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版 簡繁轉換 English

搜索熱詞: 婚姻登記 低保 養老 收養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通知公告

廣東省民政廳辦公室關於公布2023年度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活動情況的通知

2023-12-11 11:06:52 來源:廣東省民政廳 閱讀次數:1977
瀏覽字號
打印頁麵

粵民辦函〔2023〕115號

地級以上市民政局:

  為進一步深化社會救助製度改革,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係,推動社會救助體製機製再創新再落實,省民政廳組織開展了2023年度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活動。各地民政部門按照創新實踐活動指引,結合當地實際,周密組織、深入挖掘、全麵總結、認真遴選,積極申報了一批基層勇於探索實踐的創新典型,有力推動了基層社會救助改革創新,為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動力和活力。根據地報送情況,經評審,確定廣州市聚焦實、全、優、準打造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融合共助新模式15案例為“2023年度廣東省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名單見附件)

  各地級以上市民政局要認真借鑒吸收先進做法、典型經驗,持續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讓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附件:2023年度廣東省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名單

  廣東省民政廳辦公室

  20231127

附件

  2023年度廣東省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名單

  1.廣州市民政局:聚焦“實、全、優、準”打造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融合共助”新模式

  2.廣州市民政局:創製“會說話的核對報告”提升救助服務為民情懷

  3.廣州市越秀區民政局:破解“人戶分離”難題打通社會救助“最後一米”

  4.廣州市南沙區民政局:異地申辦暖人心打造開放新高度

  5.深圳市福田區民政局:以小善意傳遞大溫暖“M餐”公益在行動

  6.佛山市順德區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安心大愛城善居暖萬家

  7.佛山市禪城區民政局:禪聚溫暖救在身邊

  8.東莞市寮步鎮公共服務辦:暖居“築”光—困難群眾居家用電安全改造行動

  9.東莞市橋頭鎮公共服務辦:推進“政府救助+慈善幫扶”全方位聯動織密築牢民生保障網

  10.中山市民政局:建立“7+6+N”分類關愛機製推進服務類救助創新發展

  11.肇慶市四會市民政局:鄰裏互助利益共享搭建困難群眾多元救助服務橋梁

  12.清遠市民政局:“為民驛站”有溫度兜底保障見成效

  13.清遠市陽山縣民政局:穀雨時節助農耕救助服務解憂難

  14.潮州市饒平縣民政局:紮實推進“互聯網+”村級民政事項代辦

  15.雲浮市鬱南縣民政局:堅持黨建引領推動救助暖心


  廣州市聚焦實、全、優、準打造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融合共助”新模式

  實施成效:廣州市民政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製度的部署要求,落實民政部《關於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以社會救助服務類改革為目標,聚焦“更實”“更全”“更優”“更準”四個重點,逐步建立了數據共享、項目共建、群眾共幫的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深度銜接新模式,形成了廣州特色的“共助”服務救助新格局。一是構建了1套健全完善的立體幫扶機製,主要是以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會資源及社區自治組織的“五社聯動”為主體,四級慈善幫扶網絡體係為支撐,市公益慈善組織、社會服務機構、社區慈善捐贈站點和廣益聯募互聯網募捐等為補充救助機製。二是搭建了1個精準高效的“穗救易”服務平台,實現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需求-指揮-處理-反饋”的全流程網上辦理體係,2022年實施轉辦轉介7313人次,發放慈善救助金40.72萬元,發放實物折價171.9萬元。三是創建了N個多元融合的共助幫扶項目。將慈善幫扶清單納入全市社會救助服務“一證一書一清單”改革,實施慈善幫扶品牌工程,深入實施慈善醫療救助和應急救助、困境兒童救助、血友病援助、“慈善贈藥”、愛蕾行動等活動,開展“仁醫惠民·愛在羊城”“廣州媽媽愛心計劃”“暖心惠童”等困難群體幫扶特色項目,打造社區慈善品牌“微心願”等,為困難群眾提供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幫扶。

  創新之處:在救助服務改革中,整合社會幫扶資源,利用數字化、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打造“穗救易”服務平台,彙聚、指揮、調度、暢通政府和慈善的銜接融合渠道,實現了困難群眾“製度化、多元化、高效化、規範化”的智慧救助幫扶,共助困難群眾實現共富裕、共發展。

  主要做法:

  一、聚焦機製更實,強化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機製銜接的製度化。一是堅持以“一張網部署”強化高位推進的組織體係。組成市領導為總召集人、民政部門牽頭、多個專項救助部門負責同誌為成員單位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聯席會議以及慈善工作聯席會議兩個聯席會議,通過每年定期召開會議,將困難群眾的慈善幫扶工作納入重點審議內容等方式,共同研究製定工作規劃、解決製約發展的問題,強化了慈善力量在社會救助領域的效能發揮。以市委、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了《改革完善社會救助製度的若幹措施》,出台《廣州市慈善促進條例》《廣州市臨時救助實施細則》《廣州市民政局關於開展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工作的通知》,以市政府規範性文件的形式確立了“民政部門應當強化政府救助與公益慈善銜接,構建‘政府救助+慈善救助’轉辦轉介機製”目標任務。明確提出“推動與慈善力量銜接”“聯動慈善組織建立全市慈善項目轉辦轉介平台”等具體措施,為全市社會救助與慈善事業的緊密銜接、高質量發展做好頂層製度設計。二是堅持以“一盤棋推動”強化運作完善的保障體係。在市級層麵局直屬正處級事業單位市慈善服務中心(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組建成立社會救助部,配備專職幹部,圍繞困難群眾困難需求開展慈善醫療、微心願、及時雨急難救助等慈善幫扶項目。充分發揮社區慈善作用,形成具有廣州特色的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誌願者、社區慈善資源融合發展的“五社聯動”機製。建立慈善服務網絡,實現鎮(街)100%全覆蓋。推進社區慈善基金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設立社區慈善基金530個,為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提供資金保障。三是堅持以“立體化服務”強化全麵覆蓋的保障體係。將慈善等社會力量幫扶納入困難群眾兜底保障的重要環節,強化轉辦轉介銜接,各級民政救助部門與慈善部門定期會商並明確專人跟進、明確工作流程,協同做好困難群眾需求挖掘分析、需求實時轉介、群眾身份確認等工作,提升協同幫扶效率。全麵聚焦困難群體的具體需求,構建市、區、街、村級慈善基金四級慈善幫扶網絡體係為支撐,市公益慈善組織、社會服務機構、社區慈善捐贈站點和廣益聯募互聯網募捐等為補充幫扶機製。實施“廣州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發揮誌願服務協作優勢,依托慈善空間、社工站等平台,積極發掘反饋和響應社區困難群眾的服務需求。將社會組織、國有企業等社會力量納入幫扶主體,積極為創新性高、可行性強、與政府目標契合的困難群眾幫扶項目提供資源鏈接、能力建設等支持。近4年來,共有81個公益項目獲得資助近1155萬元,逐步實現了“大慈善”的立體化的救助幫扶模式。

  二、聚焦內容更全,推動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項目融合的多元化。一是優化市級慈善項目。擴大慈善介入困難群眾重大疾病前置救助的範圍,擴充慈善醫療救助服務種類,開通慈善救助熱線400-859-9595,打造“珠珠大病救助”平台,聯動愛心企業、醫療機構、公益組織,實現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高效銜接。2022年,珠珠慈善醫療救助平台共服務11875人次,整合聯動救助資金2141.46萬元。按照“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掏一點”的方式,動員社會慈善力量參與“耆樂安居”圓夢計劃,為困難群眾進行居家微改造等慈善幫扶。二是搭建社區慈善項目。聚焦基本民生保障需求,關心幫扶散居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保邊緣家庭、特殊困難殘疾人等群體,2022年累計幫助15322戶困難家庭實現“微心願”,直接受惠45966人次。印發《社區慈善基金合作服務指引(試行)》,推動廣州社區慈善基金的設立和運營,截至20232月,全市設立176個社區慈善工作站,創建慈善空間1042個,設立社區慈善基金530個,為困難群眾募集資金5611.84萬元。三是打造社會力量特色幫扶項目。組織社會組織參與“630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開展“仁醫惠民·愛在羊城”“廣州媽媽愛心計劃”等困難群體幫扶特色項目,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解決困難群眾需求1.3萬多個。打造236條覆蓋全市176個鎮、街的廣州社工“紅棉守護”熱線,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實現智能接聽、語音導航、自動錄音、數據統計等,通過線上線下協同解決了困難群眾缺糧、缺藥、就醫等基本生活保障問題,並提供心理疏導等服務。

  三、聚焦服務更優,構建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智能化網絡。一是構建“穗救易”指揮中樞,強化幫扶數據支撐。構建全市民政係統“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智能服務係統,作為全市困難群眾救助服務的指揮調度中樞,在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幫扶的過程中,能夠提前實現數據智能化篩選,強化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圍繞困難群眾開展幫扶的定向性與緊密性。目前“穗救易”服務平台已彙集、篩選與低保、低邊、特困、支出型困難家庭、獨居老人、特殊重度殘疾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民政服務對象相關的1400萬條基本信息、資金發放、照料護理、慈善救助、誌願服務等信息,清楚展示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具體情況,二是暢通申辦途徑,優化服務處置方式。實現慈善幫扶“指尖辦”“即時辦”,製定了彙集政策清單、服務清單、慈善清單的“穗救易”救助幫扶事項清單,實現服務標準化、菜單化。通過“穗救易”服務平台優化處置方式,將困難群眾的需求即時通過係統流轉轉辦轉介至慈善組織、社會力量開展幫扶。慈善組織通過“穗好辦”APP可進行信息查詢、服務錄入等,拓展群眾“線上+線下”服務需求申請,進一步提升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的救助效率。三是打造服務品牌,提升服務宣傳效應。上線了南沙區“愛心灣區”、花都區“情暖花都”、越秀區“幸福越秀”、從化區“活力從化”等服務品牌,籌備上線市慈善“慈善醫療救助項目”“微心願”項目、市供電局的“電亮民生”項目、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逐步構建了廣州“1+N”救助服務矩陣。通過對社會公眾展示、查閱、反饋,進一步強化了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幫扶的社會效應,激發了慈善參與救助幫扶的熱情。

