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醫藥服務 > 養生保健

茵陳:為治濕熱黃疸之要藥

發布日期:2024-03-13 17:48:09 來源:綜合整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正道、廣東省中醫院、武宣縣中醫院等 瀏覽次數:- 字號:

  茵陳是自然界中很不起眼的一種野草,但卻是一味治療濕熱黃疸的要藥,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在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時常能看見它的身影。

  茵陳的采收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材燒。”茵陳的采收時間會直接關係到其藥效的發揮,一般是以春季三月的幼苗入藥,此時的茵陳綿軟、香氣濃鬱。過了三月,茵陳就長大長老了,既不能食用,藥效也會大打折扣。

圖片

  茵陳入藥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幹燥地上部分。

  【異名】茵陳蒿、綿茵陳、白蒿、絨蒿。

  【性味與歸經】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功能與主治】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用於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

  【功能與主治】茵陳有清濕熱、退黃疸、解毒療瘡的功效。其苦泄下降,性寒清熱,善清利脾胃肝膽濕熱,使之從小便而出,為治黃疸的要藥。

  【適用人群】因肝膽脾胃濕熱所致身目發黃、小便短赤者,對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有特效。濕熱內蘊所致的隱疹、濕瘡瘙癢者。

  【注意事項】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等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者慎用。

  【用法用量】可泡茶、煎湯、煮粥。煎服用量在6~15克。可適量外用,煎湯熏洗患處。

  茵陳功效的各家之言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風寒濕熱邪氣,熱結黃疸。

  《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其性頗近柴胡,實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陽之邪,而其人身弱陰虛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陳代之。

  《本草拾遺》: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

  《藥性論》: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黃,小便赤。

  《日華子本草》:味苦,涼,無毒。治天行時疾,狂熱,頭痛,頭旋,風眼疼,瘴瘧,女人症癖,並閃損乏絕。

  《景嶽全書》:味苦微辛,氣微寒,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利小水。專治黃疸,宜佐梔子。黃而濕者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者幹澀,再加涼潤。

  《醫學衷中參西錄》:《神農本草經》謂其善治黃疸,仲景治疸證,亦多用之。為其稟少陽初生之氣,是以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鬱,熱消鬱開,膽汁入小腸之路毫無阻隔也。

  《本草正義》:“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濕熱之專藥。濕疸、酒疸,身黃溲赤如醬,皆胃土蘊濕積熱之證,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效甚速。”

  現代藥理研究

  現代研究證明,茵陳有顯著的保肝利膽消黃作用,並有解熱、抗腫瘤和降壓作用。

圖片

  1、保護肝髒

  保護肝髒是茵陳的重要功效之一,它能預防肝炎,而且能提高肝髒解毒功能,並促進膽汁分泌,能加快膽汁酸和膽紅素的代謝,平時適量服用能保護肝髒,防止肝髒病變,能讓肝硬化與脂肪肝的發病率明顯下降。

  2、利膽

  茵陳還能利膽,它能促進膽汁分泌,也能防止膽汁酸在身體內堆積,加快它們的代謝,對目前高發的膽囊炎和膽結石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3、預防高血壓

  茵陳還能預防高血壓,把它煎汁以後服用可以提高心髒功能,促進腎上腺激素分泌,而且能擴張血管增加動脈中血液流量,讓血壓處於正常穩定的狀態。

  4、祛風止癢

  茵陳能祛除人體內的濕毒,消滅多種真菌。平時出現皮膚和丘疹時可以直接用茵陳煮水來輔助,用它直接清洗患者,能止痛止癢,讓丘疹快速消退。

  5、提高免疫力

  茵陳可以有效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因為茵陳中的咖啡酸具有升高白細胞數目、利膽止血、抗生育等作用,能有效促進促進白細胞分裂,增加白細胞數目,提高T細胞的免疫活性,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和誘生幹擾素等作用,因而從多方麵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6、抑製病菌

  茵陳有較強的抗病毒能力,可以阻止各種病菌對人體細胞產生傷害,對各種病菌,以及黃曲黴菌、雜色曲黴菌等皮膚真菌都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茵陳食療

  茵陳(白蒿)幼苗作為野菜食用,有著較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記載有“茵陳,昔人多蒔為蔬”。3-4月采嫩苗,入沸水中焯透,清水漂洗後可涼拌,炒食,蒸食,也可炸食,做粥及菜米團、炒茶等。

