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前往梅州市五華縣梅林鎮優河村,稻田隨風起伏,兩棵枝繁葉茂的木棉樹下遮蔭著古樸厚重的古大存故居,看似簡樸的客家民居卻承載著一位革命家的成長故事。
古大存故居原名“金山翠秀”,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古大存是東江地區繼彭湃之後的卓越農運先驅,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和東江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在廣東軍史和黨史上有著重大影響。
斯人已去,故居仍存。古大存故居命運多舛,所幸,土木安在,修繕一新的故居仍呈現歲月的履痕,紅色印記俯拾皆是,故居的一磚一瓦,無不鐫刻著一位革命戰士的無我情懷,仿佛又讓人看到了古大存英勇戰鬥的身影。
如今,古大存故居被列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以及梅州首批市級黨員教育基地。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前來,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重溫崢嶸的革命歲月。
一門忠烈:
家族12人投身革命壯烈犧牲
古大存故居又名“金山翠秀”,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原為三棟二橫上五下五結構,木桁桷懸山瓦頂建築。“古大存故居樸素無華,沒有翹角重簷,與周圍的新建樓房相比,顯得是那樣的普通。”村民古必崇說,正是這座普通的屋宇,走出了一位五華農民運動的先驅古大存。
1925年3月,周恩來以東征軍政治部主任的身份第一次東征到五華,點燃五華的革命火種。同年,古大存受中共廣東區委的派遣以省農民協會特派員的身份回五華組織工農武裝。
古大存回鄉後,廣泛發動建立農會,很快五華成為繼海陸豐後,成為東、梅兩江地區農民運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1928年1月,古大存組織動員五華10萬工農革命軍和群眾參與丁卯年關大暴動,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口號,他們紛紛拿起刀、槍、劍、戟及土炮等武器投身到暴動的隊伍,攻打國民黨區、鄉公所和地主豪紳的巢穴,全縣開展燒毀田契、廢除苛稅、抗租減租鬥爭。
“丁卯年關大暴動是一次有組織有領導震動粵東大地的農民起義,推動了五華地方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的發展。”五華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古江南說,五華人民打破了幾千年的封建製度和傳統因襲觀念,思想得到了解放,精神麵貌煥然一新。
但是,這一暴動威震了國民黨廣東反動當局,引來國民黨的瘋狂報複。1928年春節剛過,國民黨派黃旭初部進剿五華,與五華反動勢力相勾結,成立“剿共委員會”“滅古委員會”,並對全縣200多個革命村寨實行燒、殺、搶“三光”政策,古大存故居在當年也慘遭焚燒。
我們在故居牆上陳列的一張老照片看到,原本的故居是三堂兩橫,建築麵積約800平方米,經過三次火燒,如今隻剩古大存曾經住過的左橫屋,全屋僅剩222平方米。
古大存不僅自己參與革命,還義無反顧帶動全家參加革命鬥爭,一家人為革命流血犧牲,貢獻巨大,被譽為“一門忠烈”。
一屋傳承:
遊客慕名前來追尋先輩足跡
“古大存是我們梅州人的驕傲,每次有朋友來,我們都會帶他們來故居看看。”當地村民說起古大存時,自豪感溢於言表。
跨過石門檻,走進革命曆史底蘊厚重的古大存故居,一進門,目光便一路追隨著古大存用過的生活工作用品和簡陋武器等眾多革命文物。
古大存一生致力於人民的解放鬥爭事業。
1930年,他在八鄉山革命根據地領導建立東江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它們的成立,標誌著統一的東江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八鄉山成為東江最大的赤色區域和東江革命的指揮中心。從此,紅十一軍的旗幟成為南粵大地人民心中的精神柱石,也成為國民黨反動派坐立不安的病根。”古江南說,這是古大存革命曆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延安,古大存積極參加整風運動,他敢於批評與自我批評,對自己的一些錯誤,能主動作深刻的檢討,表現了革命者光明磊落的胸懷。所以,毛澤東多次稱讚古大存是“帶刺的紅玫瑰”“一麵鬥爭的旗幟”“模範共產黨員”。
“古大存是我們後輩的榜樣和驕傲,他的故居重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發揮了教育後人的作用,讓我們很是感動。”古會芳既是古大存的侄孫媳婦,也是故居的日常管理者,至今已管理了30年。
“名人故居見證著曆史的變遷,具有重要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涵。修繕過程必須尊重曆史,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才能最大程度還原當時生活場景或曆史風貌,留住曆史根脈。”古江南說。
穿過烽火硝煙,跨越歲月長河。修繕後的故居,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被列為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梅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梅州首批市級黨員教育基地。
“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了13場,從早到晚沒有停過。”古會芳說,這對於故居新生來說是最好的良方,是故居修繕最大的意義。”古會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