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消息

“拚”出一個更好的廣東——寫在2024年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之際

時間:2024-02-19   來源:南方日報網絡版   訪問量:-

 

  嶺南春來早,奮進正當時。

  今天是甲辰龍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南粵大地一派龍騰虎躍、草木競秀、生機勃發的奮進景象。繼去年“新春第一會”之後,廣東再度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釋放出追風趕月莫停留、凝心聚力加油幹的鮮明信號。

  廣東連續兩年“新春第一會”聚焦同一主題,足見高質量發展的意義之重、影響之遠。它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廣東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光明之路、奮進之路。

  路在腳下,隻要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從春天出發,振奮龍馬精神,以“再造一個新廣東”的幹勁拚勁闖勁,迎難而上、開拓創新、苦幹實幹,高質量發展的大道必定會越走越踏實、越走越敞亮。

  (一)

  珠江奔海不舍晝夜,連接起過去、現在和未來,見證著南粵兒女的奮鬥與榮光。

  2023年是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複發展的一年,也是廣東改革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年。

  這一年,我們心潮澎湃,前進的步伐愈發鏗鏘。

  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親自為廣東現代化建設定向導航,賦予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務,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全新定位,極大振奮了全省上下奮進新征程的信心決心。

  這一年,我們方向明確,現代化圖景更加明晰。

  圍繞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省委召開十三屆三次全會,作出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體部署,引領全省上下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

  這一年,我們奮力開拓,南粵大地勃發新氣象。

  全省上下聚焦高質量發展勠力前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產業和科技加快融合發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現良好開局,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紮實有力,文化強省建設深入推進,民生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法治廣東平安廣東建設有力有效,黨的全麵領導和黨的建設持續加強,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麵。

  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

  2023年,世界經濟寒潮下,廣東經濟依然暖流湧動,發展“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不斷提升,不僅進一步夯實了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實力和地位,也進一步增強了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當好示範的信心和底氣。

  (二)

  麒麟高端芯片實現自主規模應用,體外膜肺氧合係統、高端核磁共振設備、高端手術機器人等打破國外壟斷,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

  今日的廣東,已經嚐到高質量發展的“甜頭”,更加堅定了一往無前走下去的戰略定力。前途一片光明,但腳下的路不會是一馬平川,還須邁過重重險灘、陡坡、難關。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進程,有重大科技創新為基礎,有新技術、新工具、新裝備的湧現,是曆次產業革命的共同動因。對廣東發展來說,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需要強大科技支撐。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才能在產業革命中打好“主動仗”。

  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部署,明確今年九項重點任務的第一項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深刻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傳遞出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信號。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產業浪潮滾滾向前。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6G、量子計算、生成式人工智能、柔性電池、高溫超導、腦機接口、可持續航空燃料、植物傳感器等新興技術不斷湧現,科技創新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特征更加顯著,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這已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構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

  廣東經濟實力雄厚,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率先突破13萬億元,經濟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產業家底堅實,是全國第一製造業大省、全球重要製造業基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1500家,均居全國首位;科技創新水平高,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全省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有效注冊商標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

  創新引領發展,廣東有基礎有優勢,但也要正視困難和挑戰: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特別是經濟外向度高,受外部環境衝擊影響更直接;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局麵還未徹底改觀;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仍比較突出。

  摧傷雖多意愈厲,直與天地爭春回。

  廣東量的增長到了平台期,質的突破還在醞釀期,迫切需要以科技創新之進,拓產業創新之路,推動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增添新優勢。

  (三)

  曾經,憑借質優價廉的傳統產品,潮州成為世界最大陶瓷生產出口基地,但能耗高、產品低端,卻讓潮州陶瓷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競爭。如今,依靠科技創新,潮州陶瓷新材料成為手機、汽車等產品的重要元件,市場前景廣闊。

  這是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生動例證,也再次深刻印證了一點:產業要振興,科技必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近年來,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牽引,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紮實推進核心軟件攻關、“廣東強芯”、“璀璨行動”等重大科技工程,在新一代通信、終端操作係統、工業軟件、儲能與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新質生產力蓬勃興起。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的戰略支撐。“產業出題,科技答題。”廣東堅持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聚焦到服務製造業當家和實體經濟上來,推動形成“8372”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即8個萬億級集群、3個五千億級集群、7個千億級集群、2個百億級集群)。這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四成,有力搶占了產業發展先機。

