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快訊
廣東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發展成就
從創辦之日起,廣東經濟特區認真執行中央賦予的改革開放試驗田和排頭兵的特殊曆史使命,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奮勇拚搏,大膽實踐,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重要貢獻。
一、經濟發展實現飛躍
設立經濟特區以來,廣東三大經濟特區勇立潮頭,不僅成為觀察中國經濟騰飛的時代窗口,而且成為引領全國產業升級轉型的一麵旗幟。
(一)綜合實力跨越發展。
40年間,廣東經濟特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對全省經濟的影響逐漸擴大。1980年,廣東經濟特區地區生產總值16.10億元,占全省的比重僅為6.4%,到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達33057.06億元,占全省比重提高到30.7%;1981-2019年年均增長17.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5.0個百分點。1980年,經濟特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43元,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達15.86萬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年均增長12.2%,高於同期全省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1980年的1.8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4256.12億元,占全省比重由4.8%增加到33.6%,年均增長22.0%,高於全省平均水平5.9個百分點。
深圳經濟特區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綜合實力由弱變強,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化創新性城市,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1980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2.70億元,此後,經濟總量不斷攀升,1996年突破千億元,2010年突破萬億元,2016年邁上兩萬億元新台階,至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927.0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80年的1519倍,年均增長20.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80年的835元增至2019年的20.35萬元,年均增長9.8%,根據世界銀行製定的國家與地區收入水平劃分標準,達到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水平。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財政實力不斷提升。1980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0.30億元,此後,於2010年、2014年和2016年分別突破千億元、兩千億元和三千億元,2019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73.38億元,年均增長27.4%。2019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22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
珠海經濟特區經濟快速發展。1980年,珠海地區生產總值2.61億元,2008年突破千億元,2015年突破兩千億元,2018年突破三千億元,至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達3435.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80年的537倍,年均增長17.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55萬元,是1980年的100倍。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不斷擴大。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980年的0.37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44.49億元,增長930倍,年均增長23.0%。2019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95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倍。
特區成立前,汕頭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1980年,汕頭地區生產總值僅10.7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366元。改革開放的激昂號角吹響後,汕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經濟實力得到突破性提升。1992年汕頭經濟總量突破百億元,2009年突破千億元,2016年突破兩千億元。在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汕頭經濟也保持中高速增長。2019年汕頭地區生產總值2694.0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80年的97倍,年均增長12.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7669元,是1980年的50倍,年均增長10.6%。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財政收入大幅增加,2008年和2013年分別突破50億元和100億元,2019年達138.25億元,是1980年的119倍,年均增長13.0%。2019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3元,比2014年增加9347元。
(二)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特區的產業結構處於快速優化之中,第一產業占比迅速下降,第二、三產業占比穩步提高。
1980-1992年,第一產業占比下降,第二、三產業占比迅速上升。這一時期,經濟體製改革啟動,傳統計劃經濟體製被衝破,深圳工業起步,“香港前店,深圳後廠”的格局迅速形成,以出口加工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開始發展;珠海確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特區的窗口作用,為建設一個花園式海濱城市打下良好基礎;汕頭憑借較好工業基礎,初步形成傳統工業及新興工業並舉的工業產業體係。1980年,經濟特區三次產業占比為27.5:32.4:40.1,到1992年,三次產業轉變為6.7:45.9:47.4。
1993-2002年,第二產業占比超過第三產業,三次產業占比小幅波動。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戰略確立。深圳承接香港產業轉移,形成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珠海逐步形成頗具特色的電子信息、家電電器、精密機械製造和生物醫藥等產業;汕頭逐步形成以紡織服裝、工業玩具、塑料化工、食品醫藥等支柱產業。1998年,第二產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三產業,三次產業占比調整為3.1:48.6:48.3。2002年,三次產業占比轉變為1.9:49.6:48.5。
2003-2012年,第二產業占比先上升後下降,第三產業開始穩步上升。這一時期,特區經濟由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益轉變,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轉變。深圳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第三產業占比逐年提升;珠海、汕頭通過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植,大力發展服務業。2009年開始,第三產業占比超過50%,並超過第二產業,2012年三次產業占比轉變為0.7:45.8:53.5。
2013-2019年,第二產業占比穩步下降,第三產業占據主導地位。工業產業向高端方向發展,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先進製造、高技術製造快速發展,以金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到2019年,三次產業占比轉變為0.6:40.3:59.1。
