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頁 > 綜合要聞 >正文

【南粵優美家風】冼星海
為抗戰發出怒吼 “星海精神”激勵後人

來源:南粵清風網     日期:2016-09-23 16:59:47    
       冼星海(1905-1945年),廣東番禺人,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被毛澤東讚譽為“人民的音樂家”。他短暫的一生創作了500多首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為中國的新音樂運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黃河大合唱》在抗戰時期更是激發了無數中華兒女奮發向上,驅逐外侵的豪情壯誌。

開欄語廣東曆史悠久,曆來就有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風的優良風尚,更是改革開放先行地,極富創新精神。為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良好家風,讓更多的人了解南粵大地的曆史淵源和家族變遷,南粵清風網推出《南粵優美家風》專欄。在專欄通過文字、圖片等方式,集中展示全省各地具有典型示範教育價值的家風故事等,並歡迎社會各界和廣大網友通過郵箱(nyqfw@gd.gov.cn)投稿。

冼星海與家人的合照

冼星海(1905-1945年),廣東番禺人,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被毛澤東讚譽為“人民的音樂家”。他短暫的一生創作了500多首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為中國的新音樂運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黃河大合唱》在抗戰時期更是激發了無數中華兒女奮發向上,驅逐外侵的豪情壯誌。

《黃河大合唱》:一支永遠震響的號角

音樂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命運。冼星海在西方求學期間,飽受西方列強對弱小民族的歧視。回國途經倫敦時,英國海關竟不準他入境,被扣幾個小時。回國後,他曾指揮上海工部局的管弦樂隊演奏貝多芬《第八交響曲》,可這個樂隊從指揮到演奏者卻沒有一個中國人。他深切體會到民族受壓迫的苦難,從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並以音樂發出了解放的呐喊。

冼星海從巴黎音樂學院學成回國成了名人。國民黨想利用他寫頌歌,惟利是圖的商人也重金收買讓他寫“桃花窩裏美人多”之類的商業歌曲,他都不為之所動。他精心為進步電影《複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聲》配曲,而且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報酬。1938年冬,冼星海奔赴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並在延安“女大”兼課。

1939年春,延安一個窯洞裏,詩人光未然一氣嗬成地朗誦完新作《黃河吟》。冼星海聽罷,一把將詩稿抓在手裏,激動不已地說要為詩譜寫成“中國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冼星海把多年來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對民族災難的憂憤,對黨領導的革命戰爭的頌揚,對抗戰勝利的信心全部傾注在這部音樂創作中,猶如奔騰的黃河,一瀉千裏!僅僅用了六天時間,一部八個樂章、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的《黃河大合唱》就創作完成了!

冼星海在延安指揮《黃河大合唱》排練

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一周年紀念音樂晚會上,成功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當時,樂隊隻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裏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熱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

《黃河大合唱》反響如此強烈,震撼人心,因為它唱出了民族解放鬥爭的吼聲,反映了全國人民抗日的決心。周恩來說:“我們多少同誌正是在這些抗日歌曲鼓舞下參加了抗日,到前線進行鬥爭的。”《黃河大合唱》確實像一支永遠震響的號角,鼓舞人們在新的征途上奮飛。

“我們的幸福是以解放民族為目的的”

1940年,冼星海受黨中央派遣前往蘇聯執行任務,為電影《延安與八路軍》進行音樂創作和後期製作,當時女兒冼妮娜隻有幾個月大。1945年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冼妮娜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就隻有出生後的幾個月。“我對父親的印象一方麵來自母親的講述,另一方麵通過跟父親的學生接觸,從他們的身上去了解。”冼妮娜說,長大以後她唱父親創作的歌,看他的論文、書信、日記,參加一些紀念活動,通過各種方式了解父親的一生。

雖然不曾與父親交談過,但冼妮娜對於父親冼星海的印象卻清晰而深刻。“父親是一位有著坦蕩胸懷、赤誠心地、深沉而熾烈感情的人,為了革命事業,他遠離祖國和親人,在嚴酷的戰爭環境裏,離別的愁苦,病痛的折磨,都不曾使他放棄生活的信心和共產主義信仰。父親曾說過,‘在這個大時代裏,我們要把自己的所能貢獻給民族,貢獻給黨,不要時常掛懷著自己的幸福,因為我們的幸福是以解放民族,解放人類為目的的。’”

冼妮娜沒有像父親一樣學音樂,由於當時國家建設的需要,她在讀大學時選擇了工科,畢業後從事飛機製造工作。“雖然我和父親從事的工作不同,但我們的人生目標都是愛祖國、愛人民。”冼妮娜說,“‘星海精神’一直激勵著我,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為國家作出一定的貢獻,我也一直以此來教導子女、激勵子女。”

父親坦蕩赤誠的精神早就融進了冼妮娜的血液中。在冼妮娜家裏,幾乎沒有一件成品家具,書架是女婿用集裝箱改裝的,桌子、凳子是女婿用廢木板拚裝的,這些簡易的家具都沒有漆過,裸露著古舊的原色。家裏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她從沒有向組織提任何要求。

退休後,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父親手稿、曲譜和論文的整理中。“有這樣一位前輩,我們就有責任去學習和宣傳他。”冼妮娜說,希望父親的精神能影響和激勵更多的人。

來源:新華網、人民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附件:

      主辦單位:中共廣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廣東省監察委員會

      合作單位:南方新聞網

      粵ICP備10233762號

      nyqfw@gd.gov.cn

      投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