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在國家文物資源體係中占據重要地位,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繼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廣東省博物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全國革命文物工作會議部署,發揮省級綜合博物館的排頭兵作用,紮實做好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廣東省博物館創新革命文化弘揚與傳承模式,打造廣東省可移動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平台,踐行新時期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使命,樹立大灣區紅色文化數字化保護傳播的示範性標杆。
係統登陸界麵
廣東省可移動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平台運用SaaS、服務總線、可移動文物多維數據采集、空間虛擬成像、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圍繞“一個中心、兩個支撐、四個領域”的整體框架進行建設。
打造革命文物資源中心
平台秉承合作共建、開放共享的理念,打造革命文物資源中心。它依托文物高清數據的采集、加工、存檔、交換和融合,對文物數據進行動態管理和整合利用,構建廣東省革命文物標本庫、基因庫、素材庫,形成全省一體化的革命文物數據資源集群。這為可移動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數字化研究、數字化傳播、數字化體驗“四領域應用”提供標準化的數據服務。
兩個支撐保駕護航
平台依托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數據中心,搭建省級可移動革命文物共享雲服務,為平台提供“硬支撐”;運用完善的應用組件及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構建文物數據交換服務總線,為平台提供“軟支撐”。“兩個支撐”為文物主管部門與保管單位間的垂直管理、保管單位間的橫向協作提供樞紐管道,也為革命文物保護平台協同共建、革命文物資源活化利用、紅色文化知識傳承保駕護航。
實現四個領域應用
“數字化保護”領域應用包括文物本體數據資源庫建設及文物多維數據采集。文物本體數據資源庫已整理革命文物類及省內可移動文物共75萬餘條,數據範圍包括文物本體數字檔案、保管日誌、影像資料、三維模型等,為全省可移動革命文物數據的互聯互通夯實基礎。對存在滅失風險的、受限於材質等因素而難以傳播的革命文物則運用激光掃描、結構光掃描、高清紋理拍攝等技術實施二維及三維數字化采集,從數字化保護的角度最大程度實現文物的永久性存檔、管理、利用及展示。
采集革命文物現場照片
“數字化研究”領域應用從支持學術、創新研究方法入手,利用平台數據庫中海量、多源、異構的革命文物數據,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搭建革命文物資源知識圖譜,為廣東革命文物和曆史等各項研究提供知識表達和呈現。
革命文物資源知識圖譜
“數字化傳播”領域應用是通過廣東革命文物展示平台,從革命文物多維展示、革命人物專題知識傳播、革命題材展覽展示等多個角度弘揚紅色文化。公眾及研究人員可以在多維展示係統中鑒賞革命文物三維模型,查看文物高清細節,並通過文字及語音講解的方式全麵了解文物的研究成果。基於知識圖譜及可視化展示技術搭建的革命人物知識圖譜專題展示係統,則在革命曆史研究、革命文化傳承、革命精神蘊蓄等方麵發揮重要導向作用。
“數字化體驗”領域應用基於空間模型智能采集與構建技術,結合策展思維與虛擬布展技術,突破常規文物三維模型單一展示方式。推動文物資源創造性活化、創新性發展,強化革命文物數字資源的價值提取功能,打造更為立體化、沉浸式的文物數字資源展示模式。這一應用拓展革命文物數字資源展示利用渠道,加強了紅色文化的傳播,讓可移動革命文物活起來、傳開來。
雲展覽-分區瀏覽
未來,廣東省博物館將發揮牽頭和示範作用,加強革命文物保護修複,深化革命文物價值挖掘,推動區域性革命文物資源整合,提升革命文物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教育效果,激發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內生動力,譜寫粵港澳三地紅色文旅融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