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普寧客屬地區均流行喝擂茶的習俗,許多到揭西參觀旅遊的遊客,都會去河婆擂茶館嚐一嚐獨特的客家擂茶風味。
相傳北宋初年,潘仁美奉命南下攻打南漢,派一小分隊途經揭西進攻廣州。到了河婆,士兵水士不服,紛紛上吐下瀉,將領們心急火燎卻又束手無策,後來得到當地人的指點,喝擂茶治病。那些病倒了的士兵每人喝一大碗滾燙的擂茶,然後蒙頭睡上一覺。次日醒來,人人渾身大汗,個個大打噴嚏,全都痊愈了。後來,征南人馬有一部分留下來屯田,於是擂茶不但在揭西,而且在粵北、湘西、贛南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傳下來,成為客家飲食民俗的一大特色。
客家擂茶的製作工藝精湛。擂茶的用具是擂棒和擂缽。擂棒很講究,得用山蒼子樹做。因山蒼子樹味辛辣,有順氣、驅寒、發散之功能,是治感冒良藥,也是擂茶的好作料,製作者就用這種特殊木杵原料擂茶。擂棒長短2-4尺不拘,上端刻環溝係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擂缽乃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台狀,客家話稱之為“缽”.
擂茶在揭西客家人中世代相傳,長盛不衰。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換、苦辣芯、綠茶、蒜仁等為原料,放在帶螺紋的陶缽內,用擂棍反複旋轉擂攪,直至擂成糊狀後,泡上開水,便成香噴噴的擂茶。當地人將擂茶、飯和所有菜泡在一起,各盛一大碗當作午餐,或把擂茶泡浦米(爆米花)當做接待客人的點心。春節期間,他們會為客人捧上味道獨特的“米米呈”茶,即由擂茶配米米呈糖果。早在唐代,陸羽《茶經》中就記載南方有一個蜀嫗作茶粥在市麵上賣。
擂茶具有鹹、香、甜、苦、甘、辣等多種味道,喝之覺得喉嚨清爽,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