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結果出來了,技術路線可行,性能穩定!”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佛山)(以下簡稱“佛山基地”)研究生張雅蓉興奮地說,她研發的艾灸機器人成功破解了背部穴位點的智能識別難題,已送至醫院開展臨床驗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佛山基地是國內首個由政府建設的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開放平台,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佛科院”)建設管理。該基地聯合全國25所高校和佛山企業,打造成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聯合培養服務廣東現代製造業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把論文寫在產業一線。
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
近日,走進佛山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大樓,看到幾名學生忙著為一台新型機器人樣機進行轉產前的驗證,協助工程師招子安進行動作調試、軌跡測試和數據分析。
“工藝是最複雜的問題,就算是擰螺絲這件‘小事’,在孔位對齊、力度控製這些細節上,毫厘之差都會給生產線造成損失。”招子安說,從大學校園走出來的畢業生大多缺乏一線經驗,實戰能力弱,大大增加了企業招聘成本。
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產教融合是必由之路。通過“政府征題、企業出題、基地審題、高校接題、導師解題、學生答題”培養鏈條,佛山基地麵向全國高校專項招生,同時遴選有項目需求的科技型優質企業,為雙方牽線搭橋、全程協同服務。
每年,佛山基地向企業征集工程實踐項目,經專家審核後,高校組織導師競爭對接。匹配成功的校企導師共同設置培養目標、開設項目銜接課程、指導學生完成項目等,並共享研發成果,攜手深入全鏈條、各環節,精準鏈接高校培養方向與企業產業需求,切實打通產教融合“最後一公裏”。
“隻有到車間實操,知識才能轉化為可見的成果。”今年7月,新一批近300名佛山基地研究生陸續到97家企業報到,其中汕頭大學學生黎達入駐佛山百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半年裏,黎達依托企業平台成功申請三件專利、發表兩篇論文,成功製備出耐高溫、耐衝蝕、高導熱塗料並在電廠投入試用。
校企協同育人成效顯著,佛山基地培育卓越工程師的步伐不斷加快。
如今,佛山基地已促成25所省內外高校與153家佛山企業聯合培養工程類碩博士1637人,完成申請發明專利300餘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超280件,發表論文約300篇,申請獲批項目、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均約20個,產學研成果豐碩。
這些學生也成了企業招聘的“香餑餑”。據統計,與同校同專業相比,佛山基地研究生就業機會人均多5.7個,平均薪酬高41.3%,人均成果多2.4件,大部分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或原聯合培養企業研發一線的青年骨幹。
校企共同破解產業難題
一早,佛科院學生黃威源就“泡”在廣東浩迪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裏,為該企業當前的主打項目之一——電動自行車充電的智能識別係統研發,采集實驗數據。企業導師蔡高琰很快也來了,兩人一同翻閱筆記,核對指標運算結果。
“如今,很多項目的研發主體都是聯合培養研究生。”蔡高琰感慨道,以前是研發人員“單打獨鬥”,現在加入了高校師生的力量,幫助企業把工程問題凝練為科學問題,從而尋找科學解決方法,幫助產業一線攻關難題。
這背後,是佛山基地通過對接需求,打破高校科研與企業研發之間的“隔閡”,真正聚集起高校和企業力量完成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實現科研指導生產、科研支撐產業發展,帶來“多贏”局麵:
廣東海洋大學學生王琦幫助企業在嚴格厭氧菌領域實現零的突破,佛科院學生袁楷峰為企業創收近200萬元,廣東工業大學教師何家峰助力企業提高產值200萬元……學生成長成才、高校教師科研落地,當地企業攻關創收、行業產業蓬勃發展,產教融合迸發新的強大動能。
目前,佛山基地已促成多所高校為企業解決技術問題2000多項,助力8家企業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向企業轉化成果產值7674萬元,提高企業產值8.2億元。
不久前,由佛科院申報的粵港澳大灣區(佛山)先進製造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入選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全國僅4家單位獲批。
佛科院黨委書記駱少明介紹,研究院將依托佛山基地特色培養模式,聚焦大灣區先進製造業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和先進製造業行業共性技術難題,聯合百所境內外高水平大學、500家領軍企業或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重點實驗室,組織人才培養、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等,努力培養造就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不斷壯大卓越工程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