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年(右)和困難群眾在田間交談。圖片來源:韶關日報
日前,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韶關翁源縣扶貧辦扶貧開發規劃指導股負責人、翁源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楊龍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3月初,從北京載譽歸來的楊龍年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忙碌的身影又出現在翁源縣的各個村莊中。
自2010年參與扶貧工作以來,楊龍年在扶貧戰線上已經奮戰11年。她說,榮譽屬於過去,未來任重道遠,接下來要重整行裝再出發,踏上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以獎代補”激發內生動力
翁源地處粵北山區,貧困麵積廣,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艱巨。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翁源精準識別出51個省定貧困村、6396戶15750人建檔立卡,是韶關市貧困人口最多的一個縣。
作為土生土長的翁源人,楊龍年責任上肩,行動落地,團結帶領扶貧幹部群眾征戰貧困。開展業務培訓、指導鄉村幹部、根據省市文件製定相關的政策並落實……楊龍年與同事將一項項工作逐步落實。
為激發貧困群眾的勞動致富的熱情,2016年,楊龍年與單位同事創新扶貧工作機製,探索實施產業就業扶貧“以獎代補”政策,大大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該做法被全省複製推廣。
近年來,在楊龍年及扶貧辦幹部的奔走下,翁源縣精準實施了產業扶貧、消費扶貧、金融扶貧、就業扶貧、資金資產管理等舉措,該縣扶貧工作均在韶關市名列前茅。到2020年6月,翁源縣6396戶1575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51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達到退出標準並完成了退出程序。
一項項實事被翁源幹部群眾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而今,翁源幹群裏掀起了一股向楊龍年學習的熱潮。“楊龍年同誌是我們全縣近400名扶貧幹部工作的縮影,這次她能夠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的先進個人,也是上級部門對我們翁源縣脫貧攻堅工作的肯定,這也極大地激勵我們全縣幹部向她學習。”翁源縣扶貧辦專職副主任何小敏說。
“白加黑”的“鐵人姐姐”
談起11年的扶貧工作,楊龍年最深的感受是忙。“可以用三個‘白加黑’來形容扶貧幹部的生活。工作時間‘白加黑’,幾乎很少有準點下班的時候;皮膚‘白加黑’,皮膚都被曬成了斑駁的顏色;頭發‘白加黑’,幾年幹下來,頭發白了很多。”楊龍年笑著說。
每當遇到難題,駐村幹部往往會尋求楊龍年的幫助,她幾乎24小時在線,勤勞的工作作風也被許多駐村幹部看在眼裏,於是楊龍年便多了個“鐵人姐姐”的稱號。
“她工作效率鐵、事業心鐵,與扶貧幹部關係也鐵。”黃埔海關駐翁城鎮富陂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崔健從三方麵解釋了“鐵人姐姐”為何“鐵”。
楊龍年是同事的“好知己”、群眾的“貼心人”、駐村幹部的“好朋友”、貧困戶的“好親戚”。東莞一駐村幹部來到翁源生活,她多次和教育部門溝通,幫助其解決小孩上幼兒園的難題;當了解到有貧困戶生病住院,她發動親戚朋友捐款,解貧困戶燃眉之急,鼓勵該貧困戶的養女養雞致富;當獲悉有貧困戶是在讀高三的孤兒,她主動到學校看望,把其當女兒一般對待……
“每次去下鄉看到那些貧困戶露出笑臉,看到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村容村貌也變得越來越漂亮,我心裏是甜滋滋的。”11年來,盡管忙、盡管累,但看到扶貧成果時,楊龍年也是發自內心地覺得很甜。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接下來,我要把這一份榮譽當作動力,在鄉村振興的征途中重新出發,為我們縣的鄉村振興作出自己的貢獻。”楊龍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