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說南粵⑨|潮州鳳凰山單叢王:黃金何足數 能飲一杯無

  古樹,是綠美廣東的生命印證,是人與自然的故事底本,也是遠方遊子的鄉愁。古樹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廣東人文信念的象征,也是廣東精神的折射。鑒於此,廣東省林業局攜手新快報特別推出綠美廣東“深調研尋良策”大型報道——《樹說南粵》。本期嘉賓是潮州鳳凰山單叢王,讓我們一起傾聽它背後的綠美故事。

  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茶中,盡見“工夫”。

  “工夫”之本,在於嚴選茶葉。

  對潮汕人而言,茶葉與一日三餐的米糧一樣重要,馬虎不得。因此,嗜茶如命的他們稱茶葉為:“茶米”,並首選鳳凰單叢。

  而鳳凰單叢中的“宋種”,更是“老茶客”們孜孜以求的極致茶味。

  在已確認的幾株“宋種”古茶樹中,已有600多年的“大庵宋種”,無疑是最聞名遐邇的一株。它靜靜屹立於潮州大庵村的茶園裏,人稱“鳳凰山單叢王”。

  由它製作的成茶,幹放時清香恬淡,悠然不動聲色;起水時,見真章:茶氣瞬間爆發,桀驁不馴,縈繞六覺;入口淺呷,茶韻濃烈後勁十足,茶香變幻莫測,留醇唇齒,回甘綿長——是為茶人杯中的傳奇。

圖片

  探幽記

  韻出雲石 韻生古樹

  驅車行至鳳凰山,沿著窄窄的盤山公路蜿蜒向上……不遠處,群峰疊翠,滿山茶樹,雲霧繚繞。“大庵宋種”就藏在山上,在鳳凰山海拔950多米的地方。

  在“大庵宋種”管理人黃寶國的帶領下,來到古茶園。雖已入冬,古茶樹卻滿眼翠色。走近看,可以發現枝葉中還有細細的新芽;每棵樹上都掛著牌子——“蜜蘭香”“黃枝香”……它們品種多樣,且樹齡都過百年。

  “這裏年紀最大的,當屬‘大庵宋種’母樹,”黃寶國指著一棵枝繁葉茂、蒼翠挺拔的“凍齡”古樹說,“長了600多年,它的樹幅已經是7.5*7米了……”

  雖然樹葉嫩綠欲滴,但樹冠之下的樹皮已斑駁累累,見證了歲月的磨礪;而枝幹上青苔伴生,這是高山雲霧為它帶來的“禮物”。有趣的是,茶葉呈小鋸齒狀,但摸上去並不刺手。

  “‘根有多深,樹有多高’,是我們本地茶農流傳的一句諺語。‘大庵宋種’已高達7米多,想必它地底下的根係一定很長”。黃寶國介紹,“大庵宋種”母樹是鳳凰山冠幅最大、單株采摘產量最高的古茶樹,“去年的產量高達13斤!”

  “山韻出雲石,叢韻生古樹。”“大庵宋種”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時光的見證者,六百多年來,它就在這兒,靜靜地聆聽著那些關於滋味與鄉愁的故事。

  人間世

  宋帝吃茶 賜名宋茶

  相傳南宋末年,皇帝趙昺南逃到潮州,經過鳳凰烏崠山,口渴難忍,侍從識得茶能解渴,便從山上采得新鮮茶葉,讓他嚼食,嚼後生津止渴,精神倍佳,於是賜名——“宋茶”,傳之後人,廣為栽種。

  後又有“鳳凰鳥聞知宋帝口渴,口銜茶枝賜茶”的傳說。這是潮汕地區老一輩們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

  “大庵宋種”,相傳是烏崠中心寅村“老宋茶”的“有性株係”後代,因此它還有一個別名叫“宋種仔”,屬於十大香型中經典的黃梔(枝)香型。

  “想要購買‘大庵宋種’母樹的茶葉,一般要提前兩三年預訂。”黃寶國神秘一笑,“是否銷售,也不看誰的出價高,得看緣分。”

圖片

  吉祥神樹 致富一方

  作為家喻戶曉的“宋種”,它已然成為當地的“吉祥物”。鳳凰單叢茶文化宣傳大使張曼玉自豪地說,“越來越多人,從‘大庵宋種’開始,認可鳳凰山的茶葉。”

  “我們村裏每個人都以它的存在而驕傲,從不去做任何傷害它的事情。它就像‘神樹’一樣,帶動了整個村的茶葉種植、製作與銷售,讓我們走上了致富路。”

  還有很多像張曼玉這樣的年輕人,也看到了茶文化與產業發展的前景,大學畢業後選擇回鄉,從事鳳凰茶相關的銷售與文化傳播工作。張曼玉與她的同事們將直播間開到了茶園,向世界各地展示鳳凰單叢的采摘與製作過程。現在,國內外很多遊客都來這裏“打卡”,參觀茶園,體驗潮汕工夫茶文化。

  長物誌

  高山之上 黃枝香盈

  “大庵宋種”的幹茶,條索緊結,色澤油潤灰褐有光澤;香氣純正,老叢韻味突出。茶湯湯色橙黃明亮,入口順滑細膩,香氣濃烈持久,黃梔花香濃鬱;葉底則鮮活、勻整,綠腹紅鑲邊,茶葉完整有彈性。

  為什麼“大庵宋種”有黃梔花香味和“油氣味”的特韻?據了解,那是因為鳳凰山的土壤中富含火山礦物質微量元素,以及大庵村所處山脈蘊藏油頁岩的緣故。

   傳習錄

  祖孫三代 古法養茶

  漫步茶園之中,可以發現,每一株古樹茶都掛著寫有負責人名字的牌子。

  原來鳳凰鎮的古茶樹管護、采摘,采用的是“分產到戶、定責到人”的傳統。黃寶國從自己的父輩手裏接過了照料“大庵宋種”的重擔,成為了他們家第三代“大庵宋種”守護人。

圖片

  在祖孫三代的精心守護下,“大庵宋種”樹勢高大、高產、穩產,人們又稱其為“大叢茶”。

  為了更好照料“大庵宋種”,黃寶國幾乎沒有離開過當地。每天,他都要進茶園看看這株“大寶貝”。鬆土、除蟲,他與妻子親力親為,從未委手他人。每年摘下來的茶葉,他也都親手製作,從曝青、晾青、浪青、殺青,到揉撚、烘焙,堅持每一個步驟都自己把控,他說“這是從爺爺與父親那裏傳下來的習慣”。

  古人種茶,從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長。現在的大庵村村民們依然沿用這套原則。“道法自然”,使得鳳凰山區域形成了山間廣布的茶樹林和近2萬株大茶樹的資源寶庫,這是選育良種的種質資源庫和保持良種優勢的物質基礎。

圖片

  尋良策

  傳統智慧 提高意識

  用石頭砌石坎護基,是黃寶國和其他茶農們防止茶園水土流失的辦法。

  每年5月是天牛的產卵季,需及時清除蟲卵,預防後期天牛幼蟲對茶樹的侵害。6月和9月需給茶樹鬆土,讓根係得以順暢呼吸。此外,村民們還完善了灌溉係統,新增水源、建設蓄水池等,預防幹旱缺水帶來的養護問題。

  廣東省林業局多次派出調研組到鳳凰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調研、指導,並將該保護區列為“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讓更多人了解鳳凰山的自然資源,提高古茶樹保護的意識和文化認同,為古茶樹保護和當地自然生態的維護開拓了新的路徑。

附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