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主持人:
各位網友、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這裏是yabo22 vip 在線訪談節目,我是主持人文佳。
去年4月2日,省委李希書記到中山考察,賦予中山建設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沿海經濟帶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的定位,要求中山做好“東承”文章,強化“西接”功能,打造高水平發展平台。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中山都做了哪些事兒?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未來有哪些設想呢?今天,我們非常榮幸請來了中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楊文龍同誌,和大家一起聊聊中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話題。
楊文龍:
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好、觀眾朋友們好!非常高興能夠在加快推進中山新一輪發展的關鍵時刻,來接受省政府門戶網站的采訪,向大家介紹中山的有關情況。
主持人:
楊常務,省委賦予中山的“三個定位”要求很高,但也很振奮人心。您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楊文龍:
好的。去年4月2日,李希書記到中山調研,對中山明確提出了“三個定位”的指示,這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大局,對中山提出的發展定位,也是對中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走在全國前列”要求的具體部署。我的理解,這“三個定位”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從珠三角範圍看,中山要成為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從廣東的發展大局來看,中山要打造成為沿海經濟帶的樞紐城市;從大灣區建設的層麵來看,中山要努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
主持人:
中山在落實“三個定位”,特別是在珠江兩岸融合發展中更好地發揮“東承西接”作用方麵,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楊文龍: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山處在珠三角中心地帶,與深圳一江之隔,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後,我們在做好“東承西接”方麵,推動珠江兩岸融合發展上確實有獨特的優勢。我們正在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雙區”驅動的重大曆史機遇中,我們積極謀劃推進與周邊城市聯動發展。
主持人:
確實,中山的地理位置很優越,但怎樣才能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呢?
楊文龍:
這個問題問得好。區位優勢不會自動變成發展優勢,深中通道的建設期就是中山發展的重要機遇期,這是我們不容錯過的機會。這一年多來,我們做了大量搭平台、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比如:
在優化城市格局方麵,我們順應灣區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推動城市環灣布局、向東發展,將東部沿海片區與中心城區一體規劃建設,加快對接南沙、前海、橫琴自貿片區,積極構築麵向未來、特色鮮明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在打造平台方麵,我們對翠亨新區、岐江新城、民眾創新園等進行規劃升級,高標準規劃建設翠亨科學城,打造充滿創新活力的現代化國際化濱海新城。
在構建交通格局方麵,我們抓緊深中通道建設的窗口期,全力以赴來打好交通攻堅戰,加快推進一批高快速路網、港口以及高鐵等交通項目建設,努力打造大灣區西翼的綜合交通樞紐。
主持人:
中山的“東承西接”離不開“黃金大動脈”深中通道。圍繞深中通道建設和交通內暢外聯,中山具體將如何作為?
楊文龍:
目前,深中通道橋梁、隧道工程已經全麵開工。從地圖上可以直觀看出,深中通道是大灣區A字型交通網絡的重要一橫。這一橫將大大提升中山的區位優勢。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後,中山到深圳,將縮短為20多分鍾的車程,商務、生活出行十分便利,將為中山做好“東承西接”這篇大文章提供有力的支撐。
我們正加快交通網絡對接,努力實現與珠三角主要城市半小時通勤、港澳1小時互達。簡單來說,在高速公路方麵,抓緊完善深中通道在中山登陸後的交通對接,構築“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絡,便利珠江西岸以及粵西地區與深中通道快速連接。
軌道交通方麵,南沙港鐵路正在建設,深茂高鐵深圳到江門中山段年內將會動工,廣中珠澳高鐵已經納入了《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近期建設項目。在港口航空方麵,馬鞍島新客運碼頭將在今年底竣工,正式通航之後,中山到香港機場和中港城的時間將縮短到45分鍾左右。我們的深中水上巴士,就是深圳到中山水上巴士也已經在2017年8月開通,中山港到深圳機場隻需要大約50分鍾,兩地往返基本實現了“公交化”水上巴士。通過鐵路、公路、水運連接,我們可以快捷的共享大灣區大機場和深水港。
主持人:
看來中山在落實“三個定位”上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們也留意到,今年8月李希書記再次到中山調研,要求把翠亨新區打造成為中山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主陣地。翠亨新區馬鞍島片區,是近期城市發展的重要潛力所在,中山現在是怎麼規劃的呢?