  練好內功,方能不懼風雨。企業的腰杆硬不硬,產業的地基牢不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技創新。隻有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廣東才能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隻有落後的產品,沒有落後的產業。”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係的基底,種類多、體量大、市場廣、產值高,在產業鏈供應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可以說,傳統產業的“陰晴”直接影響經濟大盤的“冷暖”,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直接關乎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全局。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不是將其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而是要充分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曆史性機遇,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中釋放潛力、出新出彩。2023年,廣東出台“技改十條”,組織開展工業技改“百企千項”示範行動,推動超93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支持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全省技改投資增速創下6年新高。點燃科技創新引擎,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廣東傳統產業必將基業長青。

  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達253萬輛,新型儲能電站裝機規模突破160萬千瓦,兩條12英寸芯片製造產線、高端光掩模產線等建成投產……幾組數據,有力說明了廣東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態勢。新興產業技術性強、成長性高、綜合效益好,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新型儲能、海洋牧場、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在廣東競相湧現,逐漸成勢。當前,廣東正行進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激發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既是優化經濟結構的應有之義,也是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係的必要之舉。新興產業大多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直接決定產業的發展存續。錨定科技創新不動搖,不斷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廣東新興產業必將發展壯大。

  “用明天的科技鍛造後天的產業。”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於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未來產業是一場時不我待的“競速跑”,唯有超前布局,方能決勝未來。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已經成為發展新賽道,廣東部署實施五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采用多技術路線平行探索的方法積極搶占技術製高點,開辟豐富的應用場景加速市場化產業化進程。堅定信心、保持耐心,前瞻布局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發攻關,廣東未來產業必將開花結果。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在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英雄不問出處,創新不問“出身”。無論是在珠三角還是在粵東西北,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隻要保持雄心壯誌,堅定不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就一定能大展拳腳,綻放自我。

  (四)

  2023年11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當年院士增選結果,廣東迎來“大豐收”。其中,既有廣東本土逐步成長起來的“大牛”——馬駿、何宏平、鄭海榮、邢鋒、劉超,也有像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顏寧、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韓恩厚這樣被廣東科創土壤吸引,前來牽頭建設科研機構、“開宗立派”的知名科學家。

  選擇廣東,顏寧認為“這裏年輕,充滿活力,一切皆有可能”,韓恩厚稱讚“廣東工業發達,對防腐蝕技術的需求旺盛,貼近企業研發前沿,技術發展空間廣闊”。

  科技要創新,人才是關鍵。

  從試點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到完善外國專家管理服務機製;從用好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到推進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從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係,到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近年來,廣東牢牢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機遇,不斷完善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體係,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目前,全職在粵工作院士、高層次人才分別達191人、94萬人,有效持證外國人才達4.5萬人,一大批海內外人才紛至遝來。

  千工易尋,一技難求。技能人才是支撐廣東製造、廣東創造的重要力量,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不可或缺。推動企業實行“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製度,推進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工作……2023年10月,廣東出台《關於加強新時代廣東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從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四方麵提出一係列創新舉措,力爭把廣東打造成為新時代高技能人才聚集高地。目前,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97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0萬人;“國家卓越工程師”4人、“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4個。

  人才工作,基礎在培養,難點也在培養。近年來,廣東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深入實施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築牢人才底座。目前,廣東28所高校的220個學科入圍ESI全球排名前1%、27個學科入圍前1‰,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獲批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中山大學等6所高校立項建設省高等學校基礎研究卓越中心,不斷增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日趨激烈,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贏得未來。

  “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為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培養吸引集聚更多高水平創新人才指明了努力方向。

  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一方麵,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人才鏈與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另一方麵,“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要堅持五湖四海廣開進賢之路,敞開胸懷廣納八方之才,不唯學曆、資曆、身份,不拘一格地引進各類人才。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關鍵在於營造拴心留人的發展環境。這需要全麵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製、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製、有利於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勵機製、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製。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完善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製,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和成果轉化受益權,才能形成見賢思齊、群賢畢至的良好局麵。

  “人材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

  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讓人才在產業科技融合發展中“站前排、挑大梁、唱主角”,就一定能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

  (五)

  “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希克斯提出的著名論斷。

  無獨有偶。英國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在《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一書中,總結了過去250年間的技術革命,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重大創新的擴散必定是個投資問題,新技術如無金融燃料,就不能作為推動經濟的引擎。”

