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政務要聞 > 新聞發布會


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發布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專場

時間:2022-07-07 09:10:16     來源:南方網


        

       

         主持人楊芳: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廣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為全方位呈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突出成就,省新聞辦舉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新聞發布會,今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專場。

        主持人楊芳:近年來,廣東堅持“小切口大變化”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進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今天,我們邀請到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等相關負責同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介紹出席今天發布會的發布人: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超華先生、省民政廳副廳長 聶元鬆先生、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謝忠保先生、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劉元亮先生。

        由於本場發布會我們沒有設置主發布環節,現在直接進入記者提問環節。按照慣例,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現在開始提問。


        人民日報記者:“有學上、上好學”是廣東人民群眾的一致訴求,請問省教育廳,我省教育係統近年來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推動教育公平方麵有哪些具體措施,有何成效?


        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超華:近年來,廣東省教育係統緊緊圍繞省委“1+1+9”工作部署,堅決落實政府舉辦義務教育責任,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工作重點,聚焦人民群眾所急所需所盼,不斷完善政策保障體係,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美好期盼,著力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是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印發《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努力破除城鄉結構壁壘,基本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統一、教職工編製標準統一、學生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學校基本裝備配置標準統一,對全省城鄉所有義務教育在校生(含民辦學校)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實現“兩免一補”政策全覆蓋。



        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超華:二是全力破解“城鎮擠”難題。先後印發《廣東省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行動方案》《關於推動基礎教育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實施學位擴容行動,積極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223.4萬個,新增公辦中小學校623所。“十四五”期間全省計劃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375萬個,努力保障充足的學位供給。實施《廣東省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專項規劃》,全麵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

        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超華:三是著力解決“鄉村弱”問題。製定出台《關於全麵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製學校建設的實施意見》,省財政投入22億元、地方財政投入34億元資金用於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累計完成1837所農村寄宿製學校改造達標建設,新增寄宿學位398042個,減少教學點570個。同時,我們還豐富數字教育資源和服務供給,統籌推進建設欠發達地區17個互聯網環境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持續推進“三個課堂”應用推廣和通過集團化辦學、送課下鄉、對口幫扶等支持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超華:四是保障特殊群體平等就學權利。貫徹落實國家“兩為主、兩納入、一依據”政策要求,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完善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堅持以公辦學校(包括政府購買服務)為主安排隨遷子女就學,簡化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確保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能夠應入盡入。港、澳居民或其隨遷子女來我省接受義務教育,按照“歡迎就讀、一視同仁、就近入學”原則,能夠平等享受當地隨遷子女入學相關政策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務。2021年,全省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含政府購買民辦學校學位)就讀比例達87.27%,較2016年提高 32.4%。連續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全省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8.66%。狠抓控輟保學,確保一個都不能少,近年來全省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5%以上。

        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超華:五是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實施《關於推進中小學幼兒園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推動各地通過優質學校設立分校區、委托管理薄弱學校、新建學校劃歸優質學校管理等方式組建教育集團,探索多校協同、區域組團、同學段聯盟、跨學段聯合等多種辦學模式,彰顯集團化辦學優勢,提高薄弱學校和新建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目前,全省已成立400多個中小學幼兒園教育集團。2021年,全省共遴選培育71個省級優質教育集團。積極推動各地申報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縣,全省共有7個縣(市、區)入選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縣,入選數量居全國第一。

        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超華:六是深入推進“雙減”工作。全省義務教育學校100%建立了校內作業公示製度,100%學校做到了作業管理“壓總量、控時間”;需開設課後服務的義務教育學校100%提供了課後服務,參加學生數764.36萬人,參與率達72.15%,課後服務已基本達到兩個“全覆蓋”。我們還大力規範校外培訓行為,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營改非”完成率100%、線上培訓機構“備改審”完成率100%、應納入資金監管機構的比例100%。

        

