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公告公示

關於印發《廣東省2023年秋冬季中醫藥治未病指引》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3-11-16 15:58:09 來源:本網 瀏覽次數:- 字號:

粵中醫辦函〔2023〕88號

各地級以上市衛生健康局(委):

  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方麵的作用,我局委托省中醫治未病服務質控中心組織專家研究製定了《廣東省2023年秋冬季中醫藥治未病指引》,供參考選用。

  附件:廣東省2023年秋冬季中醫藥治未病指引

  廣東省中醫藥局辦公室

  2023年11月14日

附件

廣東省2023年秋冬季中醫藥治未病指引

  秋冬季是一年中的流感高發季節,為加強流感預防,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結合廣東的氣候特點,省中醫藥局從治未病養生保健出發,委托省中醫治未病服務質控中心,組織專家編製了《廣東省2023年秋冬季中醫藥治未病指引》,給予相應的指引和預防方建議。具體指引如下:

  根據“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中醫藥治未病的理念,針對流感預防,以固護正氣為主,充分發揮人體抵禦能力,防治外邪侵入。

  今年入秋後,廣東地區氣候多變,台風連發,流感、新冠多發,急性胃腸炎亦屬常見。由於今年癸卯歲特點,加之下半年風火之氣的影響,故易發呼吸係統疾病、消化係統疾病等,病機寒熱錯雜,症狀多變,我們結合“天人相應”的理論,運用中醫藥治未病食療、經絡保健等方法,固表防感。

  一、中藥食療保健方

  (一)未病期——預防食療方。

  1.平和體質調養方——桑菊陳皮薄荷茶

  平和體質人群,因受秋冬氣候影響,易感受風燥之邪,肺失宣降、上焦蘊熱,導致口鼻幹燥、時有咽喉不適、咳嗽痰少、皮膚幹燥、眼部幹澀等症。

  材料:桑葉5克,菊花4朵,陳皮5克,薄荷2克。

  做法:熱水衝泡後飲用;也可以選擇水煮5-10分鍾。供1人飲用,每天1次。

  注解:此茶飲脫胎於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其中桑葉性寒、味甘,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解鬱的功效。菊花性微寒、味辛甘苦,可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的作用。桑葉、菊花相須為用,在秋季防治風燥感冒中每每做為主藥,功不可沒。加之薄荷清熱利咽。陳皮理氣、健脾、化痰。共同起到健脾益肺,清解風燥之邪,預防感冒的作用。

  2.陰虛體質調養方——三參潤肺湯

  陰虛體質人群,在秋冬天氣影響下,更易感覺口幹舌燥、眼睛幹澀、心煩不眠、大便偏幹甚至顆粒樣,或易生虛火,皮膚長癢疹、痤瘡,或體虛易感冒,但虛不受補。

  材料:太子參、沙參各30克,玄參15克,水鴨半隻,陳皮、生薑、花生油、食鹽適量。

  做法:把材料洗淨,水鴨斬件焯水後,生薑起鍋爆炒一下。向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加入上述材料,慢火煮1小時,調味即可。可供3-5人飲用,每周1-2次。

  注解:玄參又名元參,《本草備要》載:“(性)苦鹹微寒,(能)益精明目,利咽喉,通二便”,因能補機體陰液而能治便秘、咽幹口燥;太子參,能補氣生津,藥性平穩而適合病人長期服用;沙參,補肝肺之陰而去虛火。水鴨經生薑、油鍋炒製,寒性大減。本湯方有效緩解咽幹鼻燥,幹咳無痰,便秘,皮膚幹燥等不適,通過補氣養陰改善症狀,增強體質。

