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30萬人能保守一個秘密? |
---|
2017-04-24 15:31:10 |
1934年10月,由於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主力紅軍開始撤離中央蘇區,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廣大紅軍指戰員甚至中共中央領導人,誰也沒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等待他們的是二萬五千裏長征。 靜靜的於都河,隱藏著怎樣的驚天秘密 從1934年10月7日起,中革軍委先後下達命令,要中央紅軍主力一、三、五、八、九軍團陸續移交防務,秘密、隱蔽撤離戰場,與中央第一野戰縱隊(代號紅星縱隊)、第二野戰縱隊(代號紅章縱隊)一起到於都集結。10月10日傍晚,兩個縱隊分別從瑞金、會昌等地向於都境內開進。在此前後,中央紅軍主力一、三、五、八、九軍團先後秘密向於都集結。在各部隊換防集結過程中,不僅穿插交錯時間準確,而且秘密穩蔽。如中革軍委電令紅九軍團轉移過程中,“部隊接近汀州時,應走汀城西南,在城西鄉村中宿營,並嚴密隱蔽,不得由汀城經過和在城內宿營,更須嚴格禁止自由入城”,“為避免敵人空中偵察和轟炸起見,要嚴密偽裝,到拂曉時如未到達目的地,必須停止,隱蔽配置和休息,黃昏起再開始行軍”。 10月16日,紅軍各部隊在於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部隊集結於都期間,各軍團進行了兵員、武器彈藥、糧款的補充。軍民齊心協力,於都人民紛紛支前擁軍。在靜靜的於都河畔,8.6萬紅軍主力在一個縣內集結、休整長達10天,直到安全順利跨過“長征第一渡”,國民黨仍然對此一無所知。紅軍成功地集結渡河,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於都人民是如何保守秘密,幫助紅軍過河的 當時數十萬國民黨軍已經推進蘇區腹地的興國、會昌、石城等地。紅軍的轉移意圖一旦被國民黨軍知曉,瞬間就會處於四麵包圍之中。然而,數萬紅軍的大規模轉移,要想不被國民黨軍偵知,談何容易。 為了保密,於都人民在各級黨政軍組織指揮下,配合紅軍嚴密封鎖消息,並製造假象迷惑敵人。白天於都河畔與往常並無二致,渡河行動則選擇在晚上進行。為了確保紅軍安全渡河,於都百姓協助工兵,每天下午4點開始架設臨時浮橋,晚上8點完成,紅軍通宵達旦夜渡於都河,次日淩晨拆除,分散隱蔽在河岸邊,不留任何痕跡。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夜渡於都河,為保證部隊渡河搭浮橋,於都縣城的曾大爺將自己的壽材也捐獻出來。此外,於都人民組織了大批慰勞隊,帶著雞蛋、豬肉、草鞋等物資,熱情慰問紅軍指戰員;婦女們組織了許多洗衣隊幫助紅軍洗衣服。為支援紅軍渡河架橋,於都縣城居民幾乎把家中所有的木板、門料捐獻出來。於都百姓還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安置留在於都的6000多名紅軍傷病員,並送丈夫、兒郎參加紅軍。據統計,有1萬多於都子弟報名參軍,1萬多民夫參加運輸隊、擔架隊,跟隨紅軍長征。 為什麼30萬人能保守一個秘密? 周恩來曾說:“於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中央蘇區時期,紅軍和於都人民是融為一體的,濃厚的軍民魚水情是保守秘密的銅牆鐵壁。於都人民高度自覺的保密意識和無私奉獻精神是保守秘密的關鍵所在。 於都良好的政治、群眾基礎和物質條件是中央紅軍主力順利轉移的堅強基石。於都境內多為丘陵地帶,既隱蔽、又開闊,山水相連、民風淳樸,有利於大部隊行動、宿營、隱蔽、休整。當時戰火尚未燒到於都,中央紅軍集結於都相對安全。而且於都是中央蘇區贛南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贛南軍區所在地,是蘇區的全紅縣、大後方,政治、物質條件都很好。於都人民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為革命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紅軍在於都集結,能滿足保密等政治需要。同時,於都稻米充足,人口眾多,可從人力、物力方麵給予中央紅軍足夠的補充。 在殘酷的鬥爭環境下,30萬於都人民傾其所有支援紅軍和反圍剿鬥爭。以於都為代表的蘇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當時包括於都在內的贛南13個蘇區縣總人口約240萬人,青壯年有50萬,先後擴紅參軍的有33萬,支前的有60餘萬,犧牲的有20餘萬,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為10.8萬人,於都、興國等縣犧牲的烈士都在1.6萬人以上。當史詩般悲壯的數字劃過浩瀚的星空,英雄的於都人民已然鐫刻在曆史的豐碑上。 |
主辦單位:廣東省保密局 技術支持:廣東省保密協會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沿江東路463號珠島賓館10號樓西樓 郵政編碼:510053
建議使用1440*900以上分辨率和使用IE8、Chrome45內核或以上的瀏覽器,以獲得最佳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