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傳承•初心如磐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用途管製處四級調研員鍾奕苑:讓村民端起“生態碗”吃上“綠色飯”

時間 : 2021-05-27 09:04:22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888.png

鍾奕苑。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從北京參加了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回到廣東的第二天,正是元宵佳節,鍾奕苑終於可以和家人好好團聚。作為省自然資源廳駐廣東豐順大羅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一年時間裏,鍾奕苑與家人聚少離多。

  駐村5年多,鍾奕苑和扶貧工作隊的同伴給這裏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大羅村不僅誕生了全省首個拆舊複墾項目,還以發展林下經濟為突破口,村民們端起“生態碗”吃上“綠色飯”。

  遍訪7個自然村8萬多公裏

  大羅村位於梅州豐順湯西鎮西南部,四麵環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是廣東2277個省定貧困村之一。“一個月內要熟悉大羅村的整體情況,難度不小。時間緊、任務重,路難走、無產業,人外遷、力量散。”這是鍾奕苑對大羅村的第一印象。

  為了盡快掌握大羅村的“第一手資料”,摸清脫貧攻堅“家底”,鍾奕苑借助廣東“一村一鎮一地圖”工程,會同村“兩委”幹部逐戶開展精準識貧工作,對收集到的家庭成員、收入、就業、健康狀況和產業發展意願等信息,熟記於心。並對每個自然村的地形地貌、山水田林路的地名地址進行了標注。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朱曉武說,為了加強扶貧的技術力量,省自然資源廳先後選派10名優秀幹部駐村扶貧,近280餘人進村參加扶貧活動,唯有鍾奕苑一人參加兩期駐村崗位,從未離隊,保證了幫扶工作的延續性。

  5年多來,鍾奕苑把汗水灑在了大羅村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遍訪7個自然村8萬多公裏,穿壞膠鞋13雙。

  “誰家幾口人?都是啥情況?他比我們村民還清楚。”在鍾奕苑動員村民開辦的兄弟農家樂飯店裏,55歲的老板黃冬春佩服地說,鍾奕苑來村裏不到一個月,就完全掌握了村民們的住址信息和家庭情況,就連偏僻分散的幾戶人家也了如指掌,是地地道道的“活地圖”“雷達眼”。

  引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貧困戶黃瑞林清楚地記得,那天鍾奕苑騎著摩托跋涉17公裏山路,敲響了家裏的門。

  “我在縣城給你找到一個店鋪,線上、線下銷售大羅土特產不成問題。”還顧不上清理身上的泥土和雨水,鍾奕苑就興衝衝地一邊說一邊從挎包中拿出了自己畫的草圖。

  隨著對村裏的了解更加深入,鍾奕苑得知,有些貧困戶想要做點小生意提高收入,他就想方設法幫他們籌集啟動資金、找銷路,通過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消費扶貧模式,拓寬涉貧農產品銷售渠道。

  然而,要真正拔除窮根,打破僵局,還是要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引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引進什麼產業?如何引進?在一次次的走訪調研中,鍾奕苑聽說村裏有一位在東莞經營養蜂場的養蜂高手。通過牽線搭橋,林下蜜蜂特色養殖項目在大羅村順利落戶。目前養殖有200多箱華南中峰,建了濃縮車間和凍庫,並建立起了一個標準化示範蜂場。

  “我們還會不定期邀請中國養蜂學會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指導貧困戶養蜂。這位外出的養蜂‘高手’也把戶口遷回大羅本地了。”鍾奕苑欣慰地說。

  讓“沉睡”的土地“活”起來

  如何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拓寬脫貧攻堅資金來源,激活大羅村土地要素,釋放發展活力,一直是鍾奕苑反複思考的課題。

  由於涉及到土地,涉及到資金分配,在項目籌備階段,鍾奕苑就在思考如何穩妥推進這項工作。

  “要把項目一一拆解,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要耐心地跟村民進行解釋,萬一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不好的影響。”為此,在項目實施前,鍾奕苑幾乎把嶽潭村小組村民的門檻踩爛了,向嶽潭村小組理事會、村民代表詳細說明項目的相關內容,征求大家的意見建議。

  2018年12月12日,大羅村嶽潭拆舊複墾項目指標在省複墾指標交易平台成功交易,成交單價為50萬元/畝,交易總金額達2154.05萬元,成為全省首宗拆舊複墾指標交易項。“有了資金保障,我們對村子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和底氣!”大羅村委會主任激動地說。

  到2020年,該村村集體經濟增長到36.4萬元,比幫扶前增長了8.3倍,建檔立卡貧困戶78戶227人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