        廣東廣播電視台:我們都知道就業是民生保障中的大事,想請問省人社廳的謝廳長,近五年來,廣東在保就業穩就業方麵重點做了哪些亮點工作?接下來,如何深入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謝忠保:近五年來,麵對國內外複雜嚴峻的形勢,廣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感恩奮進,堅定不移把就業置於“六穩”“六保”之首,全麵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我省就業工作連續4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就業優先政策體係更加完善。連續出台1.0至3.0版促進就業政策,打出援企穩崗擴就業“政策組合拳”,有效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穩崗位,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超過700萬人,年度平均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低位運行。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謝忠保:二是重點群體就業更加穩定。2020年以來連續三年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專項行動,每年底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均超過90%;持續完善省際勞務協作機製,切實促進異地務工人員有序流動、穩定就業、融入發展,幫助3000多萬異地務工人員穩定就業,其中外省脫貧勞動力400多萬,占東部八省44%。統籌做好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工作,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歸零。

        三是就業增收品牌的實效更加突現。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打造一批“廚師村”“技工村”“月嫂村”,有效促進了廣大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技工教育體係,技師學院實現地市全覆蓋。三項工程目前已成為廣東以技能提升促進穩定就業、帶動收入增長的利器,截至2021年底,累計培訓768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237萬人次。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謝忠保:四是重點企業用工保障更加有力。開展“千名就業服務專員助萬家重點企業活動”,設立就業服務專員,為重點企業解決用工難題。針對疫情帶來的衝擊,貫通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組織開展“點對點”專車專列和包機活動,為重點企業有組織輸送異地務工人員。

        五是創業和靈活就業空間更加廣闊。加大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實施力度,連續5年舉辦“眾創杯”創業創新大賽,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體係,激發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圓滿承辦首屆全國技能大賽和首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實現參賽辦賽“雙豐收”。率先打破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養老保險戶籍限製,創新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和單項參加工傷保險製度,打造靈活就業新增長點。

        六是就業失業風險防範更加嚴密。加大就業失業動態監測,強化形勢研判,形成勞動關係指導、就業創業服務、職業技能培訓、勞動人事關係服務、失業生活保障“五個跟得上”工作機製,建立用工餘缺調劑機製,有效預防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謝忠保: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第十三次黨代會要求,全麵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努力穩定重點群體就業,持續擦亮“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金字招牌,著力培育就業增長點,紮牢織密就業風險防範安全網,不斷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南方日報:我們都知道,做好社會救助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麵,想問省民政廳聶廳,過去五年,廣東民政如何精準、有力、持續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讓困難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省民政廳副廳長 聶元鬆:感謝您對民政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五年來,各級民政部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紮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確保困難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一是科學謀劃,不斷完善社會救助製度。2017年以來,持續推動出台《廣東省社會救助條例》《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實施辦法》《廣東省臨時救助辦法》《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辦法》等一係列地方性法規、省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還即將出台《廣東省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規定》,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住房救助、臨時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9項社會救助製度和社會力量參與的“9+1”社會救助製度體係,全麵織密紮牢兜底保障製度網。2021年,省委辦、省政府辦出台《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製度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將“9+1”救助體係拓展成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係,根據困難群眾的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給予服務類和其他專項救助。同時,突破城鄉、戶籍限製,將非戶籍共同生活家庭成員及在廣東臨時遇困的居民納入社會救助範圍。隨著全麵改革完善社會救助製度的深入推進,我們逐步形成了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大社會救助格局。



        二是持續發力,不斷提升兜底保障水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基本民生保障,堅持“小切口大變化”解決好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省政府連續12年將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納入省的“十件民生實事”。截至2021年底,年人均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10956元、8808元,與2017年底相比較分別提高36.3%、39%;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標準分別為年人均18336元、15288元,較2017年底分別提高42.5%、68%。同時,建立了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製,根據物價上漲水平,適時啟動聯動機製,為困難群眾增發價格臨時補貼,確保困難群眾不因物價上漲而影響基本生活。

