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建議提案

廣東省中醫藥局關於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20230539號提案答複的函

發布日期:2023-08-01 18:50:41 來源:本網 瀏覽次數:- 字號:

  (A類)

  粵中醫函〔2023〕218號

王錦(陳仲策,蔡雪峰等)委員:

  您們提出的《關於支持粵東西北加快發展中醫藥產業的提案》(第20230539號)已由省衛生健康委轉我局辦理。經綜合梅州市政府和省農業農村廳、教育廳、省委宣傳部等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複如下:

  一、大力促進醫養結合工作

  (一)加強組織保障和溝通協調。我省建立了由發展改革、民政、衛生健康等24個省直部門組成的省養老服務部門間聯席會議製度,明確推進醫養結合工作的重點任務,將醫養結合工作納入質量強省考核、基本公衛評估、健康廣東行動和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高位推動醫養結合工作。著力提高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斷加強公辦養老機構護理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截至2022年底,全省養老機構有1896家,養老機構床位24.6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14.2萬張,占比為58%。深化醫養簽約合作,積極引導養老機構與周邊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健全急救急診、預約就診、雙向轉診、定期巡診、業務指導等多項合作機製,成立醫療養老聯合體,積極構建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穩定的合作關係。我省共有醫養結合機構338家,100%的養老機構能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100%的醫療機構建立了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

  (二)加強養老服務資金投入。從2021年起,各級政府將本級用於社會福利的彩票公益金按不低於55%的資金比例用於支持養老服務體係建設,並與一般性公共預算安排的養老服務體係建設資金整合統籌使用。加強對粵東西北地區的扶持力度,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珠三角地區城市養老服務體係建設較為完善,當地財政資金相對充裕,故我省民政業務的中央和省級養老服務體係建設補助資金全部用於支持粵東西北地區12個市以及惠州市、肇慶市、江門市(台山、開平、恩平)部分行政區及財政直管縣養老服務體係建設發展。

  (三)強化醫養人才隊伍建設。組織開展2022年度養老護理員繼續教育及崗位培訓,通過省市分別組織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培訓、50家“南粵家政”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培訓、相關社會組織承辦培訓等方式開展養老護理人才培訓。2022年全省完成養老護理人才培訓8.6萬人次。印發《廣東省民政廳辦公室關於開展2022年度養老護理員繼續教育及崗位培訓的通知》,根據我省養老服務人員類別,分設養老機構院長培訓班、養老護理員技能提高班、養老護理員崗位培訓班、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師資培訓班在內的4個專業技能培訓班,重點為基礎理論和實際技能操作培訓,持續提升全省養老護理員理論和實操技能水平。在全省範圍內推薦3個全國養老服務先進單位和6名先進個人,獲得民政部榮譽證書與獎章;舉辦尋找“嶺南最美養老人”大型公益宣傳活動,通過樹立模範典型,增強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職業榮譽感,進一步強化對養老服務領域從業人員的正向激勵。

  (四)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為重點,開展麵向老年人的中醫健康體檢、健康評估、健康幹預,推廣中醫養生活動,促進中醫藥健康養老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目前,全省二級甲等以上中醫院均成立了“治未病”科,基層醫療機構“治未病”服務點建設持續推進。鼓勵中醫醫療機構設立養老院、養老機構設立中醫醫療機構以及中醫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約服務,采取多種模式推進“醫養結合”。開展醫養結合示範機構創建活動,樹立行業標杆,培育中醫藥健康養老知名品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推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二、加強土地資源要素保障,助推粵東粵西粵北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引領。在省級國土空間規劃中明確提出引導嶺南優勢特色農業集聚發展,提出推進優質南藥種植基地等重點優勢特色農業集聚區(帶)建設,並督促指導各地市在國土空間規劃編製中落實對包括中醫藥產業在內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空間保障。

  (二)傾斜支持重點老區蘇區用地計劃指標。2022年印發《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於2022年土地利用計劃管理的通知》,對重點老區蘇區所在縣給予每縣100畝的省指標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國家和省重大項目、民生項目和先進製造業項目,由國家和省足額保障用地計劃指標。