深圳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在經濟中比重大幅下降,工業比重較大提升,服務業比重穩步提升。三次產業結構由1980年的28.9:26.0:45.1調整為2019年的0.1:39.0:60.9。支柱產業快速發展。2019年,深圳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17487.3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4.9%,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4.3%。黨的十八大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2年的29.9%提升至2019年的37.7%。工業和服務業內部結構不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先進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70.4%提升到2019年的71.9%;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57.7%提升到2019年的66.6%;以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由2012年的66.4%提升到2019年的73.8%。
建立經濟特區以來,珠海針對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製定產業發展規劃,三次產業結構由1980年的36.4:31.8:31.8調整為2019年的1.7:44.5:53.8。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發展,培育了一批休閑農業知名品牌。工業實體經濟基礎得到夯實,發展活力逐漸增強。2019年全市實現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55.5%、29.6%和58.2%。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高端打印設備等五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正在形成。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已形成了以房地產、貿易、金融、旅遊會展、物流、交通運輸、軟件信息、互聯網為骨幹,其他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世界頂級主題公園——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引領珠海第三產業壯大經濟規模及轉型升級,推動珠海向全域旅遊新模式深度拓展,使得第三產業對珠海經濟的拉動作用日趨凸顯。2019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由2012年的56.8%提升到2019年的67.2%。
汕頭特區成立初期,全市三次產業比重為25.0:34.1:40.9。特區成立以來,工業和服務業發展不斷加快,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與日俱增,201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4.5:47.5:48.0。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一批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生產經營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興農戰略效果顯現,201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是1980年的7.0倍。先進製造業規模逐步擴大,2019年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6.8%,比2012年提高21.1個百分點。服務業蓬勃發展,貿易、交通等傳統服務業行業繼續興旺,金融、保險、房地產、旅遊業等新興服務業行業快速成長,經濟輻射圈不斷擴大。2019年,汕頭服務業增加值1293.50億元,是1980年的73倍,年均增長11.6%;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50.0%。
(三)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
廣東經濟特區充分發揮對外窗口的功能,對外貿易迅猛發展,出口規模日益擴大。經濟特區出口由1980年的2.75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2729.38億美元,年均增長19.4%。1980-1992年,深圳依靠毗鄰香港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出口,珠海臨近澳門,對外貿易頻繁,汕頭憑借華僑眾多的優勢,吸引國外投資,拓寬進出口市場,這一時期,經濟特區進出口以低端加工貿易為主,出口年均增長高達38.4%。1992-2012年,隨著深圳承接香港國際產業轉移,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進出口是1992年的19.8倍,出口年均增長17.1%。澳門經濟體量小,對珠海經濟輻射有限,珠海進出口規模小,但增速較高,1992-2012年出口年均增長17.8%。汕頭由於地理位置、營商環境等自身發展因素影響,進出口逐漸減少,更多開發國內市場,2012年,汕頭進出口是1995年的2倍,1992-2012年出口年均增長8.5%。2013年以後,國際貿易環境深刻變化,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經濟特區進出口增速放緩,企業“引進來走出去”步伐加快,外貿進出口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除了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外,積極吸引外資也是特區打造外向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廣東經濟特區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090個,是1980年的127倍;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03.34億美元,是1980年的356倍。1980-2019年,特區累計簽訂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14320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503.98億美元,分別占同期全省的25.9%和32.2%。
(四)科技創新成效顯著。
廣東經濟特區加大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和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的投入,科技投入占全省的比重較大。2018年,經濟特區R&D經費投入1277.34億元,比2013年增長近一倍,占全省47.2%,比2013年提高2.9個百分點。深圳推進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R&D經費投入在全國大中城市排名第三,投入強度位居全球前列。至2019年底,深圳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申請總量的30.7%,連續16年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以深圳為核心的廣深科技走廊建設,已經成為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大磁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要素流動的樞紐,向周邊城市釋放強大能量,快速帶動珠三角城市群的創新協同發展,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力支持,為全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保障。
(五)基礎設施跨越前進。
廣東三大經濟特區成立以來,相繼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交通運輸、城市公共設施等事業日新月異。特別是近些年,深圳、珠海麵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汕頭加快區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特區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進一步加快。2019年經濟特區合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6.7%。截至2019年底,深圳城市汙水處理率97.7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全市公路總裏程735.77公裏,其中高速公路426.46公裏;年末公共交通營運線路總長度21605.63公裏,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315.72公裏;深圳港擁有15個20萬噸級靠泊能力的集裝箱泊位,成為華南地區超大型集裝箱船舶首選港;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達128萬噸,全球排名第23位。珠海城鎮汙水集中處理率96.62%,城鎮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100%,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麵積約21平方米/人;年末公路通車裏程1463.42公裏,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67.98公裏;公共汽車營運線路總長度4098.90公裏,軌道交通通車裏程86.5公裏;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使珠海成為全國唯一與港澳路橋相連的城市。汕頭年末公路通車裏程3920.75公裏,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32.20公裏;公共汽車營運線路總長度3580公裏;汕頭港集裝箱吞吐量135.04萬TEU,進入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百強行列,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海15個重點港口之一。