        三是強基固本,不斷提升兜底保障服務能力。建立協調機製,省、市、縣三級建立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製,統籌推動解決困難群眾重點、難點問題;加強服務陣地的建設,100%的鄉鎮和街道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服務窗口,全麵暢通困難群眾的救助服務,並推動救助業務“全省通辦”,大大方便了群眾辦事;壯大了服務隊伍,全麵實施“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到目前已經配備1.4萬社工為困難群眾提供專業服務,力爭今年底前配備近3萬名社工;強化科技支撐,完善核對機製,依托“粵省事”開通“掌上辦”“指尖辦”救助服務,基本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腿、群眾少跑路”,極大地提升了為民服務的能力。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有關政策,按照“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的要求,紮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讓困難群眾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想問一下衛健委的劉元亮副主任,過去5年,廣東的衛生健康事業取得了哪些成績?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劉元亮:謝謝你的提問。省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廣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認真貫徹省委“1+1+9”工作部署,推動廣東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我省決戰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打下堅實健康基礎。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劉元亮:一是高站位應對處置新冠肺炎疫情。在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統籌指揮下,堅決落實“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動態清零”總方針,麵對2020年初來勢洶洶的疫情、2021年與德爾塔變異株的國內首次正麵交鋒、今年奧密克戎引發的新一輪疫情,全省上下“一盤棋”調度、“一張網”防控,築牢了疫情防控防線。我們堅持落實提級管控、靠前指揮、扁平化管理,通過細化封控管控防範三區管理,實施“社會麵”清零攻堅行動等措施,迅速阻斷疫情傳播,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我們還堅持中西醫結合,千方百計救治患者,全力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劉元亮:二是大藍圖構建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分批支持建設50家高水平醫院、實現地級市全覆蓋,打造呼吸、腫瘤、腎髒病、心血管、精準醫學等5大國際醫學中心,助力首批“委省共建”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落戶廣東。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全麵升級建設人口大縣的47家中心衛生院至縣級醫院水平,改造建設189家縣級醫院、標準化建設488家鄉鎮衛生院、規範化建設10000間村衛生站。當前,廣東醫療衛生“強基層、建高地、登高峰”戰略藍圖已逐步成為現實,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係逐步建成,全省市域內住院率、縣域內住院率分別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劉元亮:三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十三五”期間,18項健康廣東行動深入實施,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社會逐步形成共識,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77.1歲提高到79.31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1.56/10萬下降到10.18/10萬,嬰兒死亡率從2.64‰下降到2.13‰。深化醫改創新經驗“百花齊放”,我省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公益一類財政保障、公益二類績效管理”等創新經驗相繼入選中組部典型案例叢書和全國幹部培訓教材,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全省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製度基本建立,中醫服務量保持全國第一,中醫藥服務實現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

        四是小切口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體驗。推動優質資源均衡布局,建設5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組建74個城市醫療集團、428個專科聯盟、121個遠程醫療協作網。安排5家大灣區內高水平醫院“一對一”幫扶粵東粵西粵北的醫院,安排73家三甲公立醫院“組團式”緊密型幫扶113家縣級公立醫院,在70個縣(市、區)建設104個醫共體,全省縣域診療服務能力全麵加強。“互聯網+醫療健康”更加便民惠民,100%三級醫院、90%二級以上醫院提供智慧醫療服務;全省251家醫院建成互聯網醫院,基本實現三甲醫院全覆蓋;4504家醫療衛生機構實現遠程醫療一站會診,讓邊遠地區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2657家醫療機構實現“一碼就醫”,居民手持廣東電子健康碼,可完成預約掛號、就診、檢驗檢查、查看報告、取藥、支付等健康醫療服務;“粵健通”平台已上線使用,首批彙聚22項與群眾密切相關的高頻服務事項,實現健康醫療服務“掌上辦”。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南方都市報:想請問近年來,我們在紮牢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方麵,廣東重點做了哪些工作?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謝忠保:近五年來,廣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深化社保體製機製改革。

        一是製度覆蓋持續擴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養老、失業、工傷三大險種累計參保1.56億人次,社保卡累計持卡人數1.16億人次。

        二是製度改革全麵深化。實現企業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市級管理,推動企業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製度改革。

        三是待遇水平穩步提高。連續1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5.9%。2021年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工傷傷殘津貼、失業保險金分別提高至180元、4803元和1732元。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謝忠保:四是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穩妥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職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基金保值增值成效明顯。

        五是紓困減負力度持續加大。2020年遭遇疫情以來,通過減免緩社保費、降低工傷和失業保險費率、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發放失業補助金、發放就業創業補貼和技能培訓補貼等措施,累計為市場主體紓困減負超過2600億元。