  四、聚焦服務更準,強化慈善力量參與救助幫扶監管的規範化。一是實施任務督導,讓慈善幫扶更加精準。通過“穗救易”服務平台構建了服務實時監測、預警信息的功能,對異常的服務信息進行監測,及時反饋至各級民政部門以及社工等機構,督促他們及時跟進反饋,閉環管理。在“穗救易”服務平台中按照慈善等社會力量幫扶頻次、幫扶內容及成效等因素,生成紅、黃、綠三個指標燈,對一定時期內未開展慈善幫扶的,或群眾提出慈善幫扶但未按期落實的,進行紅燈預警提醒,實現困難群眾救助服務全過程監管,形成救助幫扶閉環,確保救助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二是打造樞紐組織,讓慈善幫扶更加主動。購買第三方機構開展“救助+慈善”服務管理,打造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的樞紐型組織,守護好社會力量幫扶的公信秩序。評估慈善機構、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等力量參與救助幫扶工作,並精準發布或推送救助服務項目及需求,實現供給平衡。同時,對社會救助類的慈善項目及社會組織公益項目的項目設定、實施過程、實施進度、實施效果等進行監督及評估。三是開展績效評價,讓慈善幫扶更加有序。引入第三方力量客觀、科學地評價全市社會救助+慈善幫扶工作,對含慈善轉辦轉介在內的相關工作進行重點督導並進行綜合考核,找準不足和風險,引導基層不斷規範工作,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同時,也引導基層加強社會救助創新,使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在基層社會救助工作運轉中銜接的更加緊密、有序、規範。

  

廣州市創製“會說話的核對報告”提升救助服務為民情懷

  實施成效:廣州市不斷創新核對工作機製,率先製定核對規則並設定科學運算公式和嚴謹取值邏輯,通過量化核對報告收入財產數額,為精準認定救助對象提供了直觀化、可視化的參考結果。同時,強化數據分析應用,在核對報告中增加家庭敏感因子數字化展示,凸顯家庭異常情況預警提醒,描繪家庭曆年經濟狀況趨勢圖,構建家庭救助需求度等,生動地展現出家庭立體畫像,主動為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發聲,形成會說話的核對報告,充分發揮了核對大數據服務社會救助決策谘詢、豐富數字監督形式等方麵的積極作用,有效地協同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效能。

  創新之處:廣州市通過量化核對報告收入財產數額,增加家庭敏感因子數字化展示,凸顯家庭異常情況預警提醒,描繪家庭曆年經濟狀況趨勢圖,構建家庭救助需求度等,生動地展現出家庭立體畫像,主動為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發聲,形成會說話的核對報告,為社會救助精準審批、動態監測、智能監管提供大數據”“小線索,有效地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效能。

  主要做法:

  一、量化核對報告收入財產數額。通過研究各項核對信息與居民家庭經濟狀況的關聯,分析製定信息比對規則,設置客觀數據優先取值等級、科學的收入財產計算方法、建立實物類財產價格評估機製,在核對平台建立智能計算模型,對核對信息進行篩選、計算,精準地界定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的收入額和財產額,全麵準確的量化核對結果,給予社會救助直觀性的審核審批參考。

  二、增加敏感因子數字化展示。針對對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影響深遠的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申請頻率、申請業務類型等四類敏感因子主動在核對報告中進行展示。其中人口結構計算撫養比,申請頻率和申請業務類型關聯曆年數據,通過數字化呈現,提供給社會救助部門較為全麵地了解家庭基本情況,實現精準施策,並為後續指導開展入戶調查、綜合評估、動態管理、救助轉介等提供重要線索。

  三、凸顯家庭異常情況預警展示。通過關聯曆年核對數據,將社會救助申請家庭人口變化、就業變動、大額支出等情況進行主動展示,直觀地呈現出新生人口、勞動力死亡、就業變更、突發重病等基本情況,並將家庭大額金融資產、購車賣車、購房賣房等涉及社會救助一票否決的收支行為進行關聯展示,完整勾勒出申請家庭曆年經濟異常變化行為,有效地助力社會救助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退盡退。

  四、描繪申請家庭曆年經濟狀況趨勢圖。通過將存量核對數據中主申請人字段進行關聯,生動描繪出社會救助申請家庭曆年的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趨勢圖,有效幫助救助部門對申請人家庭經濟狀況進行較為科學的預判,提前落實主動發現、分層分類救助。同時,通過趨勢變化,形成對比監測,第一時間將收入財產相差較大的情況形象化地反饋至救助部門,後端驅動救助部門查證是否瞞報、財產轉移等,增加核對結果監測效用。

  五、構建家庭救助需求度。以曆年存量核對數據為支撐,科學分析得出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均財產、家庭申請次數和家庭申請頻率為救助需求指數衡量指標,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合成家庭救助需求因子分。以因子分作為因變量,使用業務類型、申請年份、家庭人口結構和就業狀況擬合線性回歸模型,計算得出社會救助申請家庭救助需求度,擬定區間介於-22之間,數值越大,救助需求越強。通過構建家庭救助需求度,更加客觀、精準、科學地刻畫出家庭綜合貧困特征,有效地指引救助部門落實常態化管理、重點關注、入戶調查、定期隨訪等行為,為國內首創。同時,也避免了申請家庭因單一特征超標而脫離社會救助動態監測範圍,為確有困難的家庭提供再次發聲的機會,積極推動兜底保障群體擴圍拓麵的政策要求。

  

破解“人戶分離”難題打通社會救助最後一米”

  實施成效:廣州市越秀區是典型的老城區,轄區麵積小、人口密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頻繁流動,同時受區內名校、名醫和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集聚吸引,已入住外區政府保障房和實際居住地已遷至區外的人員普遍不願將戶籍遷出等因素影響,越秀區存在大量的人戶分離群體。經摸查統計,目前越秀區困難群眾人戶分離率已高達59.9%。大量的人戶分離群體與社會保障精準高效要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給社會福利救助領域民政資金的精準發放及服務保障造成諸多困擾,一些難點堵點問題和風險隱患亟待綜合施策加以解決。為此,越秀區積極把脈問診,找準問題關鍵,通過建立三項機製即越關愛服務保障機製、月比對、月通報資金精準發放機製、四個落實政策落地機製,有效推進全區社會救助保障工作有效落實落地、基層服務能力大力提升,特別是在年初應對疫情政策變化時,發揮出高效作用,確保人戶分離困難群眾不斷藥、不斷糧、不斷菜,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及安全

  創新之處:針對越秀區人戶分離情況特點,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兩個關鍵著力,通過建立越關愛服務保障機製、月比對、月通報資金精準發放機製、四個落實政策落地機製共三項機製,主動發現、收集和解決人戶分離困難群眾服務需求。

  主要做法:

  (一)建立越關愛服務保障機製,實現救助對象異常狀態及時發現。人戶分離困難群眾的服務如何保障,關鍵在走出去、聯起來越關愛服務保障機製的建立,就是抓實基層工作隊伍,以打造越關愛品牌服務項目的形式真正將困難群眾的探訪工作落到實處。一是從政策層麵壓實服務保障要求。為確保項目推進,專門印發《關於加強越秀區困難群眾探訪工作的通知》,明確對各類困難群眾進行分級分類探訪機製,明晰街道探訪工作職責,並將探訪工作情況納入年底績效考核事項,有力壓實街道責任,從製度層麵保證探訪工作的落實。二是從力量層麵保障服務落地。項目緊緊依靠街道、社區、社工站和誌願服務隊等基層力量形成探訪工作合力,充分利用他們了解社區社情、熟悉群眾等工作優勢,通過線上+線下巡訪,為探訪服務工作提質增效。三是從信息手段層麵上形成常態。越關愛項目是依托市民政局穗救易平台實現,利用穗救易平台的手機端,使探訪工作實時化、便捷化、數據台賬信息化,既方便基層探訪人員工作,又減輕了越區財政經費投入壓力,實現多贏局麵。四是從資源鏈接層麵實現長效。通過每月(每周)對困難群眾線上+線下可視化巡訪的服務,及時了解困難群眾家庭、生活、醫療、住房及教育等動態,及時對接或轉介入戶分離困難群眾實際需求,推進救助+服務進家入戶,有力搭建人戶分離群關係連心橋。措施實施以來,區內困難群眾心聲得到及時關注,進一步增強了廣大人戶分離困難群眾的歸屬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建立月比對、月通報資金精準發放機製,確保救助保障及時不錯漏。除堅持做好每半年一次的經濟狀況核對及動態複核等工作機製外,建立月比對、月通報資金精準發放機製,及時掌握人戶分離困難群眾情況變化,確保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一是推動數據共建共享。以打造全省首個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示範區為契機,區領導高位推進,建立以區政數部門主導,公安、民政、衛健、人社、殘聯等業務部門數據整合,實現數據實時收集、更新和共建共享,通過大數據及時發現困難群眾、特別是人戶分離困難群眾生活變化,及時調整救助措施。二是建立月比對工作機製。每月區民政局均向政數部門申請獲取比對數據,在資金發放前,通過數據關聯,開展多維度數據比對,前置資金發放監督環節,最大限度避免人戶分離群眾生存生活情況變化導致的資金發放不到位、不精準問題。三是建立月通報機製。每月區民政局將比對發現問題數據通報給各街道,由街道同步結合月度探訪情況進行核實,最大限度實現困難群眾資金發放有理有據、不錯漏、不多發。措施實施以來,全區困難群眾救助保障資金發放愈加精準,應退盡退、應保盡保的全方位動態管理體係愈加成熟。