  (三)提升重點老區蘇區的重大項目用地用海審批效率。省自然資源廳成立重大項目用地用海審批工作專班,將重點老區蘇區的重大項目納入年度清單,建立“1+1+1”(即1個市局聯絡員、1個地市督導員、1個省廳督導員)自然資源係統上下貫通、協同推進的省市聯動工作機製,確保重大項目各項工作落細落實,做到即來即審、審完即報,需要召開專家會、論證會的,開通有項目即開的“綠色通道”,實施專班專人保障。

  (四)出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2022年2月,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有關單位製定印發《關於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促進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聚焦項目認定標準不明確、規劃計劃統籌不夠、建設用地審批周期長、典型業態缺乏支持措施等問題,在明類型、謀布局、拓空間、簡審批、優供應、強監管等方麵提出19條支持措施,切實保障包括中醫藥產業在內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建設用地需求,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五)出台鄉村振興用地政策指引。2022年11月出台《廣東省鄉村振興用地政策指引》,針對鄉村振興用地涉及的規劃管理、計劃指標配置、建設用地審批、土地供應、批後監管等各個環節政策要點進行梳理,為基層規範實施鄉村振興用地政策提供全流程指引,進一步做好鄉村特色產業建設用地保障工作。

  三、加強中藥材種植、種質資源保護和規範化建設

  (一)加強產業基地建設,壯大集群發展。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項目規劃,積極支持中藥材主產區開展產業基地建設,提升中藥材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水平,促進加快形成產業優勢集群。目前已創建以橘紅、益智、梅片、沉香、肇實等南藥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強鎮6個,建設陽春市春砂仁產業園、化州市化橘紅產業園等一批省級、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超過240個村發展南藥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有效提升周邊農戶種植水平和企業加工生產能力,對促進區域產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二)積極支持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品種培育。支持建設化橘紅、牛大力、肇實等中藥材種質資源圃5個,加強對廣陳皮、春砂仁、化橘紅等道地藥材的保護,分別在肇慶、陽江、江門等道地產區建立原產地保護園。在茂名、江門、雲浮分別建立了100畝以上的化橘紅、廣陳皮、肉桂和何首烏種苗繁育基地,在雲浮市雲城區建設南藥省級良種繁育基地,開展南藥良種選育,進行規模化、規範化種子種苗繁育和示範推廣等工作。積極引導科研單位加強中藥材新品種選育,選育審定了鐵皮石斛、絞股藍等10多個品種,豐富了品種資源,有效滿足了市場需求。

  (三)推動建設質量標準體係。組建廣東省南藥種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強南藥標準的製定。組織製定《廣陳皮GAP栽培技術規程》《化橘紅GAP栽培技術規程》《巴戟天規範化生產技術規程》等規程14個,為南藥標準化生產提供科學指導。加強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建設了100畝廣佛手標準化技術集成試驗示範基地,建立10個千畝以上化橘紅、廣陳皮、肉桂和何首烏標準示範園,認定48個中藥材規範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基地,集成並推廣一批標準種植技術和生產模式,有效擴大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麵積,有力提升中藥材質量和保障供應安全。

  (四)推進中藥材生產基地規範化建設。規範中藥材產地加工,調動中藥材產地地方政府、中藥材生產企業、基地農戶積極性,推動中藥生產企業將藥品質量管理體係向中藥材種植加工環節延伸,促進中藥材生產加工與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結合。加強中藥飲片生產企業采購產地加工(趁鮮切製)中藥材監管,在符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的基礎上,規範中藥材產地加工及采購行為,加強趁鮮切製中藥材質量管理。充分發揮GAP在中藥材生產質量監管的重要作用,配合國家藥監局研究完善實施工作推進方案和配套技術要求,促進中藥材規範化、產業化、規模化種植養殖。