        六是管理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不斷完善社保經辦“省-市-縣”三級管理體製,深入推進行風建設,大力打造標準化服務大廳和社保誌願者隊伍,經辦服務顯著提質增效。上線運行全省統一的社保信息係統,深化社保卡應用。不斷健全社保基金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切實維護基金的完整和安全。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深化社會保障製度改革,穩步提高社保統籌層次和待遇水平,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係,提升基金管理服務水平,進一步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社保製度體係,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中國青年報:當前,職業院校學生成長成才問題廣受關注。請問教育廳朱廳長,廣東省在成就職教學子出彩人生方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超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健全人才培養體係,暢通學生發展通道,用技能成就廣大學子出彩人生。

        一是提升培養質量。加強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建設,建設14所國家“雙高計劃”高職院校、29所省級以上示範性高職院校、62所國家示範中職學校、88所省高水平中職學校,不斷提升辦學質量,辦好一批家長放心、學生認可、社會滿意的高水平職業院校。實施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開展“課堂革命”,幫助青年學子掌握過硬本領、練就過硬技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獲獎數連續四年全國第一,學生技能大賽獲獎數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第七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職教賽道中獲金、銀、銅獎29項,位列全國第二。

        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超華:二是增強就業能力。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職業院校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建設298個省級中職教育“雙精準”示範專業和311個省高水平高職專業群,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2021年,高職院校為戰略性“雙十”產業集群培養13.1萬技術技能人才,占畢業生人數的45%。成立80個職教集團,立項建設19個國家示範職教集團,實現政校行企人才共育。深入推進1+X證書製度試點,加強複合型人才培養,累計完成考核評價約38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一。

        全麵推行現代學徒製試點,2021年,63所高職院校與451家單位開展現代學徒製試點,實現招生招工一體化。我省職業院校學生廣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率持續保持高位穩定,2021年中職畢業生就業率97%,高職畢業生8月31日去向落實率94%,雇主滿意度95%,畢業三年晉升比例達到53%。

        省教育廳副廳長 朱超華:三是打通上升通道。健全中等職業學校、專科層次職業學校、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係,2021年,52%的中職學校開展中高職貫通培養三二分段試點,招生計劃8.6萬人、是2011年的11.9倍,中職畢業生升學率達44%;三二分段專升本協同育人試點招生計劃1.2萬人,專升本招生6.5萬人、是2011年的13.2倍。每年開辦勞模工匠本科班,實施產業工人“求學圓夢”計劃,2011年以來支持近11萬產業工人提升學曆,賦能新時代產業工人成長成才。

        接下來,廣東將按照國家部署,全麵落實職業教育法精神,進一步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加快建立“職教高考”製度,健全人才培養體係,持續擴大貫通培養招生規模,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係,為學生成長成才賦能助力。

        我就回答到這裏,謝謝。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近年,廣東不斷加大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力度和增加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想請問廣東在推進衛生公共建設方麵有哪些工作和成效?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劉元亮: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我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快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製體係,著力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係,全麵提升重大疫情防治能力,進一步築牢防疫大堤,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主要有這5個方麵的舉措:

        一是健全公共衛生工作機製。成立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省公共衛生與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對公共衛生工作的統籌領導和重大疾病聯防聯控。在全省所有村(居)建立公共衛生委員會,夯實基層公共衛生網底。在全國率先建設智慧化多點觸發疾病防控預警係統,傳染病早發現、早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為全省1.5萬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配備衛生健康副校長、副園長。持續推進衛生城鎮建設,實現省級以上衛生城市地級市全覆蓋。持續完善公共衛生投入保障機製,財政一般公共預算公共衛生投入逐年增長。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劉元亮:二是建強疾病預防控製體係。省市縣三級137家疾控中心均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由各級財政全額保障。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改造升級各級疾控中心實驗室,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建設,疾控體係的傳染病快速排查“一錘定音”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持續提升,核輻射和化學中毒衛生救援體係進一步築牢。全省建成5842家標準化、數字化接種門診,預防接種更加安全、舒適和便捷。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劉元亮:三是大力開展健康廣東行動。聚焦重點健康影響因素、重點疾病、重點人群和健康服務內涵提升等四個方麵綜合施策,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建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疾病和健康危險因素監測網絡,實施環境與健康、慢病與營養、腫瘤登記、心腦血管病、學生常見病等綜合監測和幹預,重點地方病和飲用水水質監測網絡覆蓋到所有鄉鎮,心腦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等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優於國家標準要求。