  (三)建立四個落實救助政策落地機製,確保群眾需求及時解決。一是落實季度培訓督導,促進救助保障工作有效落地。每季度至少組織一次全員業務培訓,培訓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案例分析,經驗交流,工作分享等方法,不斷提升基層經辦人員業務能力水平;定期召集區街兩級業務骨幹開展業務輪訓,分享通報先進工作經驗,以幫帶學解決基層經辦人員遇到的痛點堵點問題。每季度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專項督導檢查,重點檢查各街道人戶分離對象探訪以及救助保障工作落實情況,確保社會福利救助政策執行不遺漏、不斷檔。二是落實靶向便民宣傳,推動惠民政策清單式統管。針對人戶分離對象獲取政策信息難的問題,通過強化線上政策靶向宣傳以及探索區域合作的方式,深化便捷高效救助機製。彙總民政、人社、教育、衛健、住房等8個民生部門61項惠民政策,編製惠民政策清單,實現惠民政策一張清單統管,同時指導各街道為符合政策條件的人戶分離對象推送政策指引並協助其線上申辦,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極大方便居民群眾。三是落實區域協作機製,強化數據信息橫向管理。針對市內區外居住的困難群眾高度集中的情況,越秀區民政局部門主動加強與相關區對接,及時將本區的人戶分離困難群眾信息通報給相關兄弟區,建立困難群眾戶籍地委托居住地協作工作機製,提高救助保障的及時性。四是落實個案跟進機製,暢通群眾訴求響應渠道。當遇到人戶分離困難群眾救助保障個案時,區街設立個案聯絡員,負責個案的跟時處理,同時依托粵政易係統,將保障工作所涉及工作人員以及部門聯絡員聚集起來,建立快速專項工作保障機製,直至保障工作案消事了。措施實施以來,全區各部門累計服務人戶分離困難群眾超過6萬人次,切實兜牢民生底線、聚焦群眾關切,把暖心救助送到困難群眾心坎裏。

  

異地申辦暖人心打造開放新高度

  實施成效:廣州市南沙區是集國家級新區、國家級開發區、自貿區為一體的國家戰略集中承載地。2022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麵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麵合作總體方案》,要求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麵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南沙正加快提升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努力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深化社會救助製度改革,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也是落實《南沙方案》打造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杆的重要內容。在國家民政部、省民政廳、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指導下,南沙區申報成為民政部全國最低生活保障異地申辦聯係點,202212月,經南沙區政府審核通過正式印發《廣州市南沙區異地申辦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指引》,打破低保申請以戶籍地為限製條件壁壘,明確申辦最低生活保障流程和管理規範,建立戶籍地、居住地協作核查機製,將家庭收入、財產等符合廣州市最低生活保障認定標準,申請之日前在南沙區連續居住滿2年並能提供相應有效居住材料證明的外市戶籍居民(含港澳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為在南沙居住的外市戶籍困難群眾及時提供兜底保障,實現在家門口申請救助的改革目標,體現黨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溫度,為全國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改革提供南沙經驗。

  創新之處: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製度的部署,促進南沙新區、自貿區發展,南沙區打破低保申請以戶籍地為限製條件壁壘,積極推行異地申辦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改革,探索研究製定外市戶籍困難居民在南沙區申辦最低生活保障的流程和管理規範,嚐試建立戶籍地、居住地協作核查機製,為在南沙區居住的外市戶籍困難群眾及時提供兜底保障,進一步完善了全區社會救助體係,擴大了社會救助的廣度和寬度,讓參與南沙開發建設的異地戶籍困難群眾與本地戶籍居民同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實現在家門口就近辦理救助申請。

  主要做法:

  一、打破戶籍壁壘,擴大救助範圍。一是高站位推動。南沙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製度的部署,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印發《廣州市南沙區異地申辦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指引》,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保障政策,打破低保申請以戶籍地為限製條件壁壘,切實解決外市戶籍困難群眾的實際需求,切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二是明確救助對象範圍。為落實好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的工作要求,按照本地戶籍人口同等待遇,將家庭收入、財產等符合廣州市最低生活保障認定標準,申請之日前在南沙區連續居住滿2年並能提供相應有效居住材料證明的外市戶籍居民(含港澳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內該項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南沙區社會救助體係,擴大了社會救助的廣度和寬度。三是強化資金保障。為充分保障試點工作深入開展,本區將異地申辦最低生活保障改革工作涉及的新增救助資金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由區級財政保障,每年增加救助金不少於17萬元。

  二、規範工作流程,實現高效救助。一是優化經辦服務流程。壓實鎮街主體責任,要求鎮(街)救助部門負責將申請人信息錄入係統,並組織進行家庭經濟狀況信息化核查、入戶調查,申請人家庭生活狀況綜合評估、提出初審意見和公示環節,最後報區民政部門進行終審。需要緊急救助的困難群眾,按照臨時救助政策中的急難型臨時救助相關規定,對困難群眾予以先行救助,切實方便困難群眾就近辦事、明白辦事。二是建立戶籍地、居住地協作核查機製。加強與救助對象戶籍地所在民政部門的合作,主動發函請求指定專人對接,定期聯係確認救助對象未在戶籍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等社會救助,共同開展後續的入戶調查及動態管理,避免居住地、戶籍地重複享受救助待遇。通過對象主動報告和經辦人員定期探訪等方式,對外市戶籍低保對象進行核查,對發現離開南沙區居住連續6個月以上的,停止其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待遇,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三是健全救助配套政策。在保障外市戶籍困難居民享受與廣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同等的民政救助待遇的基礎上,積極協調醫保、住建、教育、司法等職能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按照相關政策實施專項救助,提升綜合施救能力。

  三、積極主動救助,及時紓困解難。一是加強部門協作。為確保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建立民政、網格、政數、公安等部門間數據共享機製,發函請求數據共享並積極開展篩查,及時指引3戶外市戶籍居民異地申辦低保,其中1戶成功審核通過。二是提升基層經辦服務能力。組織鎮()救助經辦服務人員進行培訓,詳細講解救助對象範圍、協作核查機製等業務流程及政策,有效提高基層對居住地申辦低保工作的認知水平和業務熟悉程度。依托鎮(街)、村(社區)力量以及網格員、社工和誌願者等力量,積極聯動開展救助排查非本市戶籍困難群眾,努力將更多外地戶籍困難群眾納入救助範圍,變人找政策政策找人。三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市、區政府網站就《廣州市異地申辦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指引》進行政策解讀,並在各類媒體進行多渠道多方位宣傳,提高廣大群眾的知曉度,及時讓更多符合條件的非本市戶籍困難群眾看得到、看得懂。

  

福田“M餐”公益行動以小善意傳遞大溫暖助力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有效銜接

  實施成效: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應屆畢業生、青年才俊來深圳創業就業。福田,作為深圳的中心城區,區委區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並以各種方式溫暖來深建設者。深圳市福田區民政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製度的部署要求,落實民政部《關於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瞄準深建設者“急難愁盼”問題,精準解決他們在這個特殊時期的飽腹之憂,福田“M”就是為待業畢業生、實習生、處於工作轉接期“零收入”市民和有需要的新就業群體等人群量身打造全新公益項目,目前國內尚無同類項目開展。福田M企業根據各自營業時間,捐贈一定數量餐食,符合條件的市民可通過福田M微信小程序,線上一鍵式預約領取餐食。不少初次來深的建設者在“M”的助力下紮根深圳,收獲溫暖的同時也主動加入誌願行列,讓公益在彼此間傳播。截至目前,福田“M”已動員56家餐飲企業加入,覆蓋福田10個街道,捐贈免費餐食約4.8萬餘份,已惠及5.8萬餘人次,累計增加公益產值123萬餘元。用一份份熱乎乎的飯菜解決臨時困境市民的果腹之急,讓來深追夢和拚搏的每一個人感受到這座愛心之城的真誠和善意,不斷提升城市溫度,彰顯文明城市典範。

  創新之處:在政府救助中整合社會慈善資源,搭建福田M公益行動平台,創新技術手段打造福田M微信小程序,開通無預約領取通道和前三次免認證領取,可快速惠及臨時困境人群,濟困門檻極低,保證及時救助。受捐者線上預約到店領取,無需當麵討要,充分保障零收入者領取時的尊嚴感。

  主要做法:

  一、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探索為求職的畢業生、實習生等來深建設者、臨時困境群體等提供關心關愛的新路徑,深入開展零收入群體M試點調研。梳理總結調研情況,製定《福田區免費餐(M)項目運營方案》,明確供應主體、服務對象、捐贈流程、衛生安全保障等,確保民生保障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需要領餐的市民隻需要在小程序上預約取得二維碼後,即可前往餐飲企業處取餐。截至目前,該項目已捐贈免費餐食約4.8萬餘份,惠及5.8萬餘人次,累計增加社會公益產值123萬餘元。

  二、以小投入保障高質量建立愛心捐贈企業信息庫,定期審核企業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確保入庫企業符合相關衛生標準;為M項目打包購買商業保險,全麵保障“零收入”人群食品安全;通過與企業簽訂服務合同的方式,明確餐食服務供應量、供應時間、每餐標準,確保餐食服務供應的穩定性。愛心餐飲企業隻需在其力所能及的日常經營中提供幫扶救助,無需額外增加救助負擔。

  三、以小善意傳遞大溫暖通過參加福田黨員服務市集活動,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讓福田M走入社區走近市民,不斷號召更多愛心企業加入M轄區公益組織為愛心企業提供免費法律、環保、心理等谘詢服務,實行積分捐贈機製,支持愛心企業通過捐贈累計積分,相應兌換食用油、米、蔬菜等食材。定期發布捐贈公益排行榜進行正麵宣傳,並為其製發愛心企業燈牌,以此增強企業榮譽感,調動參與積極性,搭建可持續的公益互助生態圈。愛心餐飲企業由最初的7家發展到56家,覆蓋全區10個街道,目前在談意向企業20個。

  四、以小程序實現大便利創新技術手段,充分保障領用者隱私,開發福田M小程序,依托小程序聯通愛心餐飲門店和受困人群。實行無預約領取通道,前三次免認證領取企業無法知曉領用者信息,充分保障“零收入”者的尊嚴感福田M還提供食物盲盒,通過預約可以在M愛心基地領取米麵、糧油、調味品,在青年驛站領取餅幹、牛奶、糖果、小吃,特別受時下青年人的歡迎和留言點讚。

  

安心大愛城善居暖萬家

  實施成效:住房是民生之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對實現住有所居充滿期待,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佛山市順德區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住有所居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努力為百姓安居托底。2018年來,佛山市順德區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聯合順德區慈善會,啟動安心善居項目,以政府牽頭、社會參與、企業支持、慈善出力模式,引入社會資源、設計服務等多方力量,幫助困難家庭解決安居問題。