  注意事項:風寒所引起的咳嗽、咽喉不適與便溏者不宜。

  3.氣虛體質調養方——五指毛桃紅棗燉排骨

  平素體質偏虛人群,易出現疲倦乏力、氣短、汗多、怕風和易感冒,或有皮膚幹燥,或進補或食煎炸之品易上火。

  材料:五指毛桃100克,玉竹30克,紅棗6個(去核),排骨350克,生薑、食鹽適量。

  做法:排骨斬件,洗淨焯水。鍋內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可供3人飲用,每周1-2次。

  注解:五指毛桃性微溫、味甘,能健脾化濕、行氣化痰、舒筋活絡,素有“南芪”之美譽。搭配補中益氣、潤心肺的玉竹,和中補血的紅棗,溫中的生薑,氣血雙補防外感。

  注意事項:濕熱體質人群不宜。

  (二)疾病期——症狀緩解食療方。

  1.風寒感冒,惡寒鼻塞——陳皮普洱薑母茶

  材料:新會陳皮1瓣,普洱茶3克,薑母茶1塊(或生薑3-5片加適量紅糖)。

  做法:熱水衝泡後飲用;也可以選擇水煮5-10分鍾。供1人飲用。

  注解:薑母茶是用紅糖(或黑糖)和老薑熬煮而成,不僅可以預防感冒、溫經養血,還有美膚的作用;加上新會陳皮(最好選10年左右的),既可增強其原有功效,又有助於理氣調中、燥濕化痰;再搭配帶有天然陳香韻味的普洱茶,整個茶飲聞起來沁人心脾,還有健牌開胃、養血祛寒的作用。適合感冒初期,出現身重乏力、鼻塞流涕,又見胃口不佳、口淡,或惡寒、手足冰涼的人群飲用。

  注意事項:濕熱體質或風熱感冒者不宜。

  2.風熱感冒,咳嗽咯痰——雪梨蘋果羅漢果湯

  材料:蘋果1個,雪梨1個,羅漢果10克,生薑三片去皮。

  做法:蘋果、雪梨洗淨去芯切塊,與羅漢果、陳皮一起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後小火熬煮1個小時即可。供1人飲用。

  注解:雪梨味甘酸、性涼,可清肺化痰、生津止渴。蘋果味甘酸、性平,有益胃生津的作用。羅漢果搭配生薑開宣肺氣、解表化飲。適合風熱感冒咳嗽咯痰時輔助食療。

  3.風寒咳嗽——鮮薑蘿卜杏仁飲

  材料:白蘿卜250克,生薑15克,北杏仁5克、南杏仁5克。

  做法:將白蘿卜和生薑洗幹淨、切碎,加入南北杏,用料理機榨汁,供1人飲用。

  注解:本方為《普濟方》鮮薑蘿卜汁加味而成。生薑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功效散寒解表,溫肺化飲,溫胃止嘔,適用於風寒感冒。白蘿卜味辛甘,性涼,入肺、胃經,功善下氣化痰,生食為佳。《隨息居飲食譜》雲其可“治咳嗽失音,咽喉諸病”。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南北杏同用,既取北杏的藥性,也取南杏的甜味。全方可用於風寒感冒初期,咽癢咳嗽有痰,咽喉不利的症狀。

  4.陰虛燥咳——麥冬雪梨清湯

  材料:麥冬15克,雪梨1-2個,南杏10克,鮮無花果(或幹)2-3個。

  做法:材料洗淨,雪梨切塊,向鍋內放入適量清水煮沸,加入上述材料,慢火煮30分鍾,調味即可。

  注解:麥冬性微寒味甘淡,歸心、肺、胃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雪梨性涼味甘,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因其鮮嫩多汁、酸甜適口,故有“天然礦泉水”之稱。無花果清甜可口,杏仁潤肺止咳,對於偏於陰虛津虧、久咳不愈人群尤其適合,也推薦長期抽煙的人士保健食用。此湯既可素食,或加瘦肉同煮。

  二、中醫外治法

  (一)中藥沐足療法(預防感冒或感冒初期適用)。

  沐足療法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之一,配伍合適的藥材,平日可預防感冒,感冒初期也可使用此方法,對症狀緩解有所裨益。

