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版 簡繁轉換 English

搜索熱詞: 婚姻登記 低保 養老 收養

當前位置:首頁 - 民政資訊 - 理論研究

以文化為內核 涵養社會崇善風尚

2024-09-11 20:35:03 來源:中國社會報 閱讀次數:0
瀏覽字號
打印頁麵

  周秋光  金楠娟

  慈善文化在慈善事業的長期運行和積澱之下,已成為中華道德文化中的重要一脈。新時代,慈善法、慈善事業、慈善文化有機結合,以法為依托、以事業為基石、以文化為內核,慈善事業呈現欣欣向榮之態勢,慈善文化在貫通傳續中形成了許多新特點。

  從表層的慈善物質文化來看,施善方、善款善物及資源、受助方達到了較平衡融洽的發展局麵。施助方式更加多元化,對善款善物及資源進行監督的渠道更加暢通,受助方更加廣泛。一是互聯網賦予了慈善諸多新動能,人人可做善舉、時時可做善舉,打破了原先時間、空間、群體的限製。二是慈善概念範圍進一步拓展和延伸,眾多社區慈善組織與誌願服務、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及公共服務等相融合,誌願服務項目化運作、社會工作者與誌願者協同、“菜單式”誌願服務等效能逐步提升。

  從裏層的慈善精神文化來看,“全民慈善”的現象已成常態,大眾的慈善意識、慈善動機非常明顯,慈善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相得益彰。一方麵,社會慈善氛圍愈加濃厚,各類慈善組織不斷開展豐富的慈善實踐活動。另一方麵,慈善文化對於涵養良好社會風氣、培育家風至關重要,要讓慈心善念融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潛移默化影響每個人的言行。

  從中間層的慈善製度文化來看,在慈善法的出台和修改影響下,法治成為慈善文化的重要表征。2016年以來,各類慈善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發展起來,在相關法規、規章與政策性文件的引領下,公開募捐、慈善服務與內部治理結構以及信息公開等工作不斷走向規範化。新修改的慈善法充分體現了慈善文化的時代進步性和實踐性。

  在時代發展的大勢和社會進步的浪潮之中,慈善文化的作用逐漸凸顯。於國家大政方針而言,慈善文化將成為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的有效助力,有助於調節財富收入、緩解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慈善文化中的社會共享理念將成為社會的普遍價值準則。同時,慈善文化也將成為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的有效推動力量,誌願服務和各類資源在鄉村的充分迸發,將激發基層社會發展的無限活力。於社會環境發展而言,傳統慈善將與互聯網慈善進一步結合,科技化、智能化手段的運用,將不斷規避慈善事業中的潛在風險。個人慈善、社區慈善將成為慈善文化的重點,人人可行善與人人能行善的社會良善風氣逐漸形成,社會公眾對慈善將會有更多層麵、更多視角的理解和更多方式的踐行。

  (作者單位:湖南師範大學)

關閉窗口

掃描關注
廣東省民政廳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