  五年來,“安心善居”項目已為順德787戶困難家庭開展房屋改造工程,有效改善轄區內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區、鎮(街道)共投入資金超3490萬元。從危房修繕到房屋重建,從實施改造到生活設施配套,從改善居住環境到精準賦能服務,“安心善居”在“一磚一瓦”中落地見效,壘砌起順德困難家庭“住有所居”的美好願景。

  創新之處:“安心善居”項目開展五年以來,順德區通過整合政府部門、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慈善公益等各方資源,建立起“救助+慈善”的困難群眾幫扶工作體係,不斷完善困難群體的幫扶工作機製。在實施過程中探索創新,扶持優化實施方案,完善監督機製,形成了一套切實有效的項目實施模式。

  主要做法:

  ()立足需求一戶一策。安心善居項目以有房屋修繕或改造需求的困難家庭為幫扶對象,以在冊在保的低保、特困人員、低保邊緣等困難對象為項目重點幫扶對象,涵蓋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分散供養的特困供養人員、因病致貧家庭、困難殘疾人家庭、困難長者、困難優撫對象等在充分了解這些困難家庭所需的基礎之上,通過政府牽頭、社會發力、企業支持一房一案”“一戶一檔的方式,逐一為符合申報條件的困難家庭製定修繕方案項目分為普通修繕和一事一議兩大類:普通修繕類,修繕金額以8萬元/戶為上限,主要是對房屋修繕、安全(含無障礙)改造、居住設施增加等進行修繕;一事一議類,指對於經入戶勘查發現無法通過普通修繕以消除住房安全隱患的,可以一事一議方式申請拆建或重建,每戶預算可突破8萬元上限。通過對每一戶困難家庭量體裁衣充分考慮便利性、舒適性,進行家居功能性設施增設改造、無障礙改造、家居安全整改、適老化改造、惡劣家居環境美化等服務,實實在在地改善居住條件,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居家生活環境。

  ()專業加持科學運作。項目全程引入順德區造價與監理協會第三方專業機構提供入戶勘測、出具施工方案、造價、預算審核、工程招標到驗收結算等環節提供專業全過程谘詢服務,科學嚴格把控修繕質量關。由專業機構提供全過程谘詢服務,從落戶核查到製定方案,從裝修物料報價到竣工驗收,以“大統籌”的形式規範項目實施,縮窄因施工隊不同而帶來的差異化,確保修繕效果,保障服務質量。同時實行靈活配資機製區、鎮(街道)兩級結合各鎮(街道)經濟發展水平及鎮(街道)慈善會資金體量,進行不同比例的配資,並動員村(社區)福利會、社會熱心企業、人士參與認捐超341萬元,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激發人人慈善熱情,凝心聚力為困難家庭解決居家環境問題。

  ()強化監管確保質量。順德區民政部門同區慈善會印發年度安心善居項目工作方案,明確工作流程、職責分工、各工作環節要求。施工前對前期初步摸底篩查的申請家庭進行實地入戶走訪,明確對象申報、方案及核定預算、報價、施工內容等工作環節要求施工過程中,由順德慈善會同項目谘詢服務機構人員組成抽查小組,以不低於30%的比例進行落戶走訪,逐一檢查每一戶修繕項目工程是否完成以及質量是否達安全指標,確保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的合理性和規範性,並針對相應的修繕內容進行補充及調整,確保項目進度和施工質量竣工驗收時,驗收組對照確定的房屋修繕方案進行審核同時組織專家抽查,確保房屋按質按量交付使用

  ()聯動資源多元投入。“安心善居”項目在房屋改造的基礎上,也深挖房屋修繕對象目前存在的家政、社工、教育、醫療等各方麵實際需求加大對房屋對象個性化多元化的幫扶。一是自2020年起,順德區通過信息化係統打造圓夢行動眾扶樂享雙平台,為安心善居項目困難家庭房屋的家電家具配套、社工服務等方麵提供資金籌募及服務對接,實現硬件建設+平台對接+軟件服務全方位精準幫扶機製。通過廣泛募集社會資源,項目已為300多戶家庭提供家具、家電的配套服務,為47戶家庭提供家政入戶服務。二是為使改造後房屋能夠長期保質保鮮,項目專門推出小規模維護服務。對於已完成改造的困難家庭房屋的對象,為其提供房屋補漏、瓷磚鋪貼、水電維護等小規模維護服務。目前,已享受到小規模維護服務的困難家庭有30多戶,讓困難家庭在改造後的房屋住得更加舒心放心。三是成立安心善居·繕居公益項目品牌,在解決困難家庭居住和生活問題的同時,更關注居住者的個性和精神需求。項目多年來聯動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佛山市環境設計協會、順德室內設計師協會等多方資源,充分發揮工業設計和室內設計的係統方法。自啟動起共動員了200多位建築、室內、工業設計師參與,發動超過50家愛心企業、材料商及供應商參與,開創性地融合傳統及藝術等元素,大膽探索人與家的關係,為房屋修繕模式帶來更豐富的可能性。

  

禪聚溫暖救在身邊

  實施成效:禪城區通過打造“1+5+6”救助服務模式,立足1個中心黨建引領,凝聚“五社聯動”合力,開展6項專業社工服務,全區4個鎮街均建成“雙百”社工站,全區共設立21“雙百”社工點,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兜底人群建立8700份服務檔案,服務對象超5萬人次,實現救助對象建檔率、服務覆蓋率100%。依托專業社工,為困難群眾提供健康管理、心理、家庭等服務,鏈接社會資源,為救助對象解決個性化問題,促進服務對象提升能力與融入社會,讓服務對象從“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

  創新之處:著力打造特色救助服務模式,通過建設雙百社工站(點),統籌整合了民政、婦聯、殘聯、人社的資源陣地、服務對象以及服務事項,解決了服務交叉、多頭申請的痛點,推動了兜底民生服務向係統化、綜合化、集約化轉變,推動禪城大救助體係高質量發展。

  主要做法:

  為全麵構建大救助體係,促進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合力織密紮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全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禪城區著力打造特色救助服務“1+5+6+1”模式,通過建設雙百社工站(點),統籌整合了民政、婦聯、殘聯、人社的資源陣地、服務對象以及服務事項,解決了服務交叉、多頭申請的痛點,推動了兜底民生服務向係統化、綜合化、集約化轉變,推動禪城大救助體係高質量發展。其中禪城區張槎街道近年來不斷探索、深化開展社工服務內容,對困難群眾和特殊困難群體進行全方位民生救助服務。

  “1”個中心指立足黨建引領,禪城區通過黨建+救助,建立黨員結對幫扶常態化工作機製,實現區、鎮街、村居三級黨組織100%結對幫扶,全區2000多名黨員結對幫扶1500多名困難群眾;同時還利用微心願平台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共完成微心願2200多單。在積極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的同時,結對幫扶黨員還利用走訪慰問等時機,把黨的政策關懷帶到特殊困難群眾家中,通過宣講惠民利民政策,讓群眾明白惠在何處、惠從何來。在此基礎上,張槎街道依托社會組織聯合會和社會工作與誌願服務協會聯合黨支部,發揮社工站黨組織戰鬥壁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引領張槎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康園中心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等專業社工力量共同參與社區基層治理,對張槎轄區的低保、特困、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等困難群體開展社會大救助行動。

  “5”社聯動指以黨建為引領,在區級層麵鋪開挖掘社區的優勢與資源,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組建社區誌願服務隊伍,鏈接整合社區公益慈善資源,凝聚五社聯動(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誌願者、社區公益慈善資源)合力,助推提升為困難群眾服務的效能。在張槎街道,以社區兩委為主導,社工發揮專業支撐作用,搭建社工社區彼此嵌合的基礎,從本社區的已發展優勢要素出發,撬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區誌願者社會慈善資源持續接入,前後相繼形成社工與社區良性互動、社工與慈善有機銜接、社工與誌願服務同頻共振的聯動模式,實現群體全覆蓋、回訪恒常化、服務精細化的民生服務。

  “6”項服務指全區4個雙百社工站,通過建檔立卡、分類管理、政策宣傳、協助申請救助、提供專業社工服務、鏈接社會資源,為全區困難群眾以及其他有需要的群體共10000多人提供服務。張槎社工站還精準對接低保、殘疾人、特殊困難老年人、困境兒童等11類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積極打造六項精細化服務。為做精做細低保對象、低保邊緣家庭、特困人員和支出型困難家庭等困難人群的基本民生和兜底保障,張槎街道社工站協同張槎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開展政策+慈善雙重兜底救助,為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提供恒常回訪、節日慰問、資源鏈接等幫扶服務,截至目前,共為667戶困難家庭提供精細服務,為697戶經濟困難家庭鏈接了約26.6萬元慈善資源支持。同時,雙百社工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和技能精準識別服務對象需求,因人施策,為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提供情緒疏導、能力建設、社區融入等個案服務,實現個性化社會救助,最終使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不僅能獲得物質層麵的救助,還能獲得精神層麵的關懷,從而最大限度激活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的內生動力,實現個案救助與社區共治協同發展,為實現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和助力百千萬工程打下堅實服務基礎。

  “1”個目標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托社區平台,聚集黨和國家的政治政策資源、社區在地優勢資源、社會工作專業優勢、公益慈善資源、企業市場力量以及服務對象及其家庭的主體性及優勢資產,從困難幫扶、生計發展、社會互助、文化認同、生態友好等不同議題切入社區發展的實踐,滿足居民的物質需求,共同解決社區居民生活中遇到鄰裏糾紛、空間活化、環境改造等問題,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社區落地生根。

  