  曆史發展到今天,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愈發重要,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關鍵一環。在“科技”邁向“產業”的過程中,金融至少可以發揮風險管理、定價和融資等多個方麵的作用:通過合約的有效安排實現創新活動的風險社會化,通過促進交易來顯示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以提供流動性的方式支持科創企業實現產能擴張。

  廣東是金融大省,已經初步建成科技金融服務體係,不斷強化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強省建設的支持力度。2023年,全省製造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創企業貸款增速均為信貸平均增速的2倍以上,製造業企業和科創企業獲得融資支持1.2萬億元,創曆史新高;共有66家廣東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實現境內直接融資1.06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一;科技信貸餘額超2.3萬億元,規模居全國首位;科技保險為8.96萬家企業提供風險保障2萬億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達2307億元,同比翻了一番;全省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超2700家,管理資產規模2.5萬億元。

  對科技創新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應對創新所麵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跨越創新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化的“死亡之穀”。隨著科技創新活動越來越複雜、技術迭代周期越來越短、競爭越來越激烈,更加需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科創企業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長難題,破題之道在於引導金融機構“投早投小投科技”。可通過建立覆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並購重組投資的科技創新投資基金體係,建立以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指標的融資評價體係,建立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製,強化省市創新創業基金引導撬動作用,讓科創企業心無旁騖搞創新。

  產業化是科技形成生產力的關鍵,但從“科技”到“產業”仍存在堵點、卡點,迫切需要金融來打通。要向科創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加強科技成果與資本市場對接,支持企業通過發行上市、再融資及並購重組等方式實現更快發展,推進區域股權市場“科技創新專板”和“專精特新專板”建設,把科技創新成果及時應用到產業上。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

  科技和金融好比現代化產業發展的“任督二脈”,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增強科技金融整體服務合力,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形成新質生產力。

  (六)

  “請到廣東過大年!”龍年春節,南粵大地熱氣騰騰、喜氣洋洋、其樂融融,人們感受著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動,在心中升騰起“明天會更好”的信心和力量。

  征程萬裏風正勁,奮楫揚帆再出發。

  新的一年,振奮精神加油幹。麵對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地緣衝突不斷加劇的衝擊影響,麵對經濟周期性、產業結構性問題疊加的嚴峻挑戰,麵對新舊矛盾相互交織、兩難多難問題增多的複雜局麵,務必保持“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定力,激發“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新的起點上固本強基、蓄勢聚能。

  新的一年,團結一心加油幹。力量在堅定信心中彙聚,目標在凝心聚力中實現。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工作要落實、有許多大事要推進、有許多難題要破解。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地方都要積極投身進來,擼起袖子加油幹,有動力去想去試、有信心去闖去幹,形成百業競發、萬木爭春的美麗圖景,為高質量發展獻計出力、建功立業。

  新的一年,攻堅克難加油幹。麵對矛盾敢不敢迎難而上,遇到危機敢不敢挺身而出,不僅關乎個人浮沉,也關乎大局全局。把握百年變局大趨勢,抓住科技浪潮大機遇,挺起敢戰能勝的硬脊梁,堅持守正創新、應變開新、革故鼎新,堅定不移向創新要活力,進一步壯大新質生產力,才能不斷打開發展新天地,推動各項事業日日新、又日新。

  新的一年,腳踏實地加油幹。從來沒有輕鬆抵達的彼岸,也沒有唾手可得的果實。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收獲是耕耘出來的,要始終保持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早出工、多下田、幹累活,從實際出發、與時間賽跑、用結果說話,以不負春光爭朝夕的勁頭比學趕超、創先爭優,在落實“硬道理”中夯實“硬實力”。

  (七)

  逐浪潮頭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方。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關鍵之年要有關鍵之為,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努力“拚”出一個更好的廣東。

  萬物複蘇的春天,正是踔厲奮發的時節。

  讓我們迎著春光,瞄準新的高度奮勇攀登,全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把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打得更穩更牢,奮力推動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共同開創光輝燦爛的美好明天!


   

監獄簡介 | 交通指引 | 網站地圖

主辦單位:廣東省武江監獄    聯係方式:0751-811 7123

備案編號:粵ICP備20060995    網站標識碼:4400000126   

粵公網安備 44020402000216號

技術支持:佛山市國邁科技有限公司    聯係方式:0757(020)-8112 6612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