楊文龍:
翠亨新區的建設,我們是按中山發展的百年大計來謀劃的。其中,馬鞍島與深圳前海隔江相望,是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的登陸點,麵積35平方公裏。目前我們已經調整提升了馬鞍島的規劃設計,優化了功能布局。
我們重點推進18平方公裏的翠亨科學城,集中規劃布局了國際醫療城、國際設計港、國際青年創新園等重大項目,引進了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研究院等一批科創平台。在環境打造上,我們非常注重綠色、生態、低碳、環保,借助9條內河湧,把潮汐的關係引入城中,呈現了水貫城中、城在水中央的這樣場景。我們可以期待,翠亨科學城將是創新之城,也是宜居之城。
主持人:
讓我們一起期待翠亨新區美好的未來。接下來,我們聊聊科技創新的話題。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可以說,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首要任務。今年8月李希書記調研時,要求中山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戰略支撐作用,堅定信心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山在這方麵做了哪些工作?
楊文龍:
今年以來,中山經濟發展確實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主要經濟指標也不理想。8月15日,李希書記到中山調研,為中山發展把脈開方、加油鼓勁,我們備受鼓舞。李希書記指出,我們要看到中山發展正處於“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階段,要認清大局大勢,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心,紮紮實實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我們現在正按照李希書記的指示要求,堅定信心,沉著冷靜應對風險挑戰,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為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主持人:
中山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方麵采取了哪些措施?
楊文龍:
我們一方麵積極參與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利用中山產業基礎比較紮實、創新創業氛圍良好這些優勢,來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科技創新方麵,我們正積極構建“1+2+4+N”的科技創新支撐體係:“1”就是指打造高水平的翠亨科學城,打造一流的高端發展平台;“2”是指規劃建設中山科技大學、香山大學這兩所高水平大學,補齊中山缺乏大學大院大所的短板,來提升科技創新的軟環境;“4”是指引進布局中物院光子科學中心等4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N”是打造N個科技創新平台,進一步夯實科技創新的基礎。目前全市科技創新平台已經增加到456家。
主持人:
在成果轉化方麵中山是怎麼做的?
楊文龍:
在成果轉化方麵,我們突出中山的產業鏈、供應鏈較為完備的這種優勢,來推動境內外優質產業創新科研成果在中山轉化。同時,我們還圍繞產業集群,組建了一批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其中,智能製造、智能產品、智能裁剪快速加工等平台已經投入使用,在智能化升級、員工技能培訓、降低運營成本等方麵確實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主持人:
您提到中山要建2所大學,大家都很關心這2所大學現在進展情況如何?
楊文龍:
這兩所大學是我們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的一個重要依托。目前,中山科技大學已經成立了籌建辦,正加緊向全球招聘校長。香山大學是我們和澳門科技大學合作的項目,澳門科技大學基金會早在2014年已經在中山購買了1800多畝土地和一些建築物,下一步我們將在國家和省的支持下,加快推動香山大學建設。
主持人:
中山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在“雙區”建設的背景下,中山如何謀劃未來產業發展呢?
楊文龍:
講到產業發展,馬興瑞省長十分關注中山的產業發展。去年和今年4月,馬省長分別來到中山調研中山裝備製造業和外貿進出口的工作,強調要找準問題、精準施策,促進中山產業穩中提質。中山有紮實的產業基礎,全市擁有38個國家級的產業基地、18個省一級科技專業鎮,有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家用電器等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11個百億級的產業集群。
主持人:
過去的中山,它的情況給我們對比一下?
楊文龍:
今天我們有這樣的產業基礎,但我們也要看到,過去中山是以專業鎮、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模式,現在已經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因此,我們提出,要堅持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兩手抓,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我們對標一流產業園區,紮實推進總麵積達153平方公裏的九大產業平台建設,加快建設世界級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
主持人:
那麼在重點產業方麵,具體有哪些思路?
楊文龍:
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麵,我們重點推動家具電器、五金鎖具、遊戲遊藝、燈飾等專業鎮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們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同時也向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高端提升。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麵,我們瞄準國際前沿科技,注重抓龍頭、築鏈條、建集群,推動健康醫藥、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和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來增強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主持人:
在現代服務業方麵呢?我們也想了解一下。
楊文龍:
在現代服務業方麵,我們重點抓住以金融、會展、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為突破口,來建設一批高端要素集聚、輻射帶動明顯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平台,大力培育一批現代服務業總部企業和示範龍頭企業,努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總部集聚區。
主持人:
很多網友非常關注中山的健康醫藥產業,作為中山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請問目前發展情況如何?