  涼拌白蒿:新鮮白蒿味道清新,清洗幹淨後焯水兩分鍾,控水之後加入蒜泥、香醋少許,攪拌均勻即可食用。口感清爽,美味可口。

  粉蒸白蒿:鮮嫩的白蒿,淘洗過後與麵粉攪拌均勻,加少許食鹽,上鍋蒸半個小時就可以食用了。軟糯鮮香,回味悠長。

  香炸白蒿:新鮮的白蒿裹上農家土雞蛋與土豆澱粉攪拌而成的汁液,放入熱油中小火慢炸至成熟。

圖片

  麥芽茵陳茶

  材料:大麥芽、茵陳各15克(幹品),陳皮5克。

  做法:將所有材料一起研為末,裝入茶袋,放入茶壺中,衝入沸水,蓋悶15分鍾後飲用。每日1劑,代茶頻飲。

  功效:疏肝理氣,消食退黃。此茶可疏肝理氣,消食退黃,保護肝髒,促進肝細胞的修複,調整全身免疫功能,可用於急慢性肝炎後遺症。

  適合人群:適合急、慢性肝炎後遺症,症見胸悶、腹部痞脹、食欲不振、肝區疼痛、每因情誌抑鬱而加重者。春季飲用尤佳。

  特別注意:陰虛火旺者不宜。

  綿茵陳煲豬橫脷

  材料:豬橫脷1條,綿茵陳15克(幹品),陳皮1瓣,生薑3片,蜜棗3個,食鹽適量。

  做法:1.豬橫脷洗淨,刮去油脂,焯水。2.先把鍋內的水燒開,所有材料一起放入,大火燒開,改小火煲1個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綿茵陳,特別是早春剛剛出土,還有大量小毛毛的綿茵陳,是最好的,秉承少陽初生之氣,能芳香透達,宣濕開鬱,最有“發陳”之力。本湯以茵陳的辛苦芳香之性以應春防感利濕,搭配助消化的豬橫脷,健脾胃、化寒濕的陳皮、生薑、蜜棗,十分適宜目前節氣食用。

  小貼士:脾胃虛寒者適當增加陳皮生薑分量,或加炒扁豆加強祛濕力。

  茵陳茯神老鴨湯

  材料:老鴨一隻,茵陳30克(幹品),茯神30克,沙參15克,陳皮10克。

  做法:老鴨去髒雜、尾部,洗淨切大塊,放進加有陳皮(5克)的沸水中焯水,撈出衝洗血沫;其餘食材洗淨,與老鴨一起放入瓦煲,加水2500ml(約10碗水),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加入適量鹽即可。可供3-4人食用。

  功效:此湯能清肝化痰、寧心安神,適合於心肝火旺、痰熱內擾的失眠。

  茵陳赤小豆鯽魚湯

  材料:茵陳15g(幹品)、赤小豆20g、生薑3片、鯽魚一條約400g、瘦肉100g、蜜棗2個(或紅棗3個)。

  做法:1、鯽魚洗淨,擦幹水分,兩麵分別煎一下;瘦肉焯水備用;燒開一壺開水備用;2、除茵陳之外,所有材料入湯鍋,加入適量開水,開火煲,開鍋後轉小火,煲約1小時。3、把茵陳用隔渣袋包起來,最後半小時再放進去一起煲。

  功效:茵陳清肝膽的濕熱,赤小豆、鯽魚清脾胃的濕熱,並引導肝膽的濕熱從小便排出來。廣州人對這個湯方不陌生,因為南方春天濕氣重,經常返潮,一過驚蟄天開始熱了,喝這個湯正合適,疏肝、清肝膽濕熱。

  #傳說故事#
  相傳古代有一個黃疸病人,麵色薑黃,眼睛凹陷,枯瘦如柴。這天他拄著拐杖,一步一哼地找到華佗:“先生,請你給我治治吧。”華佗見病人得的是黃疸病,便搖搖頭,無奈地說:“眼下醫生們都還沒找到治黃疸病的辦法,我對這種病也是無能為力。”

  半年後,華佗又碰見那個人,誰想這個病人不僅沒有像其他病人一樣被黃疸病奪去生命,反倒變得身強體壯,滿麵紅潤了。華佗大為吃驚,忙仔細詢問他病好的原因。那個人便指著一片野草說:“就是這個。”華佗一看,說道:“這不是青蒿嗎,莫非能治黃疸病?”

  第二年開春,華佗采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實際上是茵陳)試著給患黃疸病的人吃,結果吃一個,好一個,而過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為了把青蒿的藥性摸得更準,等到第三年華佗又逐月把青蒿采來,又分別按根、莖、葉放好,然後給病人吃。結果,華佗發現,隻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黃疸病。

  為了使人們容易區別,華佗便把可以入藥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陳”。它不僅能入藥,在春天采收的茵陳還有食用價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