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上鑽、快開鑽、快出水,我們爭分奪秒,隻為早一天緩解旱情,解百姓之難。”在一處鑽井現場,省地質局黨組副書記林偉民介紹。今年以來,麵對省內部分地區的旱情,省地質局把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列入“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在汕頭、潮州、揭陽、韶關、河源等旱情嚴重地區以及湛江、茂名飲水難地區施工抗旱井24口,實現井井出水。
地質工作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省地質局把黨史學習教育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除了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著力解決群眾“喝水難”和農業“用水難”問題,還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另一項重點民生工程,開展地災防治進鄉村專項行動。今年以來,該局還推動還原中央紅色交通線(南方粵東段)調查活動,為沿線鄉村振興奠定紅色旅遊基礎。
抗旱保供水 以甘泉滋潤百姓心田
伴隨著機器轟鳴聲,清水從地下湧出。地質隊員連日奮戰,僅用3天時間就在湛江遂溪鍾宅村打出地下水。這口供水井日湧水量達880立方米,解決了全村770人的生活用水緊缺問題。
“省地質局長期開展全省1∶5萬供水水文地質調查和評價工作,掌握全省最為詳實、最為全麵的水文地質資料,做好抗旱打井工作,有專業技術優勢。我們要舉全局之力,急民生所急,加快攻關出成效。”省地質局黨組書記黃德發說。
從5月25日開始,省地質局在4天內抽調深圳局、地災中心、地質一隊、地質二隊、地質四隊、佛山地質局、水文隊等單位的40餘名技術人員、8台(套)設備,迅速進駐汕頭潮南區、澄海區,揭陽揭西區、普寧市、空港經濟區及湛江遂溪縣,全麵鋪開水井鑽探工作。工作過程中,根據地方和群眾的急切需求,臨時在潮南區增設1口供水井,為群眾解決飲水難問題。6月2日,又增調3支地勘隊伍奔赴潮州多個自然村,啟動第二期抗旱打井行動。
截至9月底,省地質局自籌資金逾400萬元,在汕頭、揭陽、潮州、湛江、茂名、韶關、河源等地區施工抗旱井24口,實現井井出水,總日湧水量近6000立方米,緩解了近4萬人的生活用水緊缺問題,為近千畝農田灌溉提供保障;其中有2口井達到天然飲用礦泉水標準。
省地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著力針對粵東粵西地區農業用水難情況,集中專業技術力量為當地解決基本農田用水難問題,確保當地糧食生產不受影響。
地災防治進村 凝心聚力為民除隱患
地質災害防治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廣東地質環境條件複雜,地質災害隱患點多線長麵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將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省地質局局長胡建斌介紹。
為打贏這場攻堅戰、持久戰,省地質局充分發揮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優勢,構建了“局(省地質局)—隊(地質隊)—組(應急小組)”三級地質災害響應工作運行體係。主動為省、市、縣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提供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服務,與省應急管理廳簽署地震和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技術支撐單位戰略合作協議。目前已與20個地市、112個縣(市、區)的自然資源、應急等部門簽訂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服務協議,技術服務覆蓋全省80%以上的縣(市、區)。
今年是我省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的關鍵年、攻堅年,汛期地質災害防禦形勢尤其嚴峻。“每逢有台風或強降雨時,黨員技術骨幹總是第一時間駐點值守。”省地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汛期以來,該局16個局屬單位開展汛期“三查”工作,共組成305個黨員小分隊,出動5551人次,巡(排、核)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0064點次,編寫報告、建議書451份。
鄉村地區是地質災害防治的薄弱區域,也是重點區域。為此,省地質局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進鄉村”行動,在今年汛期組織31個局屬單位派出170名專業技術人員,對粵東粵西粵北32個選定村的103處在冊地災隱患點進行了排查,完成處置建議95份,為4000餘名群眾解除了安全隱患,避免經濟損失約14268萬元。
激活紅色資源 拓寬鄉村發展之路
今年“十一”假期,位於韶關翁源的廣東核工業教育基地成為熱門打卡地。這是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以鈾礦地質為主題的教育場所,不少父母通過“打卡廣東紅”小程序了解到這個紅色地標,帶著孩子前來,在體驗式、交互式的學習中接受黨史學習教育。
下莊鈾礦基地在中國核軍工發展曆程中有著重要地位,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作出了卓越貢獻。“活化利用下莊鈾礦基地,發揮其黨史教育功能顯得迫切且意義非凡。”廣東核工業教育基地負責人徐興軍說。
為此,省地質局多方籌集資金4000多萬元,對該基地進行完善複原,建成了以下莊希望鈾礦陳列館為主展區的廣東核工業教育基地,同時還成立項目組,專門負責收集曆史老物件。1953年的工作筆記,大量的文書、檔案和實驗器材,這些廣東核地質發展史上的珍貴物件被一一陳列出來。基地自3月揭牌以來,已成為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生動課堂”。
而在粵東,省地質局全力推動中央紅色交通線(南方粵東段)的調查工作,在前不久揭開了中央紅色交通線原始路線的神秘麵紗。
中央紅色交通線被列入了新版的中共黨史,是廣東寶貴的紅色遺產資源。省地質局發揮技術優勢,精確還原了紅色交通線的地理走向和部分重要革命人物通過的線路,摸清了散布在汕頭、潮州和梅州等地與中央紅色交通線相關的紅色遺存情況,挖掘出了一大批驚心動魄、精彩感人的紅色故事。
省地質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積極推動中央紅色交通線的活化利用,為廣東黨史學習教育提供生動鮮活的教材,為沿線鄉村振興奠定紅色旅遊基礎,用實際行動和豐碩成果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