        麵向孕產婦、兒童、老年人及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人群,持續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如實施出生缺陷免費篩查項目,使出生人口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實施“宮頸癌和乳腺癌”免費檢查項目,惠及195萬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城鄉婦女;今年,我省進一步將宮頸癌防治關口前移,在全國率先以省域為單位實施適齡女生HPV疫苗免費接種項目;持續推進新冠疫苗接種,截至今年7月3日,全省累積接種3.4億劑次。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劉元亮:四是持續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十三五”以來,廣東先後科學快速應對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登革熱、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熱和H7N9感染等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全省傳染病疫情總體平穩,2017年以來的5年內,全省甲乙類傳染病年均發病率較2017年以前的5年下降6.8%,艾滋病疫情整體維持在低流行水平,肺結核報告發病率降至46.6/10萬以下,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麵抗原攜帶率降至1%以下,乙腦、流腦等多種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發病率保持在極低水平。碘缺乏病、血吸蟲病、瘧疾等維持在消除狀態,麻風病已基本消滅。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劉元亮:五是加強醫防融合體係建設。開展縣域醫共體醫防協同試點,發揮綜合醫院、專科醫院技術優勢,與公共衛生機構緊密配合,重點開展重大傳染病、慢性病和兒童近視醫防結合試點。我們還實施中醫治未病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建成6個中醫治未病指導中心,實現二甲中醫醫院全部設立了治未病科室,年服務量達2000萬以上。


        鳳凰網:提問廣東省民政廳,過去五年,廣東在養老服務方麵取得了哪些成績?接下來會在哪些方麵繼續發力,確保廣大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省民政廳副廳長 聶元鬆:過去5年,我們圍繞“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目標,不斷打造“覆蓋城鄉,功能完善,保障基本,服務多元,監管到位”的基本養老服務體係。

        一是養老服務政策體係更加完善。我們在全國率先完成養老服務條例和國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辦法“雙立法”,推動出台了包括地方法規、省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省地方標準在內的40多個養老服務政策文件,涵蓋養老服務體係建設各個方麵,基本形成了養老服務體係建設的政策框架。我們聯合23個省直部門建立省養老服務部門間聯席會議工作協調機製,解決養老服務體係建設中的一些困難和問題,有力推動養老服務體係建設的穩步有序發展。

        省民政廳副廳長 聶元鬆:二是養老服務供給更加多元。目前,全省共有養老機構1896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超過2.3萬個,城市基本實現了全覆蓋,農村覆蓋率達到78%;家庭養老床位超過1.7萬張;為超過2萬戶老年人家庭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全省助餐配餐服務點超過2100個;全省在城市“街道-社區-小區-家庭”四級服務網絡和農村“縣-鎮-村”三級服務網絡更加完善,“15分鍾”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圈基本形成。

        三是養老服務兜底保障更加有力。建立特困供養人員照料護理製度,惠及21.5萬特困老人,建立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和服務補貼製度,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進一步增強了老年人養老服務的支付能力。同時,我們還建立了普惠型的高齡老人津(補)貼製度,惠及299萬名老年人。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製度,3.2萬名農村留守老年人納入關愛服務範圍。

        省民政廳副廳長 聶元鬆:四是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更加專業化。在持續開展好粵東西北養老護理員培訓“雙千計劃”的基礎上,推動188所院校開設養老服務專業,在校生超過14萬人;我們和人社廳合作,認定“南粵家政”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培訓機構50家,2021年以來這50家機構開展養老護理員培訓達9.4萬人次,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

