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南沙區東湧鎮大穩村在村內設置地名故事專題展覽,講述地名故事。
地名作為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是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生產生活的基礎信息。當現代鄉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鄉村地名也呈現出數量密度需求不斷增加,標準化程度要求提升,人們對鄉村地名的特色內涵越來越重視等特點。
如何以地名管理服務工作賦能鄉村振興,助力“百千萬工程”?
此前,民政部在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召開地名工作調研片會,廣州市民政局、南沙區民政局分別介紹全市地名管理服務有關工作情況和全國“深化鄉村地名服務 點亮美好家園”試點工作情況。
去年9月,民政部、廣東省民政廳將廣州市南沙區選定為全國首批“深化鄉村地名服務 點亮美好家園”試點地區。完成鄉村道路規範化命名1589條,“有名無標”設置標誌3835個,繪製“一村一圖”128幅……通過各項工作,更多人得以讀懂南沙、讀懂南沙鄉村。
如今,結合民政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鄉村著名行動”,廣州市南沙區的試點經驗正在全國範圍推廣。
“都能送到家門口了,方便很多!”在廣州市南沙區東湧鎮各村,村民的快遞接收方式有了新變化。以往要去集中快遞點拿的貨品,現在直接送到了家門口。
這種變化來自於快遞員能夠更加便利地找到村裏的每家每戶,以往沒有名字的路有了名,以往地圖上搜不到的村民住宅“上了圖”,鄉村物流的“梗阻”得以疏通。
便民變化在廣州無處不在。以南沙區為例,全區下轄6個鎮和3個街道,128個行政村、37個社區,不少鄉間小道都迎來新變化:有了名字,豎起路牌,上了地圖。農家樂、種養基地、合作社和快遞網點等地址信息陸續上傳到網絡地圖,全國各地的商品都能更精準地送到居民家門口。
便民舉措背後是廣州服務鄉村群眾,助力“百千萬工程”的決心。過去一年,一場全麵“查漏補缺”的工作在南沙區試點展開。
摸清底數,分類設置。此前,南沙區製定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組建由民政部門地名業務骨幹、高校專家、社區誌願者等225人組成的專業隊伍,培訓人員500餘人次。
這些基層一線力量行走在鄉間,對不按規範設置地名標誌或擅自移除標誌的進行自查自糾、摸底排查,填寫《地名標誌牌摸查表》,建立地名標誌問題清單。在這過程中,這支專業隊伍將道路區分為“有路無名”和“有名無牌”亮相,通過對問題清單篩選、比對,確定了擬新增命名的需求清單,完成命名申報道路(街巷)1589條。
與此同時,為方便村民出行,南沙區還緊抓鄉村特色和地名服務的契合點,通過核查地理實體地名坐標,對地名“存在與否”、“正確與否”等信息進行標注,進行實地精準定位後,上傳至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
產業興則鄉村興。怎樣發揮地名在鄉村特色產業中的作用,以多樣化的地名服務激活鄉村產業,助力“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如今,廣州市民如果將旅行地定於南沙區,打開手機地圖,即可清晰地看到農家樂、采摘園等遊玩景點,第一時間找到出行目的地。村裏的商戶常說,“上圖”以後,自家的小產業客流量大了、銷售渠道暢通了。
在南沙區香雲紗文化創意園,不少跟著導航來到這裏的市民對著展品嘖嘖稱奇。在民政部門的幫助下,創意園將其詳細位置上傳地圖,實現了精準定位,助力當地經濟發展。
在南沙區,一些鄉村還在主要出入口設置了“村莊一張圖”,變“進村問路”為“進村看圖”。一日遊指南、鄉村觀光圖、隨手拍打卡興趣點等方式,展示南沙鄉村特色景點、傳統美食及高質量鄉村發展新業態。
廣州民政部門還借鄉村地名管理服務,在推動產業發展上做得更多、更好一些。
此前,南沙區民政部門引導群眾自主采集上報農家樂、種植養殖基地、農村合作社、快遞物流點等惠農助農點的信息,並配合以公眾號、線上直播帶貨等方式提升特色農產品、采摘園、民宿的知名度,讓遊客了解南沙各地農副產品的種植情況、產品特色。
地名不僅是一個個名稱,更是一張張“名片”。在南沙區,各個鎮都有不同的含“地名”特色農產品,如南沙番木瓜、南沙青蟹、南沙羅氏沼蝦、新墾蓮藕、廟南粉葛、七一西芹等。
為打好“地名+農產品推廣”這張“牌”,南沙民政部門組織開展了多次線上助農直播,介紹特色農副產品。在年輕主播的賣力吆喝下,萬頃沙蓮藕、東湧黑皮甘蔗、南沙青蟹……這些與地名息息相關的特色農副產品得以走出南沙,走向天南海北。
“小小地名背後,其實蘊含著諸多文化。”鄉間路牌間,專家現場麵向村民、遊客講解地名文化。這是南沙區特別開展的地名文化進村(居)活動,讓群眾沉浸式參與體驗,感受鄉村地名給生活帶來的改變,不斷提升鄉村地名的綜合服務能力。
地名是田園風光、詩意山水、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標識,大力加強鄉村“老地名”、“鄉土地名”保護,能夠有效傳承農耕文明、賡續地名文脈、留住鄉愁記憶。
漫步南沙,一條條小道、一個個風景點都貼上了二維碼。手機輕掃,即可了解到地名暢遊圖、鄉村地名服務示意圖、地名故事等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二維碼有著“南沙地名二維碼”的獨特標識,以“嶺南特色、田園風格、現代化都市”為設計主元素。
在傳承保護“老地名”方麵,廣州市民政局還利用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對廣州老地名進行全麵普查,分類建檔,編纂《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和《廣州市標準地名詞典》,保護名錄收錄老地名1000個、詞典收錄詞條約1萬個,並將老地名保護納入地方性法規《廣州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不僅如此,如今,“地名+曆史文化”還結合起非遺文化,拓展了嶄新體驗形式。通過特色體驗活動等方式,南沙區挖掘曆史文化中的地名,拓展麒麟舞、香雲紗、疍家婚俗等非遺文化服務應用場景,用“地+人+事”,將非遺文化串聯起來,更通俗易懂地走近群眾。
此外,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傳承“老地名”背後的文化故事之外,還將不斷提升新生鄉村地名特色內涵,多配有曆史傳承、文化積澱、民族精神、時代風範的好名,以地名之美彰顯時代之美。
掃描關注
廣東省民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