暖居“築”光——居家用電安全改造計劃

  實施成效:為深入貫徹中央和省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製度的部署要求,落實《關於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東莞市寮步鎮通過益善寮城公益慈善創投活動,資助實施暖居——居家用電安全改造計劃項目為轄區內的兜底服務對象尤其是困難獨居長者提供居家安全改造及預防性服務。項目圍繞居家安全需求,走訪評估+定製服務+後期回訪的服務形式,充分發揮五社聯動機製,為兜底服務對象提供包括居家安全用電改造、加裝天然氣安全閥門、安裝水龍頭過濾器、居家安全工具包等的居家安全改造及預防性服務,基本涵蓋服務對象家中基礎生活設施的改造和加裝,是維持其正常生活的一個強有力的錦囊,將社會資源更高效地分配到有需要的服務對象手中。前期調研排查發現,大部分兜底服務對象家具和用水用電設備使用觀念仍持有便宜、能用就行、還沒壞、還能繼續用等過於節約的想法,容易導致危險甚至悲劇的發生。因此,暖居項目在進行專業改造的同時向其本人及親屬、鄰居等普及居家安全知識,提升兜底服務對象及其周邊居民的安全意識,為服務對象形成安全網絡,有力保障其安全日常健康生活。2022年至2023年,暖居項目實現居家改造94戶,涵蓋電線改造、加裝扶手、廚房燃氣檢查等項目,直接受益579人次;累計開展社區活動6場,鏈接社會愛心資源123100元,服務977人次,為服務對象提供多樣化、精準化特色服務,推動兜底民生服務從兜得住兜得好轉變。

  創新之處:以項目化服務為平台,通過整合社會慈善資源,將幫扶資源轉化為實體化服務,一方麵,在項目開展過程中,走訪評估+定製服務+後期回訪的服務形式,根據兜底服務對象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特色服務,改善兜底服務對象的居家環境,提高他們居家安全係數,實現營造安全可靠的居家環境。另一方麵,通過項目的宣傳號召,積極動員社區愛心商企、社區誌願者等社會力量加入到關愛幫扶的愛心行動中,實現擴大社區愛心資源庫,讓更多的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關懷。

  主要做法:

  2022年至2023年,暖居——居家用電安全改造計劃項目從居家安全用電改造服務逐步拓展到廚衛設施改造服務,為兜底服務對象提供綜合性的特色服務,實現從小角落到大環境居家安全係數的改善提高,進一步保障兜底服務對象的生活。

  一是關注服務對象個性化需求,提供量身定製式改造服務。2022年至2023年,圍繞居家安全主題,暖居項目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漸進性、深入性服務。在第一階段中,以社工+義工+專業電工的形式,為項目範圍內58戶兜底對象進行用電情況排查評估工作,並根據評估情況,為有需要的兜底服務對象進行居家安全用電改造服務,例如依據服務對象的用電習慣,進行電線線路的位置調整,加設插座,加蓋電線外殼等;針對電線老舊、插座麵板陳舊的問題,為其更換適配的電線,整理淩亂線路,更換插座麵板等,完成用電改造25戶。在第二階段中,主動入戶排查138145人,為其中69戶開展浴室內照明燈具更換、浴室防跌防滑改造、廚房燃氣安全改造、淨水改造等家中廚衛設施改造。

  二是撬動社會多方慈善資源,搭建愛心幫扶社會支持網絡。通過項目的宣傳號召,雙百社工積極鏈接寮步居民區社區衛生服務站、良邊社區衛生服務站、廣州益力多東莞分公司、莞愛誌願者等社區、愛心商企、誌願者資源,動員了31人次誌願者,累計鏈接3100元愛心資源,為兜底服務對象提供持續健康檢查(上門體檢等服務)、送上暖心的陪伴,打造物質+精神綜合性服務,助力社區愛心幫扶支持網絡的建立。

  三是廣泛開展社區宣傳活動,提升兜底民生服務宣傳力度。圍繞項目內容,深入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包括第一階段中結合用電知識,入戶派送含警報器、手電筒、滅火器等居家安全用品的安居包,擴大項目受益群體的輻射範圍。同時,通過改造案例展現、社工講解等形式,向社區居民展示項目內容、開展過程以及成效,擴大項目認知度和影響度,積極動員更多的群眾加入到兜底群體關愛行動,累計服務977人次,營造良好的社區關愛氛圍。

  

推進“政府救助+慈善幫扶”全方位聯動織密民生保障網

  實施成效:近年來,東莞市橋頭鎮聚焦困難群眾需求,在政府救助的基礎上,創新融入慈善幫扶、聚合社會力量,以搭建平台為支撐,以做優特色品牌項目為核心,以拓展服務為目標,打造政府救助+慈善幫扶全方位聯動的綜合救助體係,實現社會救助閉環兜底,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救助需求,讓民生保障更加高效、更有溫度。一是整合各方資源,建立以政府救助為主體、慈善幫扶為補充的綜合社會救助體係。搭建救助資源對接平台,強化政策銜接,密切協調配合,有效實現資源統籌、部門協同、政社聯動、數據共享二是深入實施民生微心願幫扶項目,加大力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提高救助質效,確保現行社會救助政策無法覆蓋的困難群眾也能得到相應兜底幫扶。三是創新公益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途徑方法。使用慈善資金創新開展公益慈善創投,引領和帶動橋頭慈善與社會救助的深度融合,引導社會組織根據困難群眾實際需求,開展公益慈善項目,提供資源鏈接、心理疏導、能力建設、社會融入等服務支持,營造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慈善救助的濃厚氛圍

  創新之處:東莞市橋頭鎮在社會救助領域進行的創新實踐,實現了三個方麵的轉變。一是實現了由政府政府+社會多元化救助主體的轉變。由政府一方主導到社會多方參與,由弱有所扶弱有眾扶。二是強化資源統籌,推動救助資源由分散式集中式優化升級。橫向整合殘聯、醫保、人社等部門救助政策綜合集成,縱深統籌社工站、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莞愛慈善驛站等鎮、村兩級救助幫扶資源,實現救助資源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三是創新慈善幫扶模式,推進困難群眾救助由傳統的給錢給物的物質救助向心理救助、生活照料、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入的服務類多維救助轉變,更好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差異性救助需求。

  主要做法:

  一、強化資源統籌,打好全麵救助組合拳一是加強部門協同和資源統籌。建立由民政牽頭,衛健、教育、公安等18個部門參與的橋頭鎮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製。橫向整合殘聯、醫保、人社等部門救助政策綜合集成,縱深統籌社工站、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莞愛慈善驛站等鎮、村兩級救助幫扶資源,形成資源統籌、部門協同、政社聯動、數據共享的社會救助綜合格局。二是發揮雙百工程兜底民生服務平台作用,暢通政策找人工作機製,發揮雙百社工作為資源鏈接者和關係搭建者角色,為兜底民生服務對象建檔1620戶共1917人,精準做到一戶一檔,一人一案,達到在冊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建檔立卡完成率100%依托一體化yabo2018柏林赫塔 平台,實現困難群眾需求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使救助智能高效、群眾受助及時。三是構建政府救助+慈善救助轉辦轉介工作機製,加強鎮公共服務辦與鎮慈善會的聯動合作和個案會商,結合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實際需要,匹配、對接、用好慈善幫扶資源,提升協同幫扶效率。建立關愛婦女兒童發展專項基金,凝聚更多力量,為困難家庭、單親母親、殘疾婦女、困境兒童的精準幫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二、強化品牌建設,提升綜合救助硬實力一是深入實施民生微心願幫扶項目,加大力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確保現行社會救助政策無法覆蓋的困難群眾也能得到相應兜底幫扶。2023110月,解決困難群眾在生活、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麵的困難訴求和節日集中幫扶共750宗,為特殊困難老人完成適老化、個性化居家微改造共102戶,群眾滿意度、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二是建立並做強愛心資源庫,搭建完善慈善認領平台。按需發布項目需求信息,引導社會力量認領幫扶,推動慈善愛心力量與民生訴求信息有效對接。2023年,成功鏈接愛心企業資源3.83萬元,為鎮內12265歲以上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免費派發愛心防跌包。三是發揮好莞愛慈善驛站陣地資源優勢,及時準確地掌握基層群眾需求、更加高效地推進資源對接、更加快捷地為基層群眾提供服務。截止202310月底,慈善驛站累計為困難群眾提供臨時幫扶救助386人次,協助前往救助站及返鄉69人次。累計鏈接社會慈善愛心資源46,包括社會愛心力量提供的食品、衣服、生活用品等,合計34.24元,夯實慈善+救助服務模式,成為促進我鎮慈善事業發展、深化五社聯動實踐的民政服務品牌。

  三是強化社會參與,激發多元救助活力泉一是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加大社會力量的參與力度,引導橋頭慈善會創新開展公益創投,通過搭平台、育項目、優服務,凝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合力。自2022年起,橋頭鎮每年舉辦一屆公益創投大賽,遴選出若幹優秀項目給予資金扶持,並為其量身打造陪伴成長計劃,委托專業機構跟蹤指導項目執行,幫助其發展壯大、複製推廣。兩年間,創投大賽已累計投入34萬元,扶持本土特色優秀公益項目12個,直接惠及人群8400人次,逐漸成為彙聚社會資源、創新慈善工作方式、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的有力舉措,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差異性服務需求,充分發揮慈善公益事業對政府社會保障體係的重要補充作用,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二是推動社工+誌願服務聯動模式走深走實。調動社區愛心人士培養轉化為專業的慈善資源力量,鼓勵誌願者實現個人價值同時增添公益力量、壯大慈善隊伍。通過社工站項目帶動誌願服務隊伍參與,實現社工引領,誌願參與雙驅共促。2023年以來,新增注冊莞愛誌願者331名,打造出模擬家庭項目、照亮街角”——流浪巡查係列活動、愛心菜,暖心送愛心送菜入戶係列活動、健康加油站關愛長者係列活動等莞愛誌願服務項目,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鏈接社會資源,在物質層麵和精神層麵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溫暖。累計開展活動150場,參與誌願者701人次,服務時數達3279小時,覆蓋服務對象共3480人次

  