        五是養老服務事業與產業發展更趨融合。積極推動養老與文化、教育、家政等多行業融合發展,大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落實稅費優惠減免政策,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先後攜手東北三省及廣西、江西和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陝西等10個兄弟省區市打造養老服務“旅居模式”,攜手港澳探索養老服務“灣區模式”,養老服務“朋友圈”不斷擴大。加強“智慧養老”建設,在全國率先創新應用老年人隻需刷身份證即可“一證通行”核驗係統,方便老人的出行。到目前,累計核驗60歲以上老年人1450萬人次,幫助他們跨躍“數字鴻溝”。在“粵省事”平台上線尊老愛老服務專區,方便老年人辦事。到目前,業務量達2400多萬。這兩大創新均為全國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基本養老服務體係建設,進一步優化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養老服務供給,確保“有得養老”;加強要素保障,提高最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養老支付能力,確保“養得起老”;加強養老護理人才培養培訓,完善綜合監管和星級評定等製度措施,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營造全社會尊老愛老敬老社會風尚,夯實政府、社會、家庭各方責任,確保“養得好老”。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讓老年人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讓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成色更足。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香港商報:請問廣東過去五年在救助幫扶方麵采取了哪些便民利民措施,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米”?



        省民政廳副廳長 聶元鬆:過去我們常說,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裏”,但民政部門作為民生保障,特別是兜底保障部門,必須打通“最後一米”,把黨的惠民政策送到困難群眾家裏麵、手裏麵。

        五年來,民政部門圍繞便民、利民、惠民,著力推動“智慧救助、精準救助、惠民救助”,大力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持續拓展創新便民、利民服務,兜住、兜準、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我們主要采取了幾個措施:

        一是協同管理,實現核對便民高效。我們在2017年9月開發上線了省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管理係統,對接12個省直部門、28家商業銀行以及證券、保險等信息,經困難群眾授權委托後,聯網查詢困難群眾家庭經濟狀況信息,實現數據跑路替代群眾跑腿。自上線以來,已累計為1123萬人次出具了困難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報告。

        省民政廳副廳長 聶元鬆:二是創新服務,用心打造“綠色通道”。依托大數據賦能,創新“掌上辦”“指尖辦”救助服務,在“粵省事”平台先後上線了困難群眾社會救助自診、在線申請以及複核“生存認證”等功能,困難群眾隻需要通過手機登錄“粵省事”,進行人臉識別、身份確認和電子簽名授權,即可掌上查詢自身是否符合救助相關條件、在線提交救助申請,以及異地進行生存狀態的認證,實現“一機在手、救助通辦”。

        此外,在全麵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窗口、落實核對人員、配備核對係統終端設備的基礎上,依托省核對係統,全麵開展“異地受理、全省通辦”服務,困難群眾可以就近向省內任一救助窗口提交申請,通過信息化係統轉到戶籍所在地受理,困難群眾就不用再回到原來的地方申請,大大方便了困難群眾的申請。

        省民政廳副廳長 聶元鬆:三是健全防漏機製,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建立健全“線上監測預警+線下摸底排查”聯動防漏機製,於2021年建成運行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彙集12個部門機構的18類困難群眾基本信息,並對接教育、公安、人社、衛生健康等部門的關鍵數據,404萬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一旦監測過程中發出預警,基層民政部門根據預警警示程度按時完成入戶核查,對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民政救助範圍,做到線上預警和線下核處高效銜接,主動救助困難群眾,力求實現由“人找政策”到“人找政策”與“政策找人”相結合的轉變。

        四是建立協辦機製,為困難群眾提供溫情服務。提出救助申請時,除了依托原來的傳統的由親友或者村(居)委會的幹部幫助申請之外,我們還在全省實施了“廣東兜底民生服務雙百工程”,到目前已經建成了1629個鄉鎮(街道)的社工站,5658個村(居)社工點,力爭今年年底前配備近3萬名社工。

        通過這些社工,一方麵是提供政策谘詢,協助困難群眾辦理相關的救助業務。另外,我們也通過社工鏈接資源,為群眾提供慈善救助或者其他相關的轉介救助服務。同時,我們也通過這些社工開展心理疏導、心理撫慰或者探視關懷,為困難群眾提供溫情服務。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創新工作方式,豐富服務內容,使困難群眾享受到更多周到、便捷的救助服務。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主持人楊芳: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媒體提問就到這裏。在這裏向大家做個介紹,今天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新聞發布會省直部門係列的最後一場,接下來,我們將舉行地市係列。在這裏,對此前參加發布會的省直部門和記者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希望各位繼續關心、支持和報道我們的各場發布會。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這裏,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