二、社會事業繁榮發展
廣東三大經濟特區始終將增強人民福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公共服務保障、社會管理等諸多領域成就顯著,不僅顯示出強大的社會發展活力,還成為引領全國內陸地區走向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一個標杆。
(一)文化事業欣欣向榮。
深圳大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廣大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19年,全市有各類公共圖書館674座,公共圖書館總藏量4745.95萬冊(件),擁有博物館、紀念館52座,美術館11座。
珠海不斷加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關注文化民生,努力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多次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馬戲節、珠海WTA超級精英賽、中國航展、國際賽車、國際半程馬拉鬆及公路自行車賽等眾多國際賽事活動,北山音樂節、沙灘音樂節已頗具影響力,極大提升了珠海城市文化品牌。2019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4個,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4個,博物館9個,美術館4個,電影城(院)41家,文化站24個。
汕頭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化產業體係逐步完善,文化軟實力逐步增強。公共文化設施和硬件建設日臻完善,2019年,全市擁有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7座,藝術表演團體7個,藝術表演場所6所,演出1509場次,基本滿足了特區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倍受重視,汕頭抽紗、貴嶼雙忠信俗、陶瓷微書、太安堂中藥文化等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小公園曆史文化街區和樟林古港南粵古驛道保育活化,老媽宮戲台、彬園、開埠郵局陳列館等一批項目得到修繕,城市文化底蘊有效保留。
(二)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深圳教育事業實現了由農村教育向現代化城市教育的巨大跨越。2019年,全市共有各類學校2621所,各類專任教師14.65萬人,在校生224.41萬人,分別是1980年的8倍、59倍和35倍。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4所大學入選新一輪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高校行列。
珠海積極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自1999年以來,先後引進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和遵義醫學院等10所知名大學落戶珠海,2019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已達14萬人,目前高校數量及在校大學生在省內僅次於廣州,極大地提升了珠海城市競爭力,填補了珠海無高校的空白,為珠海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汕頭普及教育發展迅速,逐步加強高等教育,教育普及麵不斷擴大。2019年,全市各類學校數量超過2000家,而1980年僅927家;在校學生數超過115萬人,而1980年僅48.51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汕頭教育事業進入全麵發展時期,實現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省教育強縣(區)全覆蓋,獲廣東省教育強市稱號。公辦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100%,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實現100%,初中毛入學率113.31%。高等教育發展加快,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列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全力打造國內外創新型人才聚集地,對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和培育創新型人才將發揮積極作用。
(三)衛生事業成就矚目。
深圳積極推進和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醫療衛生體係逐步健全,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得到極大提升。衛生機構數由1980年的74家增加到2019年的4459家,增長59倍。衛生機構床位數由1980年的643張增加到2019年的51318張,增長79倍。2019年,全市衛生工作人員12.54萬人,比1980年增長93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完成診療量10811.72萬人次,入院人次182.23萬人次,病床使用率82.5%。
珠海以滿足人民健康需求為導向,加強公共衛生體係建設,加快醫療衛生資源優化調整,積極推進衛生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改革,促進衛生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1980年全市僅有衛生技術人員1300人,醫院及衛生院床位900張,每萬人擁有的衛生技術人員和床位數為35人和24張。2019年,全市擁有衛生機構數936個,其中醫院44家,衛生機構床位10233張,衛生機構擁有在崗職工2.37萬人,衛生技術人員1.97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共7740人,注冊護士8824人,每萬人擁有的衛生技術人員和床位數為98人和51張。2019年人均預期壽命85.37歲,位居全省第一。
汕頭不斷加大公共衛生領域投入,醫療水平迅速提高,衛生機構日益健全,醫療衛生體係不斷完善。2019年,全市衛生機構1628個,醫療機構床位1.96萬張,衛生技術人員2.63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98萬人。基層醫療體係建設步伐加快,受益群眾覆蓋麵不斷擴大。醫療機構診療總人數2571.51萬人次,患者治愈出院59.48萬人次,病床使用率79.40%,病床周轉次數31.56次。
(四)社會保障事業持續推進。
深圳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著力構建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係。2019年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055人,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160元、居全國首位。全市共有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47個,床位10209張;編辦登記生活無著人員救助管理站3個,救助管理站床位804張。
珠海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至2019年底,享受低保救助的困難群眾7104人,享受特困人員供養金人員1015人。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福利機構床位4111張,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518人。
汕頭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係建設,社會保障體係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城鄉低保製度日趨完善,2019年末全市城鄉低保覆蓋人數9.31萬人,比2000年增長294.5%,城鄉低保支出比2000年增長2608.9%。社會養老服務體係建設步伐加快,出台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製定民辦養老機構優惠措施,啟動“銀齡安康行動”和長者緊急呼援服務,為高齡老人購買保險,發放高齡津貼和基礎養老金。
廣東經濟特區成立40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證明了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完全正確的,隻有堅持不斷改革開放,堅持不斷為人民謀福祉,社會主義事業就會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站在新時代新的曆史起點上的廣東經濟特區,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發揮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珠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澳珠”極點城市、汕頭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示範引領作用,助力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