中山市建立“7+6+N”分類關愛機製推進服務類救助創新發展

  實施成效:為進一步提升社會救助關愛服務水平,中山市聚焦特殊困難群眾在基本生活、教育、就業、住房等特殊問題,建立困難群眾7+6+N”分類關愛服務機製,推進服務類社會救助創新發展。一是以需求為導向,將民政服務對象劃分為7類困難群體,分類實施6類關愛幫扶服務和N類社會幫扶服務,收集有效訴求1823個,妥善解決1809。二是全市建立284個探訪關愛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困難群眾聯係、探訪、關愛、幫扶工作。三是建立關愛幫扶長效機製,如建立關愛走訪機製,形成需求台賬,建立服務信息庫;建立關愛服務供需鏈接,依托三大幫扶中心和三大慈善平台,結合現有政策,分別梳理政府福利、社會服務兩張清單78項、157項,不斷健全物質+服務救助模式;建立關愛服務回訪機製,跟蹤回訪困難群眾22041人次,收集反饋意見,適時調整幫扶舉措,形成閉環管理。四是充分發揮困難群眾聯席會議機製優勢,結合兜底解憂暖民心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困難群眾就業和住房等兩項兜底幫扶暖心行動,實施精準供需對接,共摸排出有就業意願123人,已就業幫扶43人;完成住房改造13戶,新增租補困難家庭28戶和危房改造21戶。五是積極開展政策宣傳,多渠道多方式將惠民政策送到7類困難群眾身邊。

  創新之處:為推動服務類社會救助創新發展,中山市聚焦困難群眾在基本生活、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等方麵的急難愁盼問題,發揮城鄉社區工作者、雙百社工等作用,強化五社聯動機製,拓展基層服務功能,以需求為導向,建立困難群眾7+6+N”分類關愛服務機製,推動政府部門、群團組織以及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協同發力,實現對困難群眾閉環管理、分類施策、精準救助,讓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主要做法:

  一、以需求為導向,分類精準施救。中山市將民政服務對象劃分為在讀困難學生(因貧輟學人員)、適齡未就業困難對象、重殘重病人員、特殊困難老年人、困境兒童、住房困難家庭、流浪乞討人員等7類困難群眾,實施探訪慰問、生活幫扶、教育幫扶、就業幫扶、醫療幫扶、住房幫扶等6類關愛幫扶服務和助潔、助餐、助醫、助行、助急、育幼托管、心理疏導、精神慰藉、康複護理、健康安全管理、生活能力提升N社會幫扶服務。截至目前,共排查出7困難群眾10722人,收集有效訴求1823個,妥善解決1809個,正在解決14;開展探訪慰問、生活、醫療幫扶3.9萬人次,開展心理疏導、助醫、助餐等社會幫扶4.1萬人次。

  二、凝聚服務力量,建全幫扶隊伍。各鎮街廣泛動員基層幹部、社工、群團組織以及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建立一支集黨員幹部、民政幹部、雙百社工、群眾性自治組織、基層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網格員、家庭醫生、誌願者、低齡健康老年人、親屬鄰裏等共同參與的探訪關愛服務隊伍。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探訪關愛服務隊伍284個,常態化開展困難群眾聯係、探訪、關愛、幫扶工作,定期研究工作實施情況,用心用情解決好困難群眾的現實難題。對存在特殊困難情形且依靠單一部門難以解決的,及時啟動市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個案研究解決,做到應幫盡幫、應救盡救。

  三、建立長效機製,形成關愛閉環。一是建立關愛走訪機製。組織探訪關愛服務隊伍,依托省社會救助服務平台、智慧民政等困難群眾數據庫,按照7類困難群眾類別,深入開展入戶排查,摸清困難家庭在基本生活、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麵的困難需求,形成需求台賬,建立服務信息庫。二是建立關愛服務供需鏈接機製。依托市大病幫扶中心、教育幫扶中心、危房改造幫扶中心三個幫扶中心,微基金、微心願、博愛100”公益創投三個慈善平台及其他慈善幫扶項目,結合現有政策,梳理政府福利、社會服務兩張清單建設困難群眾救助幸福清單推送平台截至目前,共梳理政府福利清單78個、社會服務項目清單157個。根據對象需求情況,製定個性化關愛服務方案,因類製宜的鏈接資源,做到分類施策、精準幫扶。三是建立關愛服務跟蹤回訪機製。建立關愛幫扶檔案,定期跟蹤回訪困難群眾,收集反饋意見,動態更新管理7類困難群眾問題與需求,有針對性適時調整幫扶舉措,提升關愛幫扶的精準性、準確性,形成閉環管理機製。截至目前,共跟蹤回訪困難群眾22041人次。

  四、發揮機製優勢,實施精準幫扶。充分發揮困難群眾聯席會議機製優勢,結合兜底解憂暖民心主題教育活動,對7類困難群眾中適齡未就業困難對象住房困難家庭兩類對象開展兜底幫扶暖心行動,推動需求與救助資源精準對接。一是聯合人社部門開展困難家庭適齡勞動力就業兜底幫扶暖心行動,深入摸排困難家庭的就業需求,實施精準供需對接,多渠道提高困難群眾就業能力,防範化解因疫因病因災返貧致貧風險。截至目前,共摸排困難對象5322人,其中有勞動能力未就業669人,有就業意願123人,已就業幫扶43人。二是聯合住建部門開展困難家庭住房保障兜底幫扶暖心行動,加大住房保障政策宣傳,動態掌握住房保障需求,強化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幫扶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住房改造13戶,新增租補困難家庭28戶和危房改造21戶。

  五、強化政策宣傳,營造救助氛圍。多渠道開展政策宣傳通過線上播放政策宣傳動畫片、線下開展宣傳活動、設置流動宣傳點、分發宣傳手冊、現場講解答疑、播放宣傳標語、張貼宣傳海報、入戶走訪慰問等方式及時主動告知救助新政和救助資源,將惠民政策送到7類困難群眾身邊,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幫助困難群眾的良好社會氛圍。今年以來,共製作社會救助政策宣傳動畫片2條,分發政策宣傳手冊等資料3萬餘份。

  

肇慶四會市建立“鄰裏幫”誌願組織搭建困難群眾多元救助服務平台

  實施成效:針對目前農村年輕人外出,村裏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老人和留守小孩日益增多,甚至出現一人住一村的實際情況,為方便群眾生活辦事、掌握民眾的基本需求、照料有需要幫助的困難人員,四會市地豆鎮黨委安排以鎮綜治辦召集,公共服務辦參與指導,充分調動民眾力量,以地豆社區、地豆村委、三桂村委、連平村委作為先行試點村(社區),籌建“鄰裏幫”聯合社會工作站,組織誌願者開展鄰裏互助、傳送溫暖幫扶活動。地豆鎮“鄰裏幫”的行動為四會市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在基層治理方麵探索了經驗,為進一步探索構建“鄰裏互助、利益共享”社會治理機製,為困難群眾提供多元救助服務,建設共建共治共享村級社會治理共同體,推進鄉村社會治理綜合改革工作。

  創新之處:籌建“鄰裏幫”聯合社會工作站,進一步培育和凝聚各方社會組織力量,為困難群眾提供多元救助服務。

  主要做法:

  一、築牢為民辦事營地鄰裏幫

  地豆鎮“鄰裏幫”聯合社會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取鄰裏和諧、守望相助、以鄰為美之意,是主要由轄區內熱心社會公益的各界人員組成的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非營利性的民間社會組織,致力於創造和諧鄰裏關係,幫助村中老小,收集聽取民情民意,協助參與村社區管理事務。地豆鎮“鄰裏幫”聯合社會工作站辦公場所設在地豆鎮三桂村文化室(議事廳),下設地豆社區、地豆村、三桂村、連平村四個分站,工作站設站長1人,榮譽站長1名(由鎮1名班子成員兼任),成員20人左右;分站設分站長1人,榮譽站長1名(由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任),成員5—10人。成員由本地有威望、熱心公益事業、誌願為地豆公益事業作貢獻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模範、老教師、複退軍人、企業法人、經濟文化能人等人員組成,站長(分站長)和成員采取個人自薦或群眾推薦,經黨組織審查、公示後,由鎮、村工作站全體成員會議表決通過。

  二、開展為民辦事服務幫鄰裏

  工作站定期召開議事會議,討論、協商關係村民切身利益的具體事務,利用村民有影響力的鄉賢和熱心人士,共同探討破解阻礙鄉鎮、村(社區)發展難題,為鄉鎮、村(社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出謀劃策。通過建立走訪聯係群眾機製,廣泛聯係村民,收集村民意見,傾聽村民呼聲、向鄉鎮黨委政府、村(居)“兩委”客觀、真實、全麵、及時反映村民的意見、建議和批評,為村裏特困、留守老人和困境兒童等困難群眾提供關愛幫扶,協助鄉鎮黨委政府、村(居)“兩委”做好矛盾糾紛化解、強農惠民政策宣傳、精準脫貧、鄉村振興、鄉村社會治理等方麵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體係。

  三、落實為民辦事措施出成效

  “鄰裏幫”作為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和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一端連接著政風,一端更連接著民心。“鄰裏幫”的誌願者們更是秉承著“鄰裏幫、幫鄰裏、奉獻他人、快樂自己”的理念,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中傳遞鄰裏情,播撒正能量,通過小屋共聚、走街串巷、進家入戶主動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從小事做起,調處矛盾糾紛、反饋相關政策,巧妙運用開門說事、評理調事、共商定事,形成“親鄰裏”自治合力,做到遇事多商量、平常多往來,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共同商議解決,營造了濃厚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鄰裏互助氛圍,並在廣大群眾中達成共識,產生共鳴。鄰裏幫工作站建站以來,通過日常走訪、電話訪問、辦公接訪的途徑協助提出救助申請62宗,辦理殘疾證申請36人,核實事實無人撫養兒童3人,為困難群眾解決問題157個,用實際行動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讚賞。

  

為民驛站”有溫度兜底保障見成效

  實施成效:清遠市民政局以英德市沙口鎮為試點建立清遠市首個為民驛站以強化基層社會救助服務能力為目標,通過加強基層社會救助隊伍建設,切實解決了基層人員不足、力量不夠、服務薄弱等問題,有力夯實基層社會救助基礎,全麵編密織牢社會救助保障網,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了解情況,做到困難群眾底數清、情況明、措施實。為民驛站組織社區兒童主任、雙百社工、誌願者等困難群眾身邊資源對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情況、安全風險情況、關愛服務情況等方麵進行詢問、了解、提醒和評估,對重點情況進行記錄、彙總和處理,建立探訪台賬,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二是解決問題,提升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開展周探訪、月探訪服務過程中,工作人員積極傾聽困難群眾的需求和反饋意見,針對性地解決了申辦殘疾補助、更新低保證、煤氣管道老化改造等14項重要的民生問題,與相關部門積極溝通協調,提出解決方案,並確保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同時廣泛鏈接社會資源,聯合廣州悅爾公益基金為96名困難群眾提供愛心夏日長者禮包,合計金額13219.2元。