  四、不斷推進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

  (一)推進中醫藥教育高質量發展。省教育廳、衛生健康委、中醫藥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和2030年我省中醫藥教育發展目標,出台涵蓋高等院校中醫藥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10方麵共15條改革措施,探索創新中醫藥高等教育發展模式,推動在大灣區建設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人才培養高地,服務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先後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高等教育“衝補強”提升計劃,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入選全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南方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廣東藥科大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列為重點建設學科。2022年出台我省高水平中醫藥學院建設方案,遴選我省首批高水平中醫藥學院,其中立項重點建設學院4個(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暨南大學中醫學院),培育建設學院2個(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廣州醫科大學中西醫臨床學院)。加強對我省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建設工作,切實發揮好中醫臨床教學基地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2022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暨南大學附屬江門中醫院兩家單位獲批國家級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

  (二)構建健康灣區需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係。省教育廳支持有關高校增設中醫藥類專業,每年度發布全省普通本科專業結構分析報告,明確提出鼓勵增設中醫藥專業。近三年我省增設中醫藥類本科專業布點10個,我省共有廣州中醫藥大學等10所本科高校開設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臨床醫學等29個本科專業布點,其中16個專業入選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目前我省中醫藥類專業在校專科生約0.9萬人,本科生約1.48萬人,研究生約0.67萬人,每年向社會輸送近9000名中醫藥專業人才。形成本科為主體,專科、研究生為補充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係。

  (三)持續推進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積極落實《教育部等6部門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意見》,加強各校基層健康服務衛生人才培養指導,為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醫生提供保障。我省自2014年啟動訂單定向培養農村衛生人才計劃以來,迄今已累計招生訂單定向醫學生達9000多人,其中中醫學專業定向招生2500多人。2023年醫學生定向培養計劃規模達2492人,其中中醫學專業定向醫學生招生計劃擴增至801人,為曆年新高,定點培養高校達到11所,分別為廣州中醫藥大學、汕頭大學醫學院、廣東醫科大學、廣東藥科大學、韶關學院、嘉應學院、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和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五、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

  (一)組織省主要媒體圍繞中醫藥文化在海外開展對外傳播。在美國《美中導報》《國際日報》、泰國《星暹日報》、柬埔寨《華商日報》及印尼《商報》等海外華文媒體每周定期開設《中醫養生》專版,向海外受眾傳播中醫藥的理念文化。開設“大灣區國醫”(TCM Practitioners in GBA)、“尋味中藥穀”(Into Herbal Valley)等新媒體欄目,以視頻、海報、沉浸式直播等形式推出一批港澳台和境外高層次中醫藥人才係列專訪,探訪一批中藥材種植基地和森林康養基地,讓海外受眾感知到更為生動、有趣的中醫藥文化。開展“岐黃海蹤”--海外媒體、外國網紅中醫藥文化體驗行活動,組織在粵外媒、在粵外國網紅、海外有影響力的華文媒體、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奔赴粵港澳大灣區中藥材生產基地、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產業園進行實地探訪,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界專家學者深度交流,從外國人及海外華人的視角,探尋嶺南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出“名中醫教養生”係列視頻、《漫話“嶺南醫史”》漫畫等新媒體產品,聚焦中醫藥科普內容,將嶺南醫史、嶺南中醫藥故事、民間傳說等用輕鬆、有趣的形式展現,使海外讀者更好地了解嶺南中醫藥文化。

  (二)打造普及嶺南中醫中藥知識的精品出版項目。《嶺南醫藏》融媒體出版工程對200餘種存世嶺南醫籍進行整理,編為六卷,共60餘冊紙質圖書,在此基礎上形成“嶺南中醫藥古籍數字資源庫”。該項目由國醫大師禤國維、周岱翰、韋貴康、林毅及劉良院士擔任主編,由廣州中醫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中山圖書館研究團隊聯合編寫。預計2026年6月完成全部圖書出版和“嶺南中醫藥古籍數字資源庫”建設。實施《嶺南針灸醫學全書》重大學術出版工程,首次對嶺南針灸醫學進行全麵、係統梳理與研究,分曆史源流卷、特色技法卷、臨證精要卷,共3卷,20 冊。由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針灸學會會長、博士生導師符文彬教授和岐黃學者、博士生導師許能貴教授領銜,集粵港澳大灣區的針灸醫學權威專家之力編寫。

