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回望•奮鬥之路

69年前,解放南澎島戰役打響

時間 : 2021-09-09 10:51:32 來源 : 南方+客戶端
【打印】 【字體:

  碧綠的海水不知疲倦地拍打著石壁,在汕頭市南澳縣南澎島上,“解放南澎島革命烈士群雕”靜靜矗立,烈士們衝鋒陷陣的英姿就在眼前。

雕像.jpg

解放南澎島革命烈士群雕。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69年前的1952年秋天,國民黨殘餘部隊糾集逃亡地主武裝成立“閩南反共救國軍”,共150人分乘5艘艦艇從金門島出發進犯南澎島,海軍戰士邱安、駐澎工作組人員林小發等奮起抗擊,但終因敵我力量懸殊,邱安、林小發壯烈犧牲,南澎島遂被敵占領,並有400多名漁民被扣押於島上。

  為消滅來犯之敵,拯救被困漁民,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一軍奉命解放南澎島。在南澳、澄海、饒平、汕頭等地政府工作人員、民兵、船工800多人的配合下,經20多天的渡海登陸作戰訓練,於1952年10月19日17時,我參戰軍民分乘木帆船、汽船、炮艇分別從雲澳、青澳和深澳向南澎島發起進攻,是日21時20分,參戰軍民冒著敵火力在各岸灘登陸,敵守軍利用石洞負隅頑抗,經激烈夜戰,解放南澎島戰鬥於20日2時40分告捷。

  隆隆的炮彈聲與衝鋒的嘶吼,在曆史裏逐漸遠去。先烈們的英勇氣概與戰鬥精神,卻浩然長存。在如今的南澎島,自然環境優越,島上無居民,隻有駐島部隊仍堅守在中國這一海防要地。

  裝備力量懸殊 南澳島軍民不畏強敵

  在潮汕抗戰曆史上,“解放南澎島戰鬥”是不可忘卻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澎是汕頭市南澳縣23個島嶼之一,位於南澳主島東南部25海裏的海上,麵積0.34平方公裏,與附近的頂澎、中澎、芹澎由東北至西南排成一直線,稱為“南澎列島”,是我國的海防要地。南澎島的地勢最為險峻,四周懸崖峭壁,幾乎無灘可上——僅一條狹長的航道供平時船隻進出,易守難攻。

  1952年9月20日,天剛剛亮,從金門來的國民黨5船進犯南澎。島上海軍情報參謀排長蔡健、情報員邱安、縣政府工作組員林小發、柯盛組織民兵抗擊,但寡不敵眾,邱安、林小發陣亡,蔡健被俘虜,柯盛走脫,敵人一死一傷。

  “台灣國民黨政府趁朝鮮戰爭之機,派這批亡命之徒占領南澎,妄圖建立一個控製航道、刺探我閩粵情報、向沿海及內地派遣特務和侵襲南澳島,實施反攻大陸陰謀的前進基地。”走訪解放南澎島戰鬥舊址時,南澎守備模範連政治指導員陳書程介紹說。他年紀雖輕,對於當時國民黨進犯南澎的動機和野心,想起來也是咬牙切齒。10月17日,他們奉命分別進入雲澳、青澳、深澳起渡場,經36個小時的籌備,於19日完成了進攻準備工作。下午三四時,參戰的1000餘名步兵、船工飲了“同心雞血酒”之後,在雲澳鎮澳前村的內青山旁,召開誓師大會。在鞭炮聲、鑼鼓聲、軍號聲中,1000多名軍民跨上一艘艘戰船待命。

  到了晚上,解放大軍的船隊將近南澎,指揮所命炮兵船加速抵近炮擊。在來自各個登陸點的勇士們的夾擊下,燈塔、土炮台、彈藥庫、白樓、六五高地等,一個個被解放軍攻占。20日淩晨2時40分,解放南澎島戰鬥基本結束。本次戰役共計擊斃盤踞島上的國民黨軍官兵79名(其中少將正副司令各1人),俘敵39人(參謀處長1人),繳獲長短槍107支、機槍9挺、火箭筒5具、迫擊炮3門和其他軍用物資一批。我參戰軍民犧牲118人(解放軍指戰員88人、船工30人),負傷300多人(解放軍指戰員247人,船工等參戰人員約80人)。

  被電令嘉獎 舊址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開始偵察到最後解放南澎島,解放軍僅用了三天三夜。戰鬥告捷後,中央軍委發電嘉獎解放部隊,中南軍區首長也予以通令表揚。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69年後,當我們站在南澎島上,海風勁吹,海浪輕搖,海闊天空。這是先烈們用生命換回來的家國皆安。

  在戰鬥舊址駐足,斑駁的磚牆上布滿一個個大口徑彈孔,至今看來仍然觸目驚心;走到萬國樓陳列室,昔日南澎軍民浴血奮戰留下來的指揮信號燈、衝鋒號等文物,當年解放南澎島的戰鬥場景仿佛曆曆在目。

  戰火硝煙雖已遠去,但解放南澎戰鬥體現出的英雄精神代代相傳。為緬懷英烈,激勵後人,2011年5月26日,汕頭市委、市政府和汕頭警備區在島上聯合敬立“解放南澎革命烈士群雕”。這座群雕主體高5.2米,意指1952年解放南澎;底座長8.8米,意指犧牲的88名解放軍指戰員,寬3.0米,意指犧牲的30名船工和政府工作人員,底座高1.18米,意指守衛和解放南澎島犧牲的118名先烈。

  2012年,南澎列島被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7年12月,南澎島被陸軍政治工作部公布為陸軍幹部見習鍛煉基地;2019年4月,南澎島被汕頭市委宣傳部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曆史不會忘記這些英烈。”陳書程慷慨激昂地表示,他將與戰友們繼續發揚先烈們的大無畏勇氣,守好這個島,用自己的擔當使命滿足新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