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深中通道建設現場
關鍵詞:超級工程 智能製造
俯瞰伶仃洋,深中通道“臥海長龍”的雄姿已現雛形。中山大橋已合龍、伶仃洋大橋鋼箱梁頂推快速推進、沉管隧道已完成31個管節沉放安裝,“海底長城”合龍在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係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係。
作為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站在港珠澳大橋的“肩膀”上勇攀新高峰,發力智能製造攻克多項“卡脖子”難題,奮力創造製造強國、交通強國的新高度。
挑戰世界級製造難題
超級工程有著超級難度。如“風中穿針、海底繡花”,深中通道一個個外美內優的標誌性工程背後,建設團隊絞盡腦汁突破了一個個世界級難題。
在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宋神友看來,核心技術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這也是建設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沉管鋼殼每一個管節焊縫長達270公裏,為了保證質量,我們聯合施工方建設了我國第一條大型鋼結構智能製造生產線;一個標準管節要澆築2.92萬方混凝土,沒有合適的自密實混凝土和澆築設備,我們就自己研製,最終將一節沉管的澆築時間減少到40天內,且脫空率低於萬分之一點五。在跨海集群工程的技術上,我們已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島隧工程管理部部長張長亮說。
行船至伶仃洋上,已經建成封頂的伶仃洋大橋主塔猶如定海神針般矗立海上,圖紙正在被建設者們變為現實。
智能製造理念已融入深中通道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在伶仃洋大橋東主塔的施工現場,工程師以“空中移動工廠”為理念,研製集混凝土智能澆築與振搗、智能養護、部品調位、自動爬升及實時監控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智能築塔機,在200多米的高空施工中實現智能製造,為工程建設提質增效。
綠色與智能並駕齊驅
夜幕下,重達2萬噸的世界首製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靜靜地停靠在珠海牛頭島泊位,它的船體上安裝了聯合精密姿態儀的沉管,就像有了一對“鷹眼”,對海底狀況一目了然。
截至今年10月,深中通道已累計實現工程建設2000天“零事故、零汙染”的目標。
“深中通道將綠色製造與智能製造並駕齊驅。”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安全環保部副部長黃曉初介紹,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麵臨著鋼殼結構新形式、尺寸超寬、浮運距離超長、航道封航時間長等許多新難題,團隊通過精準優化設計,專門打造了“一航津安1”,相比傳統的拖帶方案,單管節浮運安裝可節約燃油80噸以上,拖帶耗時減少20小時以上,減少排放廢氣約100萬立方米,同時可降低船舶碰撞導致燃油泄漏等環保事故風險。
建設成果得來不易,未來仍需全力以赴。“我們將繼續自主創新、攻堅克難,推進深中通道如期建成通車,力爭取得更多原創性、引領性的成果突破,進一步鞏固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國際先進行列地位。”宋神友說。
■基層聲音
關鍵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技術的創新突破,向行業新的高峰發起挑戰,貫穿深中通道建設的全過程。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宋神友
我們將加快構建自主的知識體係、技術體係、成果體係,依托重大工程項目打造世界跨海通道建設的中國標準,推進深中通道如期建成通車,早日實現珠江兩岸人民互聯互通的期盼,為建設一流灣區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安全環保部張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