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體解讀 | 廣東“851”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安全保障 打造“五縱五橫”骨幹網 破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難題

來源:南方都市報 發布日期:2021-12-13
字體: [大] [中] [小]

已經開工的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試驗段)施工現場。通訊員供圖


  開欄語

  2021年10月12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水利高質量發展大會,謀劃提出了“851”廣東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這張藍圖是省委“1+1+9”工作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廣東水利現代化的具體行動方案和施工圖。從本期開始南都將陸續推出專題報道對全省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進行解讀。


  第①期

  未來廣東要實施水資源優化配置、防洪能力提升、萬裏碧道、河湖生態保護修複、農村水利保障、智慧水利、水文現代化、水利治理能力提升等8大工程,建設五縱五橫的水資源配置骨幹網、江河安瀾的防洪安全網、秀水長清的萬裏碧道網、優質普惠的農村水利保障網、協同高效的智慧水利網等5張網,推動水利現代化水平邁進全國第一梯隊,為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在需要建設的五張網裏,“五縱五橫”的水資源配置骨幹網的具體含義是,以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幹流五大河流為“縱”,以五大骨幹引調水工程為“橫”(具體為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以及已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五縱五橫交織成為一張覆蓋全省的骨幹網絡,最終解決廣東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匹配的問題。

  隨著全省水資源配置骨幹網的實施,到“十四五”末,廣東將可實現新增供水能力25億立方米,供水受益人口超過9000萬。

  這一數字印證了這張骨幹配置網在整個“851”藍圖中的分量,如何建設它也成為大家關心的熱點話題。為此,南都記者近日通過對省水利廳的采訪,對這張網的主要內容進行深入解讀。

  係統提升珠江口城市群水資源承載力

  目前,珠三角東岸聚集了深圳、東莞、惠州、廣州東部以及香港等經濟發達地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重心,GDP占比大。而支撐這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主要來源於東江,其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38.3%,逼近40%的國際公認警戒線,用水緊張,水庫調蓄能力和戰略備用水源建設不足。而在珠三角西岸,擁有水資源量全國第二的西江,其開發利用程度隻有1.3%左右,珠中江都市圈正在快速發展,枯水期供水易受鹹潮上溯影響。

  2019年5月全線開工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朝著解決珠三角水資源承載能力不足問題邁出了重要一步。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主要通過從水資源豐富的西江引水到珠三角東部的廣州南沙、東莞及深圳等地,緩解東江供水壓力,退還被擠占的東江生態流量,保護東江水生態,並為香港、順德等地區提供應急備用水源。

  而“十四五”期間計劃開工的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則主要保障珠三角西岸的供水安全。

  目前同處珠三角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門,其飲用水均以西江水為主要水源。受河床下切、鹹潮上溯等各種因素影響,這三座城市以及澳門供水安全需要加強保障,而實施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將實現三市供水水源互連互通互備,更好地應對供水突發事件,保障水安全。

  根據目前的規劃,該工程通過新建取水口和輸水管線、擴建調蓄水庫、實施水資源保護等措施,將珠海、中山、江門三市在西江的取水口上移,從而提高三地供水取水保證率,釋放上遊壓鹹流量,退還珠海及中山擠占本地河道的生態用水量,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

  作為全省水資源配置骨幹網的組成部分,深汕合作區供水工程則主要保障深汕合作區未來的發展需要。按照規劃,預計到2035年深汕合作區總人口將達到150萬,需水總量近3.2億立方米,而合作區的本地水源不足,即使采取本地挖潛、非常規水源利用等措施後,用水缺口依然達到近2.0億立方米,因此需要規劃深汕合作區供水工程,從周邊的惠州白盆珠水庫引水是解決問題的較優方案。

  未來省市水利部門將通過新建引水管道和水庫,可為深汕合作區增加年均供水量約2.0億立方米。

  優化水資源配置破解粵東缺水難題

  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的粵東地區,用水一直較為緊張,去年以來的旱情,使缺水問題愈加凸顯。

  整個地區年降雨量65%以上集中在汛期,區域內河流源短流急,使得豐水期水量難以通過調蓄到枯水期進行利用,再加上不同河流來水同豐同枯的特點,更是增加了對不同水源進行調餘補缺的困難,多重困難最終使得整個粵東長期受缺水之困。一場持續一年多的曆史罕見旱情,使粵東供水麵臨嚴峻考驗。

  去年10月以來,粵東地區發生了自1956年以來最嚴重的秋冬春連旱,部分地區降水不足正常年份的三成,其間粵東多個水庫水位持續下降,較為嚴重的已經露出庫底麵臨幹涸,導致潮陽、潮南、普寧等多個地區被迫采取了錯峰供水等應急抗旱措施。今冬明春抗旱保供水工作仍麵臨嚴峻挑戰。

  這場粵東旱情主要波及的地區包括汕頭潮陽區和潮南區、汕尾、深汕特別合作區、揭陽的普寧市和惠來縣,以及梅州市豐順縣等。徹底解決旱情的出路在於實施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

  為了盡快落實工程前期工作,今年10月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親赴揭陽、潮州、汕頭等地,對工程的總體布局、調水規模、輸水線路等進行調研,要求粵東各市要落實屬地責任,積極協助解決好工程設計規劃、建設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求項目實施單位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加快推進工程規劃建設,全力打造精品水利工程。

  引西江水潤澤粵西地區

  受製於地形條件,粵西沿海區域大部分河流水係獨流入海,源短流急,自然調蓄能力較弱。而雷州半島龜背形地貌,中間高四周低,不適合建大型蓄水工程,降水帶來的水資源存蓄不住,這些因素使得曆史上雷州半島就是一個苦旱的地區。雖然此前通過修運河、取地下水等手段進行補救,但水資源短缺的形勢仍然突出。

  隨著近年寶鋼湛江鋼鐵、中德巴斯夫一體化等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相繼建設,對粵西供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實施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從水量充沛的西江引水成為解決粵西地區缺水問題的根本舉措。

  據省水利廳介紹,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列入《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珠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中的跨流域、跨省區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該項目已列入國務院確定的2020-2022年擬新開工的150項重大水利項目建設清單,主要解決廣西北海、玉林、貴港和廣東湛江、茂名、陽江等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其中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是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在我省境內的項目。本工程的實施對解決粵西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推動粵西沿海經濟帶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和深遠意義。

  工程由水源、輸水幹線、輸水分幹線組成,全長499.9公裏,泵站5座,規劃從雲浮市鬱南縣建城鎮地心村附近的西江幹流引水,經輸水管線向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等4市10個縣城、112個鄉鎮、9個重點工業區供水,受益人口超1500萬。

  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試驗段項目已於2020年12月25日開工建設。


  相關鏈接yabo 11选5 關於印發廣東省水利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相關附件:
往上 往下
打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