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市五桂山檳榔山村,有一座古氏宗祠。古氏宗祠不大,卻在特殊的年代,承載了特殊的曆史使命。1945年的1月,珠江縱隊在古氏宗祠宣布成立,統一領導和指揮珠江三角洲的抗日遊擊戰爭。古氏宗祠,見證了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珠江縱隊逐步發展為一支擁有3000多人的抗日力量,成為了南粵敵後抗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五桂山,珠江縱隊經曆大小戰鬥140多次。有340多位革命先烈,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事業,永遠將忠骨埋葬在這崇山峻嶺之中。
近日,珠江縱隊革命先輩的後代黃躍進,講述了那段烽火歲月。
珠江縱隊成立時,他的父親黃旭任第一支隊情報站站長。黃躍進介紹,1940年,抗日戰爭已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遊擊戰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當時中共中央派出了謝立全、謝斌來到廣東指導開展敵後工作。1941年,經過兩個月的實地考察,他們認為五桂山是開展敵後遊擊戰的好地方。
“五桂山沒有密林,地形也不險要,之所以能成為抗日根據地,靠的是廣大中山人民的支持。考察員認為,山不藏人人藏人。後來,五桂山被選定為敵後武裝遊擊根據地。”黃躍進說,珠江縱隊依靠人民群眾,靈活運用遊擊戰術,與東江、瓊崖縱隊等兄弟部隊密切配合,有力牽製了敵人兵力,成為珠三角敵後戰場上的一麵旗幟。
五桂山石瑩橋頭矗立的十六烈士紀念碑。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作為後代,我們想把父輩的革命事跡流傳下去,不能讓這些英雄事跡湮沒在時光裏。”抱著這個念頭,黃躍進和誌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花了兩年的時間走訪、搜集照片,於2019年出版了紅色紀實文學《五桂山兒女英雄傳》。書中所涉多為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老戰士,以此紀念革命先烈,傳承珠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黃躍進說:“希望後輩永遠記得,現在的安寧生活,是無數先輩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我們要懂得珍惜和感恩,更要努力工作來回報社會。”
古氏宗祠。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如今,這座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的古氏宗祠,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20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五桂山南橋村黨總支部書記馮秀鳳表示,南橋村下轄檳榔山村,位於檳榔山村的古氏宗祠是傳承中山紅色革命基因的重要載體,進一步修繕保護和開發利用珠縱革命遺址也是中山市全力推進的重點項目。南橋村將全力配合加快推動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改造項目及檳榔山、石瑩橋沿線道路、景觀、公共配套項目的建設進度,力爭在今年“七一”前完成紅色文化核心區的起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