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傳承•初心如磐

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楊萬基:一輩子就在島上做好一件事

時間 : 2021-07-28 09:33:39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楊萬基.jpg

楊萬基。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今年是楊萬基在江門台山上川島氣象站的第40個年頭——在島上,楊萬基每天觀測溫度、濕度、降雨、能見度等基礎氣象數據,為日常天氣預報、科研的提供重要的數據,最終服務群眾。

  2019年,楊萬基被中組部等評為中國“最美奮鬥者”,今年獲評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從朝氣蓬勃的少年,到如今成熟穩重的中年,楊萬基說:“我還將在海島繼續工作,堅守在氣象觀測的最前方,這是我一輩子都想做好要做好的事業。”

  耐住寂寞堅守海島40年

  1981年,年僅18歲的楊萬基畢業後來到上川島氣象站,成為島上一名氣象觀測員。

  “那時的想法簡單,就是畢業後找工作養活自己,減輕家裏負擔。”楊萬基回憶說,當時物資緊缺,海島上的工作條件也很艱辛,“住宿條件很差,刮台風下大雨時平房都會漏雨。”

  “在島上,最難克服的是寂寞,經常一個人上班,特別是晚班。”楊萬基說,80年代島上唯一的娛樂方式就是聽收音機,但夜班搜不到電台,海島又黑又靜,“淩晨4點左右最難熬,那時候就隻能在周圍走走,再用水洗把臉,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漏報觀測數據。”楊萬基說,“而且海島草木繁盛,蛇蟲鼠蟻不少,打開百葉箱竄出一條蛇的情況時有發生,很嚇人。”

  但條件再艱苦,楊萬基始終堅守在觀測一線。

  1987年,楊萬基成為上川島氣象站副站長。有朋友提出建議,讓他離開海島找個待遇更好的工作。“但那時候我開始感受到了責任感——我是副站長,本來島上人就少,要是走了島上的觀測工作肯定會受到影響,這樣會對不起國家和人民。”最終,楊萬基選擇留下。

  後來,這份責任感化作了一次次堅實的行動。

  上川島常年受台風吹襲,楊萬基印象最深的就是2008年的台風“黑格比”——當時觀測場1米多長的鐵欄杆都被吹跑了。為了保證觀測場的數據不中斷,楊萬基和2位同事把繩子係在腰上,另外一端綁在值班室的鐵門上,3人抱在一起貓著腰向觀測場挪動。從值班室到觀測場不到30米的距離,他們用了近10分鍾才走完。在台風吹襲的前後36個小時裏,島上的觀測員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堅守住崗位。

  這樣的堅守,一晃就是40年。

  精細化預報 服務解困滯留遊客

  上川島通過輪渡與台山陸地來往,精細化天氣預報服務成為群眾安全的重要保障。

  廣東多台風,台風時期輪渡往往要停航。但前期預報較粗,一報就是24小時停航,有時風雨暫停但還不能出船,島上的居民、遊客一直有意見。

  為滿足群眾需求、做好服務,2006年江門市氣象局開始為川島兩條航線提供定點、定時的短時精細天氣預報,上川島氣象站的觀測數據成為重要一環。

  2018年一次台風停航,上川島滯留了數千名遊客。“我們加密監測風力、風速,再上報江門氣象局分析出預報,找到風小的時段,將滯留遊客全部送回台山。”楊萬基回憶。

  能在台風吹襲過程中找到適合航行的時間,靠的是極度精細的觀測,這背後是上川島氣象站觀測員長久積累的技能和經驗。

  1997年以來,上川島氣象站測報業務從未出現重大錯情和嚴重違法違規等現象,連續11年被省氣象局評為“先進測報組”,楊萬基也2次被中國氣象局授予氣象觀測領域的最高榮譽“質量優秀測報員”。

  “要250個班沒有一次錯情,至少需要2年的時間積累。”楊萬基說,氣象觀測這是個很精細的活,“一定不能出錯誤,一點偏差都可能會對結果造成嚴重影響。”

  上川島氣象站是廣東三類艱苦海島台站,麵臨招人難、留人難等困難。1989年氣象站18人的隊伍如今隻剩下5人,24小時輪班,承擔著每天8次觀測、8次發報和每小時台風報、重要天氣報的繁重任務。

  “我還會繼續在島上,這輩子能做好這件事就夠了。”匆匆的歲月讓曾經的少年臉上布滿了“滄桑”,但楊萬基仍對氣象觀測事業保持著那份初心和熱情,“島上、島外都能做出成就,一定要安心、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