香、杏仁香、奇蘭香等,其名品都是主要香味突出,其餘花香兼備。潮州單叢茶湯色黃亮、口感醇美、回甘力強、餘香留底,全麵了解潮州單叢茶製作技藝對於研究潮州傳統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價值,具有集物理、地理的科學研究價值,還具有一定的潮州曆史、文化和經濟研究價值等。

由於傳統的製茶方法多被擱置,加之對古茶的保護不得力,潮州單叢茶製作技藝的傳承、發展也麵臨一定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