  取艾葉5克、肉桂3克、桑葉5克、菊花5克、荊芥5克,沸水浸泡15分鍾後放冷或加入適量冷水,調節至適宜水溫(<40-45℃)。將雙足浸入,藥液沒過腳踝,浸泡15分鍾或泡至前額後背微微出汗即可。每天或隔日1次。

  注意事項:水溫並非越熱越好,請不要超過45℃,防燙傷。饑餓、飽食時均不宜沐足,餐後1小時以上為佳。沐足後建議適量飲用溫開水補充水分。

  忌用人群:1.腫瘤、心梗、高血壓及精神疾病等重症患者;

  2.足部皮膚有破損者;

  3.對藥液過敏者;

  4.糖尿病足患者。

  (二)艾灸法(預防感冒、改善體質)。

  艾灸可固護正氣,提升陽氣,預防外感疾病曆史悠久,尤其適合體虛易感人群,老人、兒童也可應用此法。

  艾灸神闕、足三裏,可培元固本,健脾益氣,緩解疲勞。

  1.神闕

  定位方法:正當臍中。

  艾灸方法:手持艾條於穴位上方8-10厘米,溫和灸15-20分鍾,微微出汗為宜。

  2.足三裏

  定位方法:足三裏在小腿前外側,犢鼻(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艾灸方法:手持艾條距離穴位8-10厘米,溫和灸15-20分鍾,微微出汗為宜。

  (三)中藥熱敷法(風寒感冒)。

  中藥熱敷法可溫經散寒,有效緩解風寒感冒鼻塞、流清涕的症狀,且可一次熱敷多個穴位,體感舒適。

  將吳茱萸30克、小茴香30克、萊菔子30克,與海鹽500克炒熱裝布袋,熱敷於大椎、風門、肺俞穴位之上,每次15-20分鍾,每日1-2次。

  1.大椎

  定位: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

  取穴:取俯臥位或坐位,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處,即是第7頸椎,其棘突下凹陷處即為此穴。

  2.風門

  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穴:確定大椎穴位置後,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2胸椎),從其棘突下緣旁開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3.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穴:確定大椎穴位置後,往下推3個椎骨(即第3胸椎),從其棘突下緣旁開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注意事項:風熱感冒不用此方法。

  (四)刮痧療法(風熱感冒)。

  刮痧療法以中醫經絡十二皮部理論為指導,刮拭相應部位,可瀉熱解表的作用,適用於感冒、發熱、咽痛等症狀的緩解。

  刮拭部位:頸後風池穴、風府穴至大椎穴,背部沿督脈、華佗夾脊穴、膀胱經依次刮拭。

  刮拭方法:先於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或活絡油。手持刮板,沿從上到下的方向進行刮拭。刮板與皮膚保持 45-60°進行刮痧。酸痛、出痧部位重點刮拭。每次10-15分鍾。刮痧後適量飲用溫水,刮痧部位避免受涼,刮痧4小時後方可洗澡。

  三、生活方式調養

  (一)保證充足睡眠,睡前宜安靜平和,上床後少做與睡眠無關的事。

  (二)秋冬季天氣幹燥,飲食上少食油膩、煎炸、燒烤、辛辣食物,清淡飲食,適當增加飲水量。

  (三)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盡量保證每天能自然排解大便。

  (四)保持每日適當活動。年輕人可進行跳繩、原地高抬腿跳、啞鈴鍛煉等;行動不便者也應適當活動手腳;老年人在居室中可進行深呼吸、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保健功法鍛煉,以身上有微微溫熱感或微微汗出為佳。

  (五)保持情緒舒暢。秋冬季適合戶外出遊、登高望遠、開闊心胸;或與家人朋友相聚傾談、唱歌、聆聽音樂等方式,預防悲秋的低落情緒,保持情緒舒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