楊文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中山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省委省政府也大力支持中山創建國家生物醫藥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
中山健康醫藥產業基礎還比較好,涵蓋了生物製藥、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和健康服務四大板塊,我們現在有300多家健康醫藥的企業,比如說有諾華山德士、輝淩製藥、完美、曼秀雷敦、聯邦製藥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健康醫藥方麵企業,2018年中山健康醫藥產業規模已經突破了800億元。目前建有國家級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德(中山)生物醫藥產業園,還有華南現代中醫藥城以及翠亨新區生物醫藥科技園等重要平台。我們還引進了中科院上海藥物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台,我們還連續舉辦吳階平醫學獎等品牌的活動,目前正積極開展生物醫藥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的創建工作。我們還計劃在翠亨新區規劃建設灣區的國際醫療城,占地900多畝,打造一個高端醫療服務的集聚區。
主持人:
好的,楊常務,說到這裏,針對這一話題,之前我們走訪了中山的專家和學者,接下來一起來看看這段視頻好嗎?
楊文龍:
好的。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管理學院院長 教授 趙晷湘: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中山正在舉全市之力推進大灣區建設,貢獻中山力量。另一方麵,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曆史機遇麵前,中山自身也要抓緊機遇,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第一,我們要樹立“灣區意識”、“趕超意識”。隻有樹立“灣區意識”,我們才能夠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跳出中山看中山”,從而以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標準謀劃推動“灣區時代”中山發展。“灣區意識”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不能局限於一個鎮,一個區來謀劃未來中山發展。
第二,是“趕超意識”,大家也知道,這幾年我們中山的經濟發展速度是明顯減緩的,加快中山發展時不我待。我們一定要以先人一著、快人一步的趕超新觀念,以超常的思維、超常的速度、超常的舉措趕超灣區先一步發展的城市。
第三,我們要加快將中山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大家知道,粵港澳大灣區的知識和技術等創新資源高度集中在廣州、深圳和香港,而這些城市受製於土地等要素的約束,科技成果產業化需要找到承接地,中山在這方麵這幾年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們有承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條件。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方麵讓更多的高端製造在中山集聚,讓更多科技成果在中山落地。
第四,我們要加快將中山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健康醫藥產業基地。大家知道健康醫藥產業是中山要(重點)發展的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中山這幾年在健康醫藥產業方麵我們是有基礎、有優勢,所以我們一定要強化與香港、廣州、深圳等城市在這一領域的合作,努力將中山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健康醫藥產業基地。
第五,我們要加快將中山建設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營商環境先進城市。中山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麵我們一直在努力,比如說我們的“互聯網+yabo2018柏林赫塔 ”改革,“一門式、一網式”改革成效非常顯著,我們的營商環境也是不斷優化。中山引進更優秀的企業,我們也一定要打造更優秀的營商環境。
第六,我們要以自強素質為保障,提高中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合作的能力、貢獻的能力。主要從三方麵努力:第一,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西翼綜合交通樞紐;其次是要積極推進翠亨新區、岐江新城、民眾創新園這三大重大戰略平台建設。要把翠亨新區打造成為中山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主陣地,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示範區。第三方麵,我們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提高中山產業的競爭力。我們要強化人才戰略,夯實中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人才基礎,我們要打造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和高端研發機構,讓中山現有的人才有用武之地。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加快推進中山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中山辦學項目的建設,給我們留住人才,創造高端科研平台。
主持人:
大灣區規劃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山開放包容的宜業宜居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港澳青年前來創業就業,請問中山在這方麵有哪些舉措?
楊文龍:
人才是第一資源。為凝聚更多創新的力量來推動中山高質量發展,吸引更多港澳青年來中山創新、創業,我們重點從搭平台、出政策、優服務三方麵著手。一是搭平台,重點是推進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目前全市已經有113個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全部向港澳青年開放,現在已經累計有數十個港澳青年創業團隊在中山創業基地創業。二是出政策,我們對進駐中山創業基地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團隊,免收3年(場地)租金,同時還將為他們創業帶動就業方麵提供一些補貼和扶持資金,最高可以達到3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對在中山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當然也包括港澳台的人才,落實個人所得稅補貼政策。三是優服務,我們重點為港澳青年創業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免費提供證照、社保等代辦服務,安排專業創業導師為進駐創新創業基地的港澳青年提供一些輔導培訓,對於孵化成功的項目,我們將把它納入中小微企業扶持範疇,適用全部中小微企業的政策。
現在,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來到中山創業。如果大家有時間到中山走一走,看一看,可能都會見到很多港澳青年在這裏創業,為未來而奮鬥。
主持人:
聽了楊常務的介紹,我們對中山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相信中山一定能夠把握住當前重大發展機遇,勇於擔當、精心謀劃、創新發展,實現新一輪跨越發展。好,感謝楊文龍常務副市長做客今天的訪談,這期節目就到這裏,感謝收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