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上幹淨衛生的自來水了!”肇慶市封開縣江川鎮界首村黨支部書記莫水林感歎道。該村遠離封開縣城,此前集中供水管網難以覆蓋。今年以來,在省水利廳的指導推進下,封開縣創造性地開展“引梧州之水解封開之困”的實踐,保障該村2700多名村民飲水安全。
加速推動廣東在今年底實現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成為省水利廳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省水利廳把黨史學習教育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認真研究梳理水利各領域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列出包括農村集中供水、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河湖治理、萬裏碧道建設等10項“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任務清單,實時跟進,動態監督,及時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切實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
保障農村供水▷▷讓村民喝上放心水
“自行打井、自建水塔取水的群眾正在逐漸減少。喝上自來水後,村民生活質量得到了切實提高。”莫水林說,江川鎮界首村8條自然村有2700多人,與江川鎮自來水廠相距約20公裏,擴網覆蓋成本較高。經反複論證,封開縣創新采用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梧州片區水廠跨省份擴網的方式,解決了該村集中供水覆蓋難題。
封開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在推進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中,該縣不被行政區劃限製,做到自來水廠擴網工程能擴盡擴、能延盡延、應連盡連。當前封開縣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計劃實施項目多達147宗,旨在從根本上化解群眾反映的各種飲水問題,打通農村供水“最後一公裏”。
“廣東雖河網密布、降雨充沛,但受天氣變化、山區地形、設施老舊等因素影響,農村飲水保障能力較低,成為全省農村發展的‘絆腳石’。”省水利廳負責人介紹。
小小一滴水折射民生大變化。廣東於1984年啟動農村飲水係列工程,2005年、2010年、2018年相繼解決了農村475萬人飲水困難、1796萬人飲水安全、3100萬人飲水標準低的問題。2019年起,廣東啟動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推動解決自來水進自然村和入戶“最後一公裏”難題。
克服地形、水源分布、供水規模等差異迎難而上,一座座水廠、加壓泵站拔地而起,一條條輸水管道進村入戶……2021年,推動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被列為省水利廳“我為群眾辦實事”10項重點任務之一。今年《廣東省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方案》印發,明確2021年年底基本完成剩餘525萬農村人口的集中供水任務,實現我省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以上,讓6870萬農村居民全部喝上放心水。
截至目前,我省年度新增農村集中供水覆蓋人口320.7萬人,占剩餘未實現集中供水的525萬人中的61%。其中,潮州、惠州、江門3個地市16個縣(市、區)已順利完成攻堅任務,實現農村居民從“有水喝”向“喝好水”的轉變。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升區域供水保障能力
2020年10月以來,韓江流域遭遇曆史罕見旱情,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七成,為1955年有雨量記錄以來曆史同期最少。揭陽市區、揭東區、空港區等缺水問題突出,揭陽人民迫切需要應急供水。
為此,省水利廳今年將“韓江榕江練江水係連通工程全線貫通”列為“我為群眾辦實事”10項重點任務之一,加速推動韓江鹿湖、半洋隧洞引水工程實現開閘通水。
為讓揭陽人民早日喝上韓江水,省韓江流域管理局在驗收工作中采取超常規工作模式,工作組全體黨員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白天深入鹿湖隧洞取水口、西山溪調壓井、半洋隧洞檢修閥井等現場排查檢查,晚上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至深夜,最終通過12天的奮戰完成了項目驗收工作。
6月29日,隨著韓江鹿湖隧洞引水工程指揮長一聲令下,滔滔韓江水奔湧向前,通過韓江鹿湖隧洞、半洋隧洞引水工程如期進入揭陽各自來水廠,讓200萬揭陽群眾如願喝上了甘甜優質的韓江水。從此,揭陽市區主要水廠有了應急供水水源,極大緩解了揭陽地區幹旱缺水的緊張局麵。
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協調,部分地區資源型、工程型、水質型缺水問題並存。未來,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全麵提升區域供水保障能力,是我省解決水利民生難題的重要任務之一。
據悉,“十四五”時期我省將實施水資源配置建設項目33項,投資額達1283億元,通過實施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等一係列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實現新增供水能力25億立方米,將有效緩解局部地區工程型缺水、資源型缺水的緊張局麵,提高城鄉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和應急備用能力。
建萬裏碧道▷▷推進流域綜合治理
“我在河邊住了30多年,過去家裏都不敢開窗,尤其是夏天,氣溫又高,河水的腥臭在熱浪的蒸騰下異常刺鼻。”深圳市茅洲河的一位民間河長鄧勝平說,茅洲河汙染問題曾是許多市民的“心病”,經過5年多的綜合治理,如今的茅洲河碧道水清岸綠、風景宜人,被重塑為“灣區東岸綠脈、深圳西部門戶”。
“河堤美了,河水變清了,沿著兩岸的棧道奔跑,感覺河流離市民更親近了。”家住南山區珠光村大沙河邊的李先生說,相比10年前“不敢聞、不敢看、不敢靠近”,如今的大沙河碧道一路順勢南下,途經西麗湖、大學城、人才公園等城市節點成為南山區綠色和諧發展的一大亮點。
近年來,深圳一方麵加大投入基礎設施,理清曆史欠賬。另一方麵,通過碧道建設推動治水升級,茅洲河、大沙河等河流搖身一變,讓人民生活因水而美,成為全省以碧道建設為牽引,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的一大縮影。
“隨著近幾年的治理,全省河流水質逐漸改善。如何保護和修複河流水生態,打造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態廊道、文化休閑漫道,建設江河安瀾、秀水長清、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讓人民群眾更加近水、親水,成為了碧道建設的新起點。”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我省以河湖長製為平台,高質量推進萬裏碧道建設。截至今年9月底,已基本建成碧道2000公裏,同時接續治理中小河流,一道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風景帶和生態長廊逐漸湧現,越來越多的碧道成為推動水汙染防治、產業轉型升級、城鎮更新改造、水岸聯動發展的重要載體,人們身處其間享受愜意時光,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按照“灣區引領、區域聯動、十廊串珠”的總體布局和“三年見雛形、六年顯成效、十年新跨越”的建設目標,到2022年廣東將建成5200公裏碧道,珠三角地區率先初步建成骨幹碧道網絡;到2025年建成7800公裏碧道,全省重點河段骨幹碧道網絡基本成形,成為廣東亮麗的水生態名片。