  (三)推進中醫藥文化陣地建設。省財政投入2000萬元支持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開展整體改造提升項目,擴大展陳規模,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文化展示核心平台,2022年7月已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我省創建11個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數量居全國首位,力爭到“十四五”期末,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數量達到30個。廣州市於2022年6月正式完成嶺南中醫藥博物館設計方案,打造以中醫藥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集博物館、種植園、主題遊樂園為一體的旅遊景區,力爭打造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四)加強中醫藥文化新媒體宣傳。我省中醫醫院微信公眾號影響力在全國中醫藥係統中排名首位,全國中醫醫院微信服務號前5名,我省占4個;微信訂閱號前10名,我省占4個。加強與主流權威媒體合作,在“南方+”平台上建立了涵蓋全省各級80多家中醫藥機構的中醫藥“南方號矩陣”,開辟出了新的宣傳陣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鬥爭中,全省中醫藥宣傳戰線與抗疫一線同步同頻,及時準確發聲,充分反映我國我省疫情防控成果,展示中醫藥參與疫情救治的臨床效果,向世人展現了中醫藥應對大災大疫的豐厚積澱,為國人樹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五)開展豐富的中醫藥文化活動。開展“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線下活動,專家義診及特色中醫護理操作5場,服務群眾約1500餘人次;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培訓2場,服務基層醫護人員近150人次;開展中醫藥健康養生知識科普講座1場,服務約60餘人次;簽約共建1家骨傷科專科聯盟、1家技術協作單位。開展《國醫大講堂》大型係列講座活動,2022年7月—9月,在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辦五期“國醫大講堂”係列科普講座活動,現場觀眾合計達1000多人,線上觀看總人次超12萬,活動得到全國及省內知名媒體近百次報道。

  六、加強梅州地區中醫藥事業產業建設

  2019年,梅州山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模式獲評“廣東醫改十年十大創新典型”;202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單位,是全省第四個成功“創先”的地級市。市、縣兩級均設立中醫醫院且全部達到“二甲”及以上標準,基層“中醫館”建設實現城鄉全覆蓋且率先開展“星級”管理模式,全市各級各類中醫醫療衛生機構1815個,占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61.8%;中醫醫院共9間,其中,“三甲”中醫醫院2間、“二甲”中醫醫院7間;中醫類別門診、診所機構209個;中醫類別(含中西醫結合)村衛生室1579個,占74.6%;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133個,覆蓋了所有城鄉建製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22年,我市中醫藥門診診療人次709萬人次,占全市診療總數的37.7%。中醫床位總數3333張,占總床位數的14.3%;其中:中醫醫院床位2938張,綜合醫院中醫科床位139張;每萬人口擁有中醫床位8.6張。每萬常住人口擁有中醫執業(助理)醫師4.99人。梅州森林覆蓋率74.52%,富硒土壤地帶占總麵積的52.3%。野生南藥資源豐富,境內有中草藥1800多種,屬全國和省重點品種282個,占普查品種的61%;其中,藥食兩用植物資源431種。

  七、下一步工作

  持續完善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對口協作機製,支持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以及醫療機構設立養老機構,支持衛生站、療養院、老年病醫院、康複醫院、護理院和中醫院等醫療機構到養老機構開展醫療診治活動,支持養老服務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簽約合作。加強醫養服務供給和對革命老區、蘇區醫養結合項目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快推進我省中醫藥教育高質量發展,鼓勵中醫藥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到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服務。鼓勵引導有實力的企業投資中藥材規範化種植(GAP),帶動南藥規模化、規範化種植。鼓勵產業基礎優勢地區申報建設南藥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強南藥精深加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持續擴大產業集聚效應。建立健全嶺南中藥材種植標準體係,構建綠色高效優質的種植生產模式,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保障優質種子種苗有效供給,推進中藥材種植標準化、規範化,提高中藥材質量水平。深入開展嶺南中醫藥文化資源普查和梳理闡釋,借助媒體策劃、宣傳、推廣,將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價值理念廣泛對外傳播推廣,擴大中醫藥文化傳播影響力,不斷提升中醫藥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專此答複,誠摯感謝您對我省中醫藥產業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廣東省中醫藥局

    2023年8月1日

  (聯係人:李新,聯係電話:83064128)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