  創新之處:英德市沙口鎮為民驛站是清遠市首個為民驛站,將為民服務與社會救助工作有效結合,緊緊圍繞特困、低保、殘疾人等民政服務對象的急難小事,開展周探訪、月探訪服務,確保困難群眾底數清、情況明、措施實,探索提升基層社會救助服務能力的新舉措新途徑。

  創新構建1+1+N”三級服務網絡。1”是指以英德市沙口鎮政府服務中心為主陣地,覆蓋沙口社區、紅峰村2個試點社區,形成為民服務樞紐。1”是指充分調動雙百社工、兒童主任、社區愛心群眾等困難群眾身邊資源,實施精準有力為民服務。N”是指依托雙百社工、兒童主任、社區愛心群眾等身邊資源,深入基層為困難群眾提供周探訪、月探訪等恒常服務。截至目前,共完成2609人次的探訪工作,依托智慧服務平台,建立電子檔案。通過探訪,深度了解服務對象的物質、心理需求及身體狀況等,確保困難群眾服務工作底數清、情況明、措施實,提升困難群眾的幸福感、歸屬感。

  暢通社會參與渠道,形成共建共享合力。從困難群眾的需求入手,積極發動社會力量開展愛心捐贈,其中清遠市慈善總會為31名困難群眾送上中秋節日慰問品;清遠市遠航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廣州悅爾公益基金為96名困難群眾提供愛心夏日長者禮包,合計金額13219.2元,整合優質資源,凝聚救助合力。

  主要做法:

  一、四項舉措齊發力,織密兜牢保障網

  )首創建立樞紐站英德市沙口鎮為民驛站是清遠市首個為民驛站,在沙口鎮yabo2018柏林赫塔 中心建立為民驛站,深入紅峰村、沙口社區打造特色示範點,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工作點服務窗口,結合示範點特色開展陣地建設及製度建設。以為民驛站為陣地,打造黨建引領紅色引擎,以點帶麵輻射周圍,整合資源,形成為民服務樞紐。

  )嚴格組建服務隊深入基層建立服務隊伍,由社區/村委幹部發揮熟悉村情、熟悉村民、熟悉問題的優勢,承擔周探訪、月探訪的主體職能,確保為民驛站服務深入基層,落到實處。與其相對應的設置4名服務人員,實現了網格化治理模式。

  )精準劃定責任田明確為民驛站服務人員工作職責和培訓要求,主要包括做好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殘疾人的周探訪、月探訪工作,確保困難群眾情況明、底數清。通過開展崗前培訓,提升社會服務理論指導實務成效,提升基層專業服務水平。

  )建好服務數據庫。通過開展周探訪、月探訪服務,依托智慧服務平台,建立困難群眾信息數據庫,采用紙質+電子形式記錄和管理探訪結果,了解掌握困難群眾的基本信息和服務需求,建立探訪關愛服務工作台賬。

  二、綜合服務解民憂,服務群眾暖民心

  )周探訪、月探訪恒常服務織密網充分發揮社區(村委)幹部熟悉基層、了解群眾的工作優勢,聯動社區兒童主任、雙百社區、愛心群眾對困難群眾身邊資源,對轄區困難群眾開展周探訪、月探訪服務,確保困難群眾情況明、底數清,杜絕發生困難群眾生病無人知、出現意外無人管的情況。截至目前,累計完成2609人次的探訪工作,其中紅峰村共探訪1407人次(周探訪967人次,月探訪440人次),沙口社區共探訪1202人次(周探訪279人次,月探訪923人次。),紅峰村委幹部聯合雙百社工為3名困難群眾開展環境清潔。

  )救助服務能力提升溫暖群眾心為民驛站服務隊伍的建立,有效補充了基層工作力量,工作質效全麵提升。截至目前,對沙口社區、紅峰村共232名困難群眾實施探訪全覆蓋,利用智慧服務平台,全麵建立困難群眾個人檔案,主動摸排困難群眾2609人次,全力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多方協同救助幫扶解民憂發揮慈善力量扶弱濟困、助力民生保障作用,引導慈善組織聚焦困難群體,圍繞急難愁盼實施幫扶活動。截至目前,清遠市慈善總會為31名困難群眾送上中秋節日慰問品;清遠市遠航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廣州悅爾公益基金為96名困難群眾提供愛心夏日長者禮包,合計金額13219.2元。

  

穀雨時節助農耕救助服務解憂難

  實施成效:陽山縣民政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發展社會救助體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切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嚴格落實《廣東省社會救助條例》、《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等文件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維護困難群眾基本權益作為社會救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形成兜底保障和關愛服務的合力,促進社會救助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高舉民政為民旗幟。一是主要以村委會(社區)、社會救助、社工、慈善機構、社會資源為主體,打造組建一個救助服務專業隊伍。二是摸排轄區內勞動力缺乏的困難家庭,按困難群眾需求一戶一策製定服務事項。三是針對季節統籌開展助農耕,做好春天為群眾在田地裏的播種,也要做好秋天為群眾在地裏的收獲。

  創新之處:在救助服務改革中,有序開展困難群眾入戶探訪工作,主動發現群眾所需、所想,集結縣、鎮、村、社工、慈善等機構,為群眾提供精細化、專業化、個性化服務。通過開展助農生產活動,不權為困難家庭解決了實際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增進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情誼。

  主要做法:

  一、紮實開展入戶核查工作。4月份,根據《最低生活保障審核確認辦法》《關於建立清遠市特困供養人員定期巡查探訪製度的實施方案》要求,結合我縣實際,決定開展以困難群眾生活狀況、家庭勞動能力變動、家庭需求及期盼等信息為調查重點困難群眾入戶調查工作,並對社會救助政策在各村小組做了大範圍宣傳,主動為民服務。8月份,根據《廣東省民政廳辦公室關於做好2023年社會救助對象等困難群眾入戶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從講政治的高度深刻認識新形勢下持續深入做好社會救助排查工作的重要性,將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解決基本生活、維護基本權益等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任務,結合此次活動,加強全縣社會救助對象動態管理,充分了解困難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做到專人登記、專人跟蹤、專人解難。讓社會救助更加有溫度、有效度,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多元化需求。此項入戶工作我縣共需入戶7503戶,完成入戶7503戶,入戶率100%,由於在4月份已提前了部署工作,於8月中旬在全市率先完成任務。

  二、健全可靠可行的專業隊伍。動員全縣13個鄉鎮的社會救助工作者、雙百社工、村委民政員等力量參與到困難群眾入戶核查工作中來,積極與公安、教育、住建、衛健、醫保、農村農業等部門協調,及時將需要轉介的事項轉至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及時解決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醫療、住房、教育、生產等問題。通過多方努力及地毯式摸底排查,發揮鎮、村幹部包片作用,確保困難群眾真正及時享受到救助,切實為困難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三、建立台賬提供精準服務。通過入戶摸排,建立困難群眾需求台賬,及時發現困難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4月,經調查發現,部分困難家庭有勞動力缺乏等情況,隻有老人在家,有著耕種田地的習慣,即便自己年事已高,都要往田地裏耕作。杜步鎮公共服務辦了解情況後,迅速向縣民政局反饋,經研究,我局決定在杜步鎮試點開展助力春耕,播種希望活動,組織社會救助工作者、雙百社工、誌願者、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及銜接公益慈善資源,前往困難家庭完成春耕插播。在田裏,大家分工合作,無懼泥濘絆腳,烈日曝曬,有人負責拔秧苗,有人負責將秧苗運送到田,有人負責插秧苗,各負其責,雖流出汗水,但拉近了群眾與民政救助機構的距離,也得到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充分認可。此次摸排共發現需要春耕救助服務家庭的有7戶困難家庭,已完成服務7戶,出動人力共56人次,效果顯著,為我縣社會救助工作增添了新色彩。今年8月,為擴大服務範圍,在我縣大崀鎮順利開展扶貧幫困、助耕助農活動,通過救助服務解決秋收的困難家庭共11戶,出動人力共96人次。

  

紮實推進“互聯網+”村級民政事項代辦

  實施成效:今年來,饒平縣民政局深入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從強化組織保障、發揮社工優勢、注重指導培訓、開展宣傳引導等方麵入手,紮實推進互聯網+村級民政事項代辦工作,把這項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抓實抓細並取得成效。自黨建引領互聯網+”村級代辦試點工作推進至今,全縣已成功為群眾代辦民政事項709宗,發放資金212.86萬元,其中臨時救助對象認定或救助金給付184146.36萬元、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15115.7萬元、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37450.8萬元。在推行黨建引領互聯網+”村級代辦民政事項過程中,饒平縣民政局作為實施主體,敢於作為,不斷優化服務措施,組織雙百社工落實上門服務,幫助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申請民政事項,既提升服務效率,又方便群眾辦事,此舉贏得群眾的廣泛讚許和一致好評。

  創新之處:饒平縣民政局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移動辦公便利,將社會救助受理端口前移到村一級,深度結合社工一線推進便民服務的特點,擴大社會救助政策宣傳,提高民政服務效率,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米,極大方便群眾辦事。

  主要做法:

  一、依托“互聯網+”,推進救助端口前移

  由於饒平縣村落多且分散,群眾辦事難、辦事遠等問題較為突出,特殊困難群體辦事難上加難。為解決困難群眾辦事難問題,饒平縣民政局利用互聯網申請社會救助的便利,梳理黨建引領“互聯網+”村級代辦民政事項清單,主動對接省、市民政部門,自籌采購平板電子設備,將省廳社會救助領域移動辦公平台引入到首批13個試點村的基層一線,利用平板電子設備開展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供養人員、低保邊緣戶、臨時救助等申請的村級代辦服務,在此基礎上還利用政府服務平台,將殘疾人兩項補貼納入村級代辦事項,堅持成熟一項推行一項。

  二、發揮社工優勢,縮短群眾辦事距離

  為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米”,饒平縣民政局先後投入約80萬元推進實施“社工成長計劃”,為社工開展基層專業服務夯實基礎;把“互聯網+”村級代辦工作納入“雙百”社工日常職責及考核事項,充分發揮駐村駐點的優勢,通過組織實施“雙百”社工入戶等方式,主動發現群眾辦事需求,並開展業務谘詢、辦事收件和上門代辦等服務,把便民服務窗口搬到村民家門口。自開展村級代辦工作試點工作以來,全縣“雙百”社工累計入戶走訪群眾42840人次。

  三、注重指導培訓,提升業務實操能力

  為提高民政服務效率,夯實“互聯網+”村級代辦業務基礎,推動民政工作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先後組織業務骨幹深入村(居)開展“互聯網+”村級代辦民政業務指導,提高村級民政幹部、“雙百”社工線上代辦實操能力,全縣累計開展現場業務指導21場次,培訓民政業務代辦員600多人次,答疑問題800多個。到鎮開展民政業務培訓,重點對村級民政服務事項的服務對象、辦理所需資料、辦理流程、辦理時限和業務係統操作流程、發放程序等內容進行係統解讀,並就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典型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和分析。

  四、開展宣傳引導,線上線下一齊發力

  認真對接民政政策,優化簡化辦事流程,製作通俗易懂的《饒平縣民政係統yabo2018柏林赫塔 事項辦事指南》宣傳單及《饒平縣救助平台操作手冊》、《饒平縣殘疾人兩項補貼申請流程》、《饒平縣民生係統臨時救助對象認定、救助金給付操作流程》宣傳視頻,堅持“線上線下”一齊發力,通過微信群、公眾號、朋友圈等網絡方式大力宣傳,確保宣傳覆蓋麵,進一步提升群眾對黨建引領“互聯網+”村級代辦工作知曉率。同時,在鎮、村顯眼位置張貼宣傳海報,並落實村民政幹部、社工進村入戶發放村級代辦宣傳單,向群眾講解村級代辦民政事項清單、辦理流程等,引導幫助群眾通過網絡上傳申請資料,做到“足不出戶”,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今年來,全縣累計發放宣傳單3萬多份,張貼宣傳海報1千多份,宣傳視頻點閱量5萬多人次。

  

堅持黨建引領推動救助暖心

  實施成效:雲浮市鬱南縣民政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製度的部署要求,以創新社會救助方式,聚力破解基層社會救助工作痛點難點。一是堅持政治引領,建立各級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縣民政部門牽頭統籌推進,各鎮黨委主抓,村(社區)黨組織具體實施,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黨員幹部為主體、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社會救助協調機製;堅持組織引領,建成鎮(街)黨委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救助服務隊伍體係、黨員密切聯係困難群眾幫扶體係和網格積分工作製度,把基層民生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二是堅持組織引領,選取四個鎮作為黨建+社會救助先進示範點,廣泛組織黨員、群眾、網格員、雙百社工、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員、誌願者參與社會救助,將社會救助工作納入黨員積分製管理範圍,引導黨員主動亮身份、領責任,逐級為困難群眾提供點對點、零距離、多元化精準幫扶。三是堅持能力引領,將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至鎮級,持續對社會救助業務辦理流程進行升級優化,將救助業務審核確認時限平均縮短至15個工作日。橫向打通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安、衛生健康、退役軍人事務、殘聯、法院等部門數據互通渠道,實現了市、縣、鎮、村四級數據縱向、橫向互聯互通。充分運用粵智助終端、粵省事平台,全麵實現在村(社區)站點申請辦理、查詢社會救助等服務,讓數據跑路替代群眾跑腿,實現智慧救助,打通社會救助服務最後一米四是堅持機製引領,建立了鎮、村兩級黨員和社會救助服務小組人員聯係困難家庭機製,低保、特困、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中重病重殘人員、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家庭四必訪工作機製,拓展基層服務功能,完善主動+報告機製,實現救助服務前移、救助觸角下延,全力打造製度更加成熟定型、能力更加保障有力、服務更加便民惠民、協同更加高效順暢的社會救助綜合改革。2023111月,鬱南縣新納入低保對象345911人、特困人員204204人、臨時救助91251人,完成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比對9791戶,進一步兜牢兜實民生保障

  創新之處:

  黨建+社會救助試點工作中,建成了四大工作體係(黨委領導統攬社會救助的工作體係、黨員密切聯係困難群眾的幫扶體係、社會救助事項簡政放權的審核體係、社會救助數據縱橫聯通的交換體係),有效破解了基層社會救助力量分散、審核確認時間長、部門間救助數據不流通等問題,實現了黨建與社會救助的同頻共振,使社會救助製度更成熟、能力更保障、服務更便民、協同更高效。

  主要做法:

  一、建成黨委領導統攬社會救助的工作體係,破解了社會救助工作力量分散的困境。黨建+社會救助改革試點工作納入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工作總體部署,各試點鎮將黨建+社會救助改革試點工作納入了當地黨委、政府工作總體部署,定期開展社會救助工作研判、社會救助業務學習,將社會救助主動融入了中心工作、納入了黨建工作考核範疇,實現了黨建引領社會救助工作開展。鬱南縣充分依托鎮、村黨群服務陣地,在全縣範圍內設立鎮級社會救助黨員先鋒服務站、村級社會救助黨員先鋒服務隊和村民小組社會救助黨員先鋒服務小組三級服務隊伍,建立了15個黨員先鋒服務站、200支黨員先鋒服務隊,服務全縣12633名困難群眾。全麵建成黨員幹部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機製,完善了鎮級黨委村級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救助幫扶體係。從黨政領導幹部到基層工作人員,定期組織開展黨的宗旨意識、政策理論和社會救助業務知識培訓,引導黨員主動參與社會救助工作,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係群眾優勢轉化為社會救助的工作優勢。

  二、建成黨員密切聯係困難群眾的幫扶體係,打通了救助政策走進民心的最後一米一是建立社會救助服務隊伍聯係困難家庭關心關愛機製。由村(居)委會成員分片聯係困難家庭,主動掌握困難群眾的基本情況和生活動態,了解其家庭困難,及時調動相關力量,開展社會救助幫扶活動,實現了對困難群眾的主動走訪和救助幫扶全覆蓋。二是建立特殊群體四必訪工作機製。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黨員為骨幹,網格員、雙百社工為主要力量,廣泛引導當地教師、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員、誌願者等各行各業人員積極參與,落實低保對象必訪、特困人員必訪、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中有重病重殘人員必訪、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家庭必訪,落實好定期探訪、入戶慰問,主動發現困難群眾的生活需求,為其銜接各類救助幫扶政策,實現了由人找政策政策找人的轉變,實現了主動發現、及時核查、精準救助。形成了一一結對,時時關心的對接模式,讓黨員、幹部、誌願者成為困難群眾的關心人貼心人暖心人三是將社會救助工作納入網格積分製度工作範圍。將掛點聯係困難群眾、走訪幫扶、探訪巡視等工作直接與網格積分掛鉤,具體賦分,量化指標,實行季度和年度結算,將微積分製度與網格員季度、年度評優相掛鉤,突出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相結合,所獲積分可在鎮級微網格積分超市兌換相應的生活用品和其他相關獎勵,有效激勵了網格員主動擔當作為。2023111月,全縣1萬多名黨員幹部、網格員、社會工作者共計服務群眾20822人次,入戶走訪831124557人次,開展個案救助服務20例。

  三、建成社會救助事項簡政放權的審核體係,實現了社會救助審核確認賦能高效。鬱南縣授權下放9項社會救助業務審核確認權限到各鎮人民政府行使,直接由鎮人民政府負責社會救助事項的申請受理、審核確認工作。通過重造、優化社會救助業務辦理流程,讓最清楚救助對象實際情況的鎮級進行救助業務審核確認,救助更加精準,審核確認時間更短(從原來的30個工作日縮減到現在的15個工作日),同步落實對低保中特殊群體的分類施保政策,有效提升了救助精準識別度,提高了救助政策自主裁量權,充分調動了鎮、村一線幹部工作積極性,有力破解了以住縣、鎮審批時間長,困難對象精準識別難的問題。同時,通過在各鎮(街)黨群服務中心社會救助窗口專設黨員先鋒崗,當好了困難群眾辦事的接待員。充分利用好粵省事民政服務專區中社會救助服務板塊,在入戶走訪過程中幫助困難群眾利用手機開展救助自診、申請社會救助,還通過各村(居)配備的粵智助智能一體機的社會救助申請功能,幫助困難群眾就近申請社會救助,既方便了群眾,又提高了辦事效率。2023111月,鬱南縣新納入低保對象345911人、特困人員204204人、臨時救助91251人,完成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比對9791戶,大大增強了社會救助的力度,拓寬了社會救助範圍。

  四、建成社會救助數據縱橫聯通的監測體係,優化了主動發現救助困難群眾監管預警。一是充分發揮困難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指導中心作用,加強對社會救助海量數據的監測,通過數據比對、核查、抽檢,對救助檔案進行定期抽樣,對社會救助資金發放情況進行持續性監督檢查,對發現數據存疑及審核確認問題的鎮及時提出整改要求,實現對社會救助數據監管。二是充分打造上下聯動、統計互通的數據共享平台。在縱向層麵,充分利用廣東省民政廳底線民生信息化核對管理係統和廣東省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台,對鎮級社會救助數據進行監管,及時向市級民政部門反饋救助情況;在橫向層麵,與公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衛生健康、醫療保障、退役軍人事務、殘聯等部門建立了數據每月共享機製,通過市級機製,共享戒毒出所人員、失業人員、死亡人員、退役軍人、殘疾人員等相關數據,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各項社會救助範圍。三是用好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機製,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易返貧致貧人口、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人口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範圍,實現了社會救助數據監測有效,部門間數據互聯互通。2023111月,鬱南縣共將25233名困難群眾納入監測預警範圍,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996.97萬元,特困人員供養金4308.6萬元,臨時救助金88.11萬元,困難群眾臨時價格補貼72.22萬元,為全縣困難群眾提供有力的生活保障,實現了民生兜底保障兜住底

  


關閉窗口

掃描關